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魂志 2010:赤子之心,太極拳緣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本文寫於2010年,時我赴鄭州謁張東武老師,心懷拜師之志。文中記錄了當年習武所思所感,亦寄托對恩師的敬仰。今重整舊文,以誌初心。

我於1975年生於香港,十二歲隨家人移居澳洲墨爾本。在父輩朋友推薦下,在當地唐人街「中華青年會」學習洪拳與舞獅,開始對武術發生興趣。隨著年歲漸長,我又陸續接觸到八卦掌、螳螂拳、日本合氣道等多種武藝,眼界日益開闊。

印象尤深的是,中學時期有位同學向我推薦了日本漫畫《拳兒》。這部作品描繪了多種中外武術流派,主角修習八極拳,反派則是洪拳高手。然而,我卻被書中一位配角的陳式太極拳所吸引。書中描繪的陳式太極拳剛柔相濟、快慢相間,實戰風格鮮明,與我過去所認知太極拳的大松大柔形象迥然不同,在我心中埋下了嚮往的種子。

在那個網絡尚未普及的年代,我對陳式太極拳的認知,僅能憑藉那本漫畫去想像。直到1993年,我十八歲那年暑假返港,有幸認識了我的第一位陳式太極老師,王炳光老師。在短暫的假期中,我跟著王老師初窺門徑。回到澳洲後,即便沒有老師在旁指導,我依然每日勤練不輟學;而每次返港,也必繼續向王老師求教。 1999年,我完成學業返港工作,對陳式太極的熱忱愈發熾熱,開始積極參與香港及內地的太極拳比賽,並屢獲佳績,收穫了一份份肯定與自信。

就在那時,我認識了一位同樣醉心於陳式太極拳的外國朋友亞龍,恰巧也來自澳洲。他得知我對太極拳的熱愛,便鼓勵我前往內地尋訪名師深造。這個建議令我豁然開朗,就如同你非常喜愛一位歌手,會購買他的唱片、聆聽他的演唱會,卻從未奢望能親身向他學藝。亞龍遞給我一疊名片,上面印滿了內地太極拳名師的聯絡方式。那一刻我才驚覺:這個看似遙不可及的夢想,原來觸手可及。

在眾多名師之中,我經過深思熟慮,最後決定先拜會張東武老師。這個選擇,一方面源自於我曾親睹張老師在香港表演時所展現的精湛功夫;另一方面,則是深受他所撰寫的《陳氏太極拳的系統化訓練》一文啟發。太極拳博大精深,常被人說得玄奧難解,而張老師的文章卻將陳氏太極的訓練體系清晰劃分為六個階段:“學架子”、“正架子”、“捏架子”、“順架子”、“拆架子”、“定架子”,並逐一闡明各階段的修習重點。這篇文章我反覆研讀,愛不釋手,它猶如一盞明燈,在我自學之路上給予許多間接指引。我想,一位真正的“明師”要能打能教,不僅功夫超凡,更需具備清晰的教學體系。於是,2002年秋,我第一次隻身前往鄭州,踏上了向張東武老師求學的旅程。

自1993年算起,我修習陳式太極拳已逾十七載。這些年來,我有幸多次追隨張東武老師學習。陳正雷大師曾言,學拳需三大要素:師資、天資與苦練。我自問天資平庸,苦練不足,所幸一路得遇良師指引。 「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太極拳如同一座不見頂峰的高山,我雖仍徘徊於山腳,卻有幸在諸位老師的引領下,踏上了通往山頂的正途。我並無宗教信仰,但每每思及與太極拳之間這份難以言喻的緣分,心中總充滿感恩。多年修煉,不僅賦予我強健體魄、賽場上的榮光與自信,更讓我結識眾多良師益友,對太極之道亦有了更深體悟。

太極即陰陽,太極拳本是一門剛柔並濟的武學。然而在常人印像中,多只關注其「以柔克剛」之妙,卻常忽略其「以剛制柔」之用。陳氏第十四世太極宗師陳長興在《太極拳十大要論》中明言:「夫拳術之為用,氣與勢而已矣!然而氣有強弱,勢分剛柔。氣強者取乎勢之剛,氣弱者取乎勢之柔。剛者以千鈞之力扼百鈞,柔者以百鈞之力破千鈞。尚力尚巧,剛柔之所以分也!」當面對一個身型力量都比你強的對手的時候,我們應當以“以柔制剛”的戰術,借力打人,引進落空來應付對手。不過相反,如果對手的身型力量速度都比你弱,打法就應該“以剛制柔”,先發制人,採取主動。

2010年8月,我將再次啟程前往鄭州,跟隨張東武老師進修。儘管這已非首次拜會,但心中那份殷切的期待與沸騰的熱血,依然如2002年秋天,我第一次隻身北上尋師時那般,熾熱如初。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修身以齊家,養志以傳承
2會員
4內容數
陳式太極拳第十三代傳人,亦為資深IT審計師出身。多年深研太極與儒家之道,並將身心修煉的工夫融入日常修行。一手握劍,一手執書;傳拳亦傳心。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有夠好運🍀🍀🍀 Kuma要來分享之前入手的好物🎁 以及輕鬆讓自己平時可以加薪的好方法👍 🎞️創作者必備這神助攻好物 身為Youtuber影音創作者(如果還不認識我的朋友😆歡迎去訂閱我的YT:熊星人Kuma), 影片素材檔案多到爆炸是日常💥 以前出門旅拍,
Thumbnail
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有夠好運🍀🍀🍀 Kuma要來分享之前入手的好物🎁 以及輕鬆讓自己平時可以加薪的好方法👍 🎞️創作者必備這神助攻好物 身為Youtuber影音創作者(如果還不認識我的朋友😆歡迎去訂閱我的YT:熊星人Kuma), 影片素材檔案多到爆炸是日常💥 以前出門旅拍,
Thumbnail
1978年出生的王師,就他形容自己出生的年代:「是一個通俗文化的大爆發」,歐美、日本與香港娛樂文化如潮水般湧來,漫畫、電玩、電影豐富了他的童年,涵養了他的成長背景。國中就讀美術班的王師,身邊的朋友或是同學不外乎就是一群文青,記得在一次的期中考放學,他們一群人竟然浩浩蕩蕩地跑到了同學家看《新天堂樂園》
Thumbnail
1978年出生的王師,就他形容自己出生的年代:「是一個通俗文化的大爆發」,歐美、日本與香港娛樂文化如潮水般湧來,漫畫、電玩、電影豐富了他的童年,涵養了他的成長背景。國中就讀美術班的王師,身邊的朋友或是同學不外乎就是一群文青,記得在一次的期中考放學,他們一群人竟然浩浩蕩蕩地跑到了同學家看《新天堂樂園》
Thumbnail
近日讀了台灣紅面棋王周俊勳的自傳體隨筆《棋手無悔》。 去年有幸在台北和棋王有一餐之緣,這幾天讀了這本書,覺得很有意思。書的前半主要講述臉上的紅色胎記對他童年的影響,他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學習圍棋,進入中國棋院,成為世界棋王,再回台奉獻的故事。 小時候有下象棋,但我對圍棋的認識有限,大概就是金庸小說
Thumbnail
近日讀了台灣紅面棋王周俊勳的自傳體隨筆《棋手無悔》。 去年有幸在台北和棋王有一餐之緣,這幾天讀了這本書,覺得很有意思。書的前半主要講述臉上的紅色胎記對他童年的影響,他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學習圍棋,進入中國棋院,成為世界棋王,再回台奉獻的故事。 小時候有下象棋,但我對圍棋的認識有限,大概就是金庸小說
Thumbnail
70 年代香港,李小龍以《唐山大兄》(1971)爆紅,當時已憑《獨臂刀》(1967)、《金燕子》(1968)等片成為武俠片名導的張徹萌生念頭,培養一個專長於拳腳武打片的演員;時年 28 歲的陳觀泰雀屏中選,主演《馬永貞》。
Thumbnail
70 年代香港,李小龍以《唐山大兄》(1971)爆紅,當時已憑《獨臂刀》(1967)、《金燕子》(1968)等片成為武俠片名導的張徹萌生念頭,培養一個專長於拳腳武打片的演員;時年 28 歲的陳觀泰雀屏中選,主演《馬永貞》。
Thumbnail
第四十九回: 「壞事包」張旺初時舞一套猴拳,「小霸王」強洪以為張旺武藝平常,十回合以後,張旺改打通臂十三式⋯⋯
Thumbnail
第四十九回: 「壞事包」張旺初時舞一套猴拳,「小霸王」強洪以為張旺武藝平常,十回合以後,張旺改打通臂十三式⋯⋯
Thumbnail
王紹凱跟同屆同學們到的時候,這些畢業隊員們紛紛驚呼,又多了數員戰力,此時三屆槍哥在場,他們對於下午要在學弟們面前的操演更來得有信心。在放飯時便已經在昔日社辦的小黑板前做走位圖。他們沒有午休歇息,是直接在訓練場上練習起來,因為時間有限,他們也不想在學弟們面前丟臉。
Thumbnail
王紹凱跟同屆同學們到的時候,這些畢業隊員們紛紛驚呼,又多了數員戰力,此時三屆槍哥在場,他們對於下午要在學弟們面前的操演更來得有信心。在放飯時便已經在昔日社辦的小黑板前做走位圖。他們沒有午休歇息,是直接在訓練場上練習起來,因為時間有限,他們也不想在學弟們面前丟臉。
Thumbnail
隨著司儀報告,靜待評審計算分數之餘,欣賞藝文團體帶來的戰鼓表演,思高儀隊率隊回到了帳篷區域,每個人都亢奮異常,因為他們展現出了「幻儀一場」的操演。一回到可以自由開口講話亂動的地方,怎能忍受腦內啡的興奮,開始著你一句我一句的談論,聲音大的得讓學長管管秩序。張文強膽怯地走到學長面前,旗哥跟刀哥的對話正告
Thumbnail
隨著司儀報告,靜待評審計算分數之餘,欣賞藝文團體帶來的戰鼓表演,思高儀隊率隊回到了帳篷區域,每個人都亢奮異常,因為他們展現出了「幻儀一場」的操演。一回到可以自由開口講話亂動的地方,怎能忍受腦內啡的興奮,開始著你一句我一句的談論,聲音大的得讓學長管管秩序。張文強膽怯地走到學長面前,旗哥跟刀哥的對話正告
Thumbnail
全校師生及畢業校友嘉賓們熱烈掌聲之下,思高儀隊風風火火地進場,由刀哥彭秉正率領,旗哥許青瀚左右各一旗手槍兵,校旗國旗隊旗,湛藍天空下旗幟飄揚,槍哥王紹凱為中心的槍隊,浩浩蕩蕩,氣勢高昂地前進。「思高儀隊,一二一二。思高儀隊,我友家國——思高儀隊,雄壯威武。思高儀隊,武運昌隆——」熟悉的口号,召喚著曾
Thumbnail
全校師生及畢業校友嘉賓們熱烈掌聲之下,思高儀隊風風火火地進場,由刀哥彭秉正率領,旗哥許青瀚左右各一旗手槍兵,校旗國旗隊旗,湛藍天空下旗幟飄揚,槍哥王紹凱為中心的槍隊,浩浩蕩蕩,氣勢高昂地前進。「思高儀隊,一二一二。思高儀隊,我友家國——思高儀隊,雄壯威武。思高儀隊,武運昌隆——」熟悉的口号,召喚著曾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