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ulian Baggini (朱立安·巴吉尼),譯者-謝佩妏
第四單元「有機之外(Look beyound organic)-以地球的管家自居」。
老實說,這一篇有點難懂,所謂的難懂是作者提到很多有關有機的觀念,與我先前的認知不同,又加上他舉了很多研究結果說明有機食品和一般非有機食品的營養價值是一樣的,後來又加上「有機牲畜」的概念,不知道是文章有點跳耀還是我腦袋太鈍,最後又加入一個「地球管家」的概念,ㄜ…,我認真的看了兩遍才大概理解他的觀點。
關於有機,他提到在各國的定義不同,所以很難界定你在國外所吃到的有認證的「有機食品」背後到底是什麼樣的規準確立出來的,各國皆不同的情況下,有的嚴謹,有的可能在一般的標準值,例如他提到「雖然有機作物並非完全不噴灑農藥或化學肥料,但起碼用量很少。」這跟我認知中的有機作物似乎不太一樣,所以我想台灣的有機農產品的界定到底是什麼?
查了「有機農業促進法」第三條第三款「有機農業:指基於生態平衡及養分循環原理,不施用化學肥料及化學農藥,不使用基因改造生物及其產品,進行農作、森林、水產、畜牧等農產品生產之農業。」在農作過程,不使用化學肥料和化學農藥的農業,且也不使用基因改造生物與其產品,而且要能夠讓生態平衡、養分可以循環再利用;第三條第四款「有機農產品:指農產品生產、加工、分裝及流通過程,符合中央主管機關訂定之驗證基準,並經依本法規定驗證合格,或符合第十七條第一項規定之進口農產品。」在台灣只要符合上述法規中的「有機農業」就是所謂的「廣義的有機農業」,至於要宣稱「有機產品」必須要透過驗證機構驗證合格,才能宣稱,否則是違法的!在有機農業推動中心的網站中有清楚的圖表說明,所以像「友善耕作」就是屬於有機農業的一種,但因為產品未經過驗證機構驗證合格,所以產品上不能標示「有機」,但是可以標出有友善耕作團體的標章。
可能真的是各國的差異,對於有機的界定不同,但總的來說,都是希望人類可以對環境友善、善待動物,也確保食物的安全和健康。所以作者認為我們談到有機不是指是將「健康、公平、生態、關懷」當作口號,也不是追求認證標章,而是要做到「盡責管理」這是身為人可以做到的一種美德,「地球上的土地非我們所有,而是前人留給我們的遺產,我們必須善加保護,把土地以美好或更好的面貌傳給後代。」
文中提到「寂靜的春天」一書,這是Rachel Carson在1962年出版的,雖然是很早期的作品,但是環境保護的一本經典著作,書中就已經提醒大眾使用化學農藥對人體及對環境的傷害。最近朋友介紹我看一部紀錄片「種土」,影片播不到10分鐘,我的眼淚就噴出來了,因為真的很感動,這部紀錄片有兩名主角,他們用自己微小卻充滿力量的堅持,努力為台灣的土地而奮鬥,即便最後有淡淡的哀傷,但也會不禁再思考著「如果我能為這片土地做一件事,那會是什麼?」
曾經在教育體制下執行民族實驗教育,帶著孩子們走回部落,用身體、五官感受,聽耆老分享經驗與祖先留下來的智慧,讓他們聽見土地的聲音,感受傳統智慧的美好,每每帶孩子們回到田地,我也會反思著,「如果我能為這片土地做一件事...」除了教育這一途,我還可以再多做一些什麼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