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相遇,不發生於眼前。
它存在於信紙的縫隙、想像的光線裡。
這本書看似講季節,實則在談人與人之間那份
「無法相遇卻依然惦記」的情感。

贈送的塗鴉本好可愛
封面上,
柔軟的筆觸與溫淡的粉色調,
勾勒出兩個季節的距離。
背景像是一層輕霧,
春天的花影與秋天的紅葉互相遙望,
那是「知曉彼此存在卻無法相逢」的姿態,
吉田尚令的畫風把時間化為光的流動,
溫柔又讓色彩彼此留白,
就像兩個從未碰面的朋友,
隔著季節彼此致意。

💛無論是在故事或現實裡,
四季輪轉,春天與秋天從不相見。
春來時,冬要離開;
秋至時,夏已退場。
他們永遠隔著兩個季節,
彼此聽聞對方的名字,
卻從未握手、交談。
於是,春天和夏天聊天時,
突然想到:「我從來沒見過秋天。」
這是天真也孤單的想法,
這個想法,推開了故事的第一扇窗。

春天寫信給秋天,透過夏天轉交,
幾個月後,信回來,由冬天代為傳遞。
這樣的設定,詩意得像一場潮汐的呼吸,
季節一退一進,互相觸碰,又悄然分離。
而信件,正是那拍岸的浪花,
讓遠離的兩端,仍能感受到彼此的回聲。
💛吉田尚令的插畫有著不急不徐的呼吸感,
筆觸像霧氣中的水彩,
顏色在紙上暈開之前的那一刻,
邊緣是模糊的,卻帶著微光,
這種模糊是「距離的溫柔」,
讓讀者感覺自己正站在春與秋之間的空氣裡。

春天的畫面總帶著桃粉與嫩綠,
樹影輕柔,天空泛著金色的呼吸。
秋天的畫面則漸轉為琥珀與橘紅,
風中的葉子像信紙飄落。
兩者之間有一種默契的對位,
一邊是開始,一邊是收束;
一邊是萌芽,一邊是餘韻。
就像兩個性格相似卻走在不同方向的人,
他們不衝突,但永遠錯身而過。
💛畫面中,信件往往佔據視覺的中心。
那封信是春天與秋天最重要的連結。
孩子看見的是「季節在寫信」,
大人看見的則是
「人如何在無法相遇的現實裡,
仍努力維繫彼此間的關係」。

春天與秋天的書信交換,起初只是好奇。
他們談花、談葉、談氣味與天空。
「我們看到的天空是同一種藍嗎?」
「你的夜,有音樂嗎?」
這些問題像孩子的疑問,卻也是人生的提問。
在一次次來回的信裡,
他們不只是了解對方,更慢慢認識自己。
春在信裡描寫櫻花、青鱂魚、草莓,
秋回信時說到紅葉、風聲與靜謐。
他們一邊想像對方的世界,一邊意識到,
原來,我的世界也這麼美。
那是一種被他者照亮的自我發現。
這份覺醒正是故事的溫度所在。
💛有時候,人要透過對方的眼睛,
才能真正看見自己。
春與秋的書信讓我們想起,
當我們向某個人描述自己的生活,
說出口的那一刻,平凡變得有形。
而這本書,就是那個讓語言發光的瞬間。
💛故事中段開始轉向更細膩的情感。
當信越寫越多,春天開始產生微妙的不安。
他想,也許秋天有比自己更美的世界;
也許秋天的風更涼、更聰明。
這一瞬間的自卑與思念,
讓故事與真實間的距離瞬間拉近。
人與人之間的情誼,往往也如此,
越是在意,就越害怕自己不被需要。
春天請夏天轉交信件時說,
秋天和我這樣的人寫信一定覺得無聊吧。
這句話像一個孩子的嘆息,
也像每個成人心底的柔軟,
那是渴望被理解、又怕打擾他人的矛盾。
💛齊藤倫和宇木丸的文字像詩般美好,
每一句都短,但留白之中藏著重量,
他們用孩子式的單純去揭開人心的複雜。
像那句春天說的:
「我們明明看著同樣的事物,
卻見到如此不同的風景。」
這句話看似在講季節,其實是在講「理解」。
人與人之間,再親近,也會有不同的觀看角度。
這不是悲傷,而是一種美:
差異讓我們有機會互相傾聽,
也讓「想像」成為連結的橋。
💛這本書像是一堂極溫柔的溝通課,
它讓我理解不必試圖讓對方變得像自己,
只要願意聽、願意思念,就已經足夠靠近。
書裡用「季節」講「人」。
春天與秋天的關係,
像兩個永遠無法在同一時間相遇的人。
他們也許是錯過的朋友、
不同世代的家人,或是一場愛裡的平行線。
彼此理解、欣賞、牽掛,
但命運讓他們停在自己的節奏裡。
正因如此,他們的關係來自信任與想像。
💛書的表層是童話,內裡卻是人生。
孩子讀到的是友情與季節的美;
大人讀到的,則是錯過、想念與自我理解。
春天與秋天讓人重新理解「等待」的意義。
在一封封慢遞的信裡,
時間不再是距離的障礙,而成了情感的養分。
他們雖永不相見,
卻在往返的思念中彼此成長,
就像我們在人生的流轉裡,學會相信,
有些人,不必相遇,也能同行。
💛讀著這本書,
你或許會想起那個再也沒見的人,
或某段仍在心裡發光的關係。
那些記憶仍在風裡閃爍,提醒著我們,
有些人一旦錯過,就再也無法相見。
但那份思念不會消失,
它會在每一個季節裡,靜靜綻放。
《春天與秋天:跨越季節的友誼故事》
作者|齊藤倫、宇木丸
繪者|吉田尚令
譯者|曾玟閎
出版|大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