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今年年初左右,我開始有意識地與社群媒體保持距離。可能是網路上探討社群焦慮、手機成癮的聲量越來越大,加上自己滑社群獲得的愉悅感漸漸降低,在某個時刻就突然覺得,應該要好好正視這個問題。
資訊量過大且雜亂,是我第一個意識到的焦慮主因。網路世界明確地讓我感受到知無止盡,不只是各個領域專業知識博大精深,新聞時事與產業發展更是日新月異,真的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每日每夜都有資訊更新,好像只要稍不留意就會錯過一些話題。另外,也常常會在社群貼文中看到許多必買、必吃、必讀、必學等等的強力推薦,如果真的照單全收,很有可能會對自己的「無知」與「無為」產生一些恐懼。
然而,這些知識與新聞,甚至是輿論與評價,究竟是我真的想要了解的,還是演算法認為我應該要知道的呢?我不確定這兩者的內容是否有很大的差異,還是演算法只是順手提供我一個「你可能也喜歡」的捷徑,但在急著被動接收各種訊息推播之前,我所需要的,應該是先好好了解自己。
我很清楚自己是個很容易受到評論影響的人,不管是關於我的,還是別人的。即使知道那只是某部分人的看法,也明白那不一定就是事情的全貌,但我還是會忍不住把「有些人原來是這麼想的」這件事放在心上,不自覺地對那些人事物的看法有些許偏差。這其實也很正常,本來就會因為接觸了各種觀點,而在心裡默默微調自己的認同與不認同,但社群上的評論數量實在過於龐大,理性分析的、溫柔包容的、斬釘截鐵的、義正嚴詞的,各式各樣的評論來的又急又快,常常讓我慌了手腳,沒辦法靜下心來慢慢思考。
在我拉開與社群媒體的距離之後,的確和某些即時話題有了時差,但也漸漸發現,有些事情不知道還真的不會怎麼樣。至於那些真的想要了解的資訊,也可以在自己先仔細思考過,有了自己的觀點之後,再去和其他人的觀點碰撞。知道自己在乎的是什麼、會這麼想的理由,面對不同看法時好像就不會那麼容易隨波逐流,可以忠於自我地慢慢調整步伐與方向。確保有個了解自己、獨立思考的空間,我想,這就是我和社群媒體之間,最完美的距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