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雨裡,願每個人都能被好好接住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我在的城市,今日陽光普照;但我不想、也捨不得把電視關掉。新聞從早到晚播著花東的畫面:泥水湧進街道,救難人員泥濘身影,車子一輛輛在水中沉浮,食物用籃子吊掛到樓上給困了一夜的居民⋯⋯我知道此刻自己還做不了太多,只是一直掛念著那個美麗的光復。

這份揪心,大概也是許多人此刻的心情。我們一邊看著新聞及社群,期待發文尋找親人的文都能有好消息;也提醒自己還是把日常顧好,留一點力氣給下一步。默念著「願一切平安」。我們想對你說:請先照顧好自己,留一點力氣給下一步。風雨會走,我們會一起把生活拾回來。​

颱風的嚴重:數字不只是統計,是被迫停下的每一個日常

強颱「樺加沙」帶來的豪雨與外圍環流,讓東半部的河川與山區承受巨大壓力。氣象署統計自 9 月 21 日 0 時至 9 月 23 日清晨 6 時,較大累積雨量包含宜蘭 379.5 毫米、屏東 372 毫米、花蓮 332 毫米、台東 315.5 毫米;即使陸上颱風警報於 9 月 23 日上午解除,花東山區仍列為豪雨至超大豪雨的降雨警戒區域。這些冷冰冰的數字,其實是許多家庭今夜無法入眠的原因。

花蓮的災情尤其令人揪心。上游因邊坡崩塌形成的堰塞湖在 9 月 23 日午後兩度溢流,洪水挾帶土砂傾洩而下,造成下游道路與橋梁受創、社區瞬間淹沒。截至 9 月 24 日 16:00,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最新統計為 17 死、32 傷、17 失聯;上午一度高達百人的失聯數在逐一聯繫與盤點後顯著下修,代表一個個名字被平安找回。

​國際媒體同樣關注這起「堰塞湖溢流」災情。路透指出,花蓮縣境內的天然壩因豪雨溢流,短時間釋放大量湖水,對下游聚落造成毀壞與人員傷亡,也凸顯極端降雨時山洪到平原社區的連鎖風險。

被吞沒的光復:我們記得那一刻的驚惶,也記得彼此拉住彼此

曾在旅行經過光復,那是花東縱谷美麗風景的一站,為一盤熱騰騰的臭豆腐而停下腳步的地方。對在地人來說,這一夜很長。兩波溢流帶來的洪峰直衝太巴塱、北富與市區,畫面裡的泥流湧進商家,貨架傾倒,街道瞬間變了樣。公視記者在現場形容:「光復一度成了汪洋一片。」那不是抽象的災區,而是每個熟悉的轉角與市場,被洪水改了容貌。媒體也記錄下淤泥覆滿街道、車輛泡水、居民撤至二、三樓避難的畫面;光復火車站周邊積泥厚達數十公分,清理困難。

​彼此馳援:政府、國軍、消防與善意的民眾

在災難面前,最動人的總是「人」。負責東部地區救災的國軍第 2 作戰區已派遣 448 名 官兵進駐,整備 AAV7 兩棲突擊車 2 輛、3.5 噸載重車 29 輛 與工程機具等,優先搶通要道、協助運補與復原。

跨縣市的消防與特搜隊也在路上、在水裡。屏東縣消防局動員 8 車、23 人、7 艘艇 趕赴光復,徒步涉泥、鋸門破拆、以高梯協助長輩撤離,統計已協助至少 61 人 脫困;台中市特搜隊出動 13–14 車、35 人、1 名醫師與 2 隻搜救犬 馳援,投入水域與繩索救援與醫療支援。

更讓人感動的是民間的自發力量。當地與各全台地居民主動整合資源,想把瓶裝水、熱食與必需品盡快送進災區;有人從二樓窗邊垂繩吊掛送上物資,有人接力搬運便當煮食,只為讓居民們吃上一餐。災區的應變中心同步公布「急需物資六項」,並呼籲先行電話確認,避免重複與壅塞。​

小提醒:

一、保持手機電量與通訊暢通,固定時間報平安。若短時無法聯絡到親友,先記下地址與最後聯繫時間,供救援單位查詢。

二、家中仍有積水或厚泥時,先關閉總電源,再穿長靴、手套與口罩處理,避免割傷與感染。

三、泡水過久的食物與藥品請勿再食用;飲水以瓶裝或煮沸為主。

四、心情上上下下很正常。可以對身邊的人說:「我需要休息 10 分鐘。」或是「我現在很緊張。」這都是勇敢的求助。

五、身處未受災地區且想幫忙,請以「需求為先」為原則;先確認地方政府或災害應變中心公告的收受點與品項,再出門或出貨,以免塞車與資源重複。​

我們一起,把日常撿回來

風雨過境之後,最難的是「恢復」。馬路要清、淤泥要鏟、受損的家要慢慢修;更重要的,是把心安置回穩定的位置。可以先從簡單的事開始:跟親友互道平安、為家人煮一鍋熱湯、睡前做三次深呼吸。生活會在這些小事裡,一點一點回來。

也把感謝留給那些站在前線的人:涉水前進的消防、義消與醫護;從整夜待命的道路、自來水與台電搶修,到幫忙送上一口熱飯、遞上一瓶飲水的陌生人。今天,我們看見彼此,這就是台灣最柔軟也最堅韌的部分。

🌿 「在水退之前,我們先彼此靠著;在光亮來臨時,我們就一起把日常撿回來。」

圖片來源:遠見雜誌報導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貝感幸福的沙龍
10會員
110內容數
貝感幸福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9/23
從小學到國語,到現在孩子幾乎聽不懂臺語,許多父母感到惋惜。語言的斷層不只代表數字下滑,更是文化傳承的斷裂。本文分享如何透過遊戲、故事和互動等方式,讓臺語重新回到家庭日常,成為孩子成長中的一部分,讓孩子在生活中多一份理解與表達的選項,擁有更寬廣的世界。
Thumbnail
2025/09/23
從小學到國語,到現在孩子幾乎聽不懂臺語,許多父母感到惋惜。語言的斷層不只代表數字下滑,更是文化傳承的斷裂。本文分享如何透過遊戲、故事和互動等方式,讓臺語重新回到家庭日常,成為孩子成長中的一部分,讓孩子在生活中多一份理解與表達的選項,擁有更寬廣的世界。
Thumbnail
2025/09/22
夜深人靜,一位媽媽懷抱熟睡孩子,拎著藥袋等計程車的畫面,真實呈現許多母親的辛勞。在育兒過程中,母親常感孤立無援,尤其偏鄉媽媽更面臨交通不便等困境。至善基金會發起的「安心媽媽專車計畫」,提供偏鄉媽媽安全可靠的交通服務,守護母親與孩子的健康。
Thumbnail
2025/09/22
夜深人靜,一位媽媽懷抱熟睡孩子,拎著藥袋等計程車的畫面,真實呈現許多母親的辛勞。在育兒過程中,母親常感孤立無援,尤其偏鄉媽媽更面臨交通不便等困境。至善基金會發起的「安心媽媽專車計畫」,提供偏鄉媽媽安全可靠的交通服務,守護母親與孩子的健康。
Thumbnail
2025/09/19
長期慢性疼痛、自律神經失調讓你身心俱疲?梁恆彰醫師與楊翠蟬醫師聯手打造的「律動脊慢跑」課程,透過溫和的運動喚醒脊椎,改善循環、穩定自律神經,每天只需5分鐘,在家就能輕鬆找回健康活力!
Thumbnail
2025/09/19
長期慢性疼痛、自律神經失調讓你身心俱疲?梁恆彰醫師與楊翠蟬醫師聯手打造的「律動脊慢跑」課程,透過溫和的運動喚醒脊椎,改善循環、穩定自律神經,每天只需5分鐘,在家就能輕鬆找回健康活力!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