有時候覺得越長大,就越常會有推翻自己以前想法的時刻。
記得學生時期很喜歡喝碳酸飲料,點麥當勞套餐,搭配可樂是唯一選項;搭公車時看到窗外機車騎士們穿梭在車陣中,覺得膽小的自己一定難以克服;雖然心裡明白深度報導比娛樂八卦新聞重要的多,卻也認為自己沒辦法略過影視版而去閱讀較硬的社會議題討論。
然而,這些以前的肯定、絕對、沒辦法,卻在未來被自己一一戳破,取而代之的是也許、可能、不確定。
碳酸飲料的吸引力對我來說小了許多,儘管偶爾還是會想追求清爽的氣泡感,但也並不是非點不可;考到機車駕照之後,本以為真正騎車上路還是有些門檻,但一跨過去,也漸漸變成在車陣中穿梭的騎士之一;至於娛樂新聞,有時看到過於煽動的標題,反而澆熄了我點開觀看的慾望,倒是願意靜下心去閱讀一些深度報導中的各方觀點。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買衣服比起款式現在更在乎材質與耐穿、以前愛看的言情小說突然變得不太喜歡、對理想工作、理想生活的想像也與從前不太一樣。
為什麼這些以前認定的「真理」,會隨著時間慢慢的淡化甚至是改變呢?也許是因為邊際效益遞減,對小時候的我來說,可能是稀有的獎賞,但當次數一多,就好像沒那麼難能可貴。也可能是因為認識到的事情越多,可以想到的選擇就跟著變多,但同時,也就越難顧及所有面向,衛生還是環保、要養生還是要放縱、追求效率還是留點餘裕......身上背負的矛盾越來越多,也讓選項變得沒那麼非黑即白,多了許多調色的空間。
把各種選擇放在自己心中的天秤反覆衡量,老實說過程十分糾結,也很難取得一個符合所有理想的答案,但我覺得最終的選擇不太算是消極地向現實妥協,而是在深思熟慮之後,往心中理想的樣貌漸漸收攏。未來自己的想法會怎麼樣變化誰知道呢?但至少我已經開始慢慢學習,不要去限制任何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