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對股市的印象就是有紅紅綠綠的數字,紅的時候大家臉上都笑咪咪的,綠的時候大家臉色也像鬼片一樣綠綠的,然後也有很多線型圖、柱狀圖,會有一個分析師針對線型圖走勢做分析,這個時候就會有很多名詞出現,比如說「頭肩頸支撐」、「壓力支撐」、「W底」、「M頭」、「第二支腳」等等,看著螢幕中的人針對宛如心電圖的圖示說出一串串倍感專業的專有名詞,後來我才了解到這就叫「技術分析」
其實我對於技術分析是存疑的,什麼叫頭部形成?什麼叫頸部支撐?為什麼有第二支腳?這支腳會有多大支?對我來說要解讀線圖呈現出來的訊號及其代表的意義著實不容易,過去我以為在股市要能賺錢就是要在線圖中尋找財富密碼,然而電視看再多,看著各個分析師口沫橫飛的論述,我對於技術分析仍然毫無頭緒。

真的有點像心電圖
周冠男教授說「短線靠運氣、長線靠讀書」,耳聞財經網紅清流君在學生時代看了三本書就敢All in 0050,《漫步華爾街》便是其中之一,這本書也有許多說書人推薦過,書中提到一個關於技術分析的故事,作者用擲硬幣來畫某股票的走勢圖,正面代表上漲、反面代表下跌,然後線型圖再拿給一個分析師去分析,分析師對於這個股價走勢大為讚賞,認為這家公司接下來至少漲15%,應該立即買進,這個故事看似調侃了分析師,但其實要表達的是技術分析多半依靠過去股價與成交量走勢預測未來,但分析圖形和指標都是事後解釋,長期而言實際投資效益有限。

梗圖來源:八耐舜子
雖然我無法用技術分析去分析判斷籌碼和心理等資訊去找出進出場的時點,但是技術分析仍提供我一些不錯的參考,例如說加碼時點,在指數投資忠實擁簇者眼中不存在擇時問題,越早投入越好,但是這有點反人性,在籌碼有限的情況下,總會希望錢可以花在刀口上,所以我採用財經主播葉芷娟的建議「跌破季線就是買點」,這是她推薦高股息ETF的買法,我將這個借鏡到加碼時點,畢竟股市有一個均值特性,漲多了會修正、跌深了會反彈,設定在季線這個均值以下加碼也比較符合人性。
技術分析也可以幫助觀察股價均值乖離程度,若乖離程度過高則要做好防禦準備,但不建議資金撤出觀望,因為在《漫步華爾街》一書有提到密西根大學的研究,在30年的投資週期中約有7500個交易日,投資人的獲利有95%來自於那短短的90日,萬一錯過了就是會輸給大盤,就拿今年四月的川普關稅解放日來說,那次的急跌下殺,很容易一出場就找不到時點回場,時至今日台股已破2萬6千點,若當時出場沒回來現在肯定捶心肝了,因此做好準備待在市場才是上策。

漫步華爾街,一生推!
做為一個投資小白,自知之明還是要有的,必須尊重投資專業,也要對市場保持敬畏之心,就拿周冠男教授的比喻,你不會看了一本《第一次開盲腸就上手》就幫身邊的人開盲腸,同理要是投資小白看了一本《第一次技術分析就上手》就妄想在股市無往不利,最後恐怕落得遍體鱗傷的下場,即便我這個投資小白汲汲營營的研究技術分析也未必能超越大盤,倒不如一開始就買大盤,穩穩地賺取得市場平均報酬就好,恩,平均就好,這樣我就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