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 Gordon。
「股人筆記」是希望透過學習厲害投資人的經驗與筆記,來增進自己的投資能力。我並非完全的投資新手,基本的知識都還算了解,但對於主動選股的技巧與系統性實踐,這正是我想透過這次學習重新建立的重點。
股癌EP557 36:24有云:非常感謝各位聽眾會幫我做筆記,現在要強調一下,作筆記的這個讓我非常感恩,只是有滿多筆記都會幫我自己去亂節錄重點,再來這要稍微注意一下,不是說不能寫筆記,只是覺得有些東西還是要儘量去找原形食物啦,那有人幫你總結快速的做複習我覺得很好
所以我會盡量分清楚哪些是我自己的發想,第一大段會是我個人的心得描述、不懂的知識之研究主題簡述,而第二大段則為節目的回顧、第三段為研究主題。
一、回頭看和心得
學習點:
- 流動性陷阱
- QE 量化寬鬆
- Howard Marks 2020/03/02 Memo
股癌前期做節目好快速,兩天就一集,也有可能是當初因為疫情爆發,股市大跌,所以有非常多想要分享的知識和研究。原來就是在 EP6 才發現麥克風裝反的
在 EP5 講到調整利率會造成是什麼,還有流動性陷阱,和 QE 政策,雖然大概聽過但我又再去研究一番。另外還有放空的操作和時機,不能等到壞消息都剛發布,才去做放空,因為大家都知道了,可能這已經很快就反映完畢。
還有在這兩集認識了 Ray Dalio 和 Howard Marks,也找出 Howard Marks 當時的 Memo 來拜讀,都有個共同點,就是不會說現在就是要跌爆或到低點趕快買,只會說沒有辦法預測,可能先買一點或是在觀察。那這樣讀這些大師講的話有什麼用?但我覺得可以從他們怎麼去判斷來做學習,要怎麼讓我們的判斷是正確率高的,而且判斷現在很難預測也算是一種結果和判斷吧。
二、節目回顧
股癌 EP5|2020/03/04 節目回顧
節目回顧:
- 放空
- 美國降息兩碼(0.5%)
- 其他人觀點(鴻海法說會、橋水基金創辦人)
自我學習整理:
|是否放空
市場走空時,看空的「末日博士」們會紛紛出現。MK 認為做多或做空常與人格特質有關,而這些做空的人也常常會比較常出來講話。另外即便看對空軍趨勢,但若進場時機錯誤還是很容易虧損。還有當大利空消息出現(如中國PMI數據不佳、美國確診數上升)出現後,市場反而常常出現軋空行情。這顯示,在消息公布後才去放空,風險極高,若真的要放空必需提早佈局。
|美國降息兩碼
美國緊急宣布降息兩碼,理論上降息會促使資金從銀行流出,進入投資或消費市場,對股市是利多。但是降息不是萬靈丹, 否則不會有 QE 的出現。以這次的例子,股市從 26,300 點升至 27,000 點,但隨後卻一路下殺至 25,900 點,降息這麼多卻還是下跌,這可能被短線的人認為是可以出盡的好時機。
MK 認為政府不用介入太多,如果放任市場自然下跌,跌到價值浮現時,長線投資者自然會進場。但用消息刺激市場,吸引來的可能更多是短線、不穩定的投機籌碼。
|其他人觀點(鴻海、Ray Dalio)
鴻海發說會,述說在於第一季營收衰退,要注意到時候第一季營收開出來,若真的較低不能當作是利空,因為這個大家早已經知道,我們要判斷的事能否在後續幾季被追回營收,看未來終端消費市場的需求是否衰退。台灣旅遊、旅宿、航空業已受重創,業績慘澹。政府發放的振興消費券能帶動消費,可減緩衝擊。
橋水基金創辦人 Ray Dalio 看法 病毒本身的影響:要預期未來會更嚴重的準備,且認為中國可以得到較好的控制,因為較集權,可以控制人民,較容易封城。 經濟影響:社會隔離會導致經濟短期大幅下滑,但之後可能會反彈,且可能不會造成巨大的、持續性的影響。 資本市場應對:降息與增加流動性,並無法刺激那些因「恐懼」而不想出門消費的人。尤其在歐洲和日本,貨幣政策基本已耗盡。市場拋售的本質,近期的市場大逃殺,更多是出於「現金流壓力」,而非深思熟慮後的基本面分析。
MK 認為 近期行情如心電圖般劇烈,短線操作者極易被「多空雙巴」。對於想穩健佈局的投資人,最好等美國的狀況更明朗(開牌)後,再考慮分批進場,會是比較好的策略。
股癌 EP6|2020/03/06 節目回顧
節目回顧:
- 劇烈震盪
- 末日博士
- 橡樹資本 Howard Marks
自我學習整理:
|股市劇烈震盪
MK 對「劇烈震盪是崩盤前兆」的看法,認為這說法只對了一半,劇烈震盪後其實市場可能向上,也可能向下,回測後就會知道這機率差異不大,市場走勢是由眾多投資人的信心與悲觀情緒融合而成。
另外市場走勢領先消息,股市通常走在所有消息之前,指數更為明顯,因為這些前幾大企業都是資訊非常透明,或是很多人在做研究,當好消息出來時,指數可能早已在高點,反之起漲點,通常還是在壞消息滿天飛時,市場先決定趨勢,新聞隨後跟上。 市場都是非常有效率的,不過如果是小公司,可能少人研究,就可能是沒這個有效率的市場,可能就能當個先知知道比別人多,得到個快速的訊息,但是就算你知道一堆好消息這也不代表股價就會動。
|末日博士(因疫情)
如果當一個「末日博士」,為了探討最糟情況,列舉了以下壞消息:
旅宿業、航空業:台中亞都麗緻倒閉、裁員,顯示台灣旅宿業的嚴峻狀況。台北的五星級飯店也出現低價競爭,反映市場狀況惡劣。
消費緊縮:疫情的衝擊不只影響旅宿和航空業,更可能蔓延至消費性電子產品和其他服務業。因為許多人沒有儲蓄,一旦工作受影響,將面臨房貸、車貸等壓力。
歐美經濟衝擊:歐美人不愛儲蓄,若企業因供應鏈中斷而預防性裁員或放無薪假,這些人將首當其衝面臨破產風險。若政府採取社區隔離,將對消費市場造成巨大衝擊,製造業和消費市場的雙重打擊將會非常慘烈。
最佳與最壞劇本: 最佳劇本:若疫情在第一季結束,或是得到控制,經濟可在第二、三季加倍奉還。 最壞劇本:疫情持續發展,導致全球性經濟衰退,進入為期不短的空頭循環。在空頭市場中,持有現金為王,等到空頭結束後再重新布局。但是空頭循環通常不會太久,大約一兩年。
|橡樹資本 Howard Marks
Howard Marks 引述 《Thinking in Bets》一個專家在任何領域都會比新手還有優勢,但即使專家也無法準確預知市場走向,只能提高猜中的機率。 強調自己對疫情的看法只是「猜測而已」。目前並沒有任何足夠的數據能夠說病毒的推論化為事實,他強調,人們尋求他的意見是因為他聰明或成功,但這不應與專業知識混淆,他認為應該相信專業人士。
對經濟衝擊的看法,經濟收縮是顯而易見的,因為中國停工導致供應鏈中斷的影響最為嚴重,一個小零件就可能癱瘓大型設備的生產。假設要換別的供應來源也需要時間,且不能保證其他地區是否之後會有病毒,他引用 S&P Global 的預測,指出美國第一季經濟成長因疫情大幅下降,但全年影響可能不大,前提是疫情只在海外。
現在有許多壞消息例如病毒很危險、對經濟會有重大衝擊、並不知道還會跌多久。這些上述的陳述並沒有告訴我們要賣出,是正確的事情,這些事情只是消極的表態而已。
在投資世界中,人們的看法往往在「完美無瑕」和「毫無希望」之間跳動,而很少有中間地帶。 負面催化劑:他指出,負面催化劑(如疫情)不總是可預見的,且其影響在市場樂觀時會被放大。
市場行為的反常:
- 亞馬遜和 Google 等公司理應獲利,股價卻跟著大盤下跌。(網路電商應該是獲利)
- 黃金作為避險資產,卻與股票同步下跌。
- 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跌至1.1%,反映出市場的極度恐懼。他質疑,除了恐懼,有什麼理由會讓人買入這類商品。
三、研究主題:
如果降息無效,可能會導致「流動性陷阱」。這也是為何之後會出現 QE(量化寬鬆)政策。
|流動性陷阱:
流動性陷阱指的就是當利率降低到一個極低的水準時,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例如降息或增加貨幣供給)完全失效,無法再刺激民眾消費和企業投資的狀況。
人們極度偏好持有現金 (流動性),最核心的原因,由於對未來的預期非常悲觀,人們普遍認為:
- 通貨緊縮:預期未來的物價會下跌,既然東西明天會更便宜,那今天就沒必要消費,持有現金才是最划算的。
- 經濟衰退:預期未來經濟會更差,失業風險高,企業可能會倒閉。在這種不確定性下,人們寧願手握現金以備不時之需,也不敢進行投資或大額消費。
- 投資回報極低:由於利率接近零,投資債券等固定收益產品幾乎沒有回報。與其承擔風險去投資,不如持有「安全」的現金。
央行釋放出來的流動性,被大眾的悲觀預期給「困住」了,無法轉化為有效的消費和投資。
|QE(Quantitative Easing)量化寬鬆:
由中央銀行來執行,當傳統的「降息」手段已經用到極限(利率趨近於零),無法再有效刺激經濟時,央行就會啟動 QE,直接向市場注入大量資金。央行「印鈔」來購買市場上的金融資產。 央行決定啟動 QE,直接在公開市場上大量購買金融資產。這些資產主要是政府公債 (Government Bonds),有時也包含機構抵押貸款擔保證券 (MBS) 等。
以下為造成的結果:
- 壓低長期利率:央行大量購買債券,會導致債券價格上漲,而其「殖利率」則會下降這能降低企業和個人的長期借貸成本(如房貸、企業長期投資貸款)。
- 增加市場流動性:接到央行資金的商業銀行,手上會多出大量現金。理論上,這會鼓勵它們將這些錢放貸給企業或個人,從而刺激經濟活動。
- 推升資產價格 (資產價格膨脹):市場上錢變多了,但好的投資標的有限。這些資金會流向股市、房地產等市場,造成「資產價格上漲」的財富效應,讓持有資產的人感覺變有錢了,進而願意消費。
另外也會導致問題:
- 惡性通貨膨脹風險:向市場注入過多貨幣,可能在未來導致物價失控性上漲。
- 資產泡沫化:資金過度流入股市與房市,可能催生出遠超實際價值的泡沫。
- 擴大貧富差距:持有大量金融資產的富人,在資產價格上漲中獲利最多,而沒有資產的普通人則可能因通膨而受害,導致貧富差距惡化。
|Howard Marks 2020/03/02 Memo
原文資料再參考6,Howard Marks 過去曾寫過,當中國人詢問我對他們國家未來的看法時,他回覆:你們住在那裡,我不住那裡。你們為什麼要問我?我不僅不是中國的專家,而且我堅信一個國家的未來是無法預測的。人們可能會問我意見,因為他們認為我聰明,認為我是一位成功的投資者,或知道我經歷了很多歷史。但最重要的還是問專家。
回到病毒,哈佛流行病學家馬克·利普西奇在一個相關主題的 podcast 中所說,有 (a) 事實,(b) 從其他病毒類比中得出的知情推斷,以及 (c) 意見或推測,科學家們正在努力做出知情的推斷,但是到目前為止,關於冠狀病毒的數據還不足以讓他們將這些推斷轉化為事實。而任何非科學家所說的話很可能都是猜測。所以,有事實、推論和猜測,了解你正在處理的是哪一種總是至關重要的。
再來提到關於 QE 政策描述、投資人的反應、現在該怎麼辦。
然後最後說到「但沒有人能告訴你現在是購買的時機,沒有人知道」But no one can tell you this is the time to buy. Nobody knows.
真的沒有人可以知道什麼是買點,大跌後只能說現在股票變便宜了,而會馬上漲嗎? Nobody knows. 這整篇我最喜歡在關於專家的說法的部分,我們常常認為一個人很厲害,什麼都要問他,但其實說不定他對那方面都沒有涉略,你去詢問一個還在就讀那專業的大學生說不定都比較好一些,而在悲觀是大家都可以出來說話猜測,但是專家還在好好研究出一個有證據的預測或是結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