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ulian Baggini (朱立安·巴吉尼),譯者-謝佩妏

吃的美德(2022年二版)
第七 「二分法的危險(Loosen your chains)麥當勞=跨國大企業=萬惡資本家?」
倫理問題之所以傷腦筋,正式因為中間有太多灰色地帶。
這段內容闡述了在食品選購上,許多美食主義者會使用二分法來評斷是非、優劣、清純或邪惡,但二分法會讓事件過於絕對,因為連鎖超商不一定就是邪惡的資本家,小本經營的獨立商店不一定就是最在地、友善環境的經營。
市場的走向仍然透過消費者的需求決定,媽媽曾帶著自己「友善耕作」的農產品,搭配農會的活動到台北的小農市集販售,她說在台北,這些農產品可以賣得很好,都市人對這樣的需求比較高,他們也許會問很多問題,但是他們會買無毒、友善環境的產品;然而在鄉下地區,不一定賣得出去,除了可能是農家們會自己種植之外,對許多人來說低價就是省錢養家的選擇,「友善環境」這件事,就先放在一邊。
所以如同作者提到的:「消費者可以改變市場的運作方式,以反映我們對食物的高標準要求。」
而且作者最後提到「很多人都不想去思考食物供應鏈中的模糊地帶,我們也有可能太快接受了這些模糊地帶,把不同濃淡的灰色看成一大片無差別的灰色。」
消費者在選食物商品食,很多時候是選擇自己想吃的、想要的,或者是被行銷手法給吸引的,至於這件商品、食物背後的供應鏈如何形成的,也許我們都沒有仔細的去正視這件事,我們太習慣這樣的消費模式,以致於可能不會去注意到商品背後的細節。
就如「產品的產銷履歷」,這個認證被推出時,若沒有被宣導或者特別提醒,依照舊有的消費模式它就會被忽視,但是後來它出現在教科書中,國中的綜合、健體與地理課本裡,都有出現過,透過教育的方式被推廣,也透過單張的發放讓它被廣為人知。它如同產品的身分證,有著產品從產地到銷售的整個資訊,讓農產品的生產與銷售的過程透明化,使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時更能知道自己所選擇的物品。
有一年去京都鴨川,經過他們的菜市場,選購了一個在地的水果上面標示著栽種者的姓名以及照片,並且有栽種者對於這個水果的相關訊息(它如何栽種、何時採收以及怎麼食用),就如同我們的產銷履歷一樣,掃QR code就可以看相關的訊息,現在也有相關的app可以讓農民使用,更方便把在田間工作的紀錄資訊留下來。
而以大型企業來說,書中提到麥當勞的例子,他們也有使用雨林聯盟的咖啡以及有機牛奶,雖然不是全產品皆使用,但是至少他們有試著在朝友善環境的方向努力;現在星巴克的咖啡豆也會採購公平貿易認證或雨林聯盟的豆子,除了支持咖啡小農也響應友善對待環境的。
當我們消費者越重視這樣的議題,就會有更多生產者與銷售者朝這種方向努力。文中他提到慢食的英國分會,發起了一個「慢食走道」活動,將英國一些快要消失的傳統食物,與小型的超商合作,將這些傳統食物呈現在消費者面前,讓眾人關注傳統食物的美好以及提醒消費者便利、速度之外的慢生活思考。
這也讓我想起台東的慢食節活動,該活動推動的核心概念是「優質(Good)、純淨(Clean)、公平(Fair)」的原則,提倡「吃在地、品當季」以及從產地到餐桌的概念,希望推動消費者在品嘗食物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地方的風土、文化,以及對環境的友善,也希望讓生產者、製造者、消費者三方可以公平的互動,在活動中的小農市集,會出現許多在地手作的傳統料理或者是發酵物,這些都是需要「時間」醞釀出來的產品。
總之,回應到作者的那一句話「消費者可以改變市場的運作方式,以反映我們對食物的高標準要求。」當我們越重視友善環境的議題時,銷售者就會朝向這樣的方向調整,而當我們選購食物時可以有更有覺知的下決定時,我們一個小小的動作,就可以對這片土地更友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