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邵氏出品,張徹、鮑學禮聯合執導,陳觀泰主演。1972 年的《馬永貞》,近期在MUBI「Shaw Brothers: Wuxia Warriors and Kung Fu Masters」專題選映;在今天重看,仍然給人一種發現珍寶的樂趣。電影故事描述一個來自山東的無名小卒,憑藉好打,在上海灘發跡,他結識當地一方之霸「譚四」,最後因為知己情誼,與名為「四大天王」的敵對勢力,展開九死一生的纏鬥。本片促成往後長紅不衰的「上海灘」故事:小人物出頭,在酒色財氣中打滾,終成梟雄。
70 年代香港,李小龍以《唐山大兄》(1971)爆紅,當時已憑《獨臂刀》(1967)、《金燕子》(1968)等片成為武俠片名導的張徹萌生念頭,培養一個專長於拳腳武打片的演員;時年 28 歲的陳觀泰雀屏中選,主演《馬永貞》。曾在 1969 年於新加坡獲得輕重量級擂台賽武術冠軍,當時的陳觀泰還不是武打明星,而是跟著劉家良、唐佳兩人工作的武術指導。張徹看上陳觀泰的潛質,發展他簽約邵氏、做武打明星,幕後走向幕前,從此一炮而紅,成為「張家班」武打小生之一。
《馬永貞》是一部精彩的拳腳動作片,劉家良與唐佳參與武術指導,效果自然不俗。拳腳之外,往後在香港長紅多種片型,也能看見《馬永貞》的痕跡。馬永貞力抗外國大力士、幾近超現實的拳腳能力,是民族主義功夫電影的基本套路之外,看馬永貞成為社群裡的出頭鳥、小領袖,也有些許徐克《黃飛鴻》(1991)的宗師趣味;而主角在道德模糊氛圍中力爭上游,收保護費、路邊嫖妓,不僅不抗拒聲色財富,更甚將「翻轉階級」、「爭權奪利」作為主要驅動力量,有古典好萊塢時期的黑幫電影印象,也像是預告 90 年代流行的香港梟雄電影。
另個有趣的參照例子,是周星馳自導自演、充滿拼貼樂趣的《功夫》(2004)。《功夫》時間設定在 40 年代上海,主角以「在十里洋場出人頭地」,作為單純的早期動機;而電影中的「斧頭幫」,也是 1972 年張徹版本《馬永貞》的主要反派。儘管「斧頭幫」之概念本就出身自上海幫派故事,但周星馳本人曾在訪談中提及,其參照的視覺形象便直接來自《馬永貞》。如果對於《功夫》尾段,周星馳在城寨階梯上大戰斧頭幫幫眾,最後衣破、裸出上身的角色樣貌記憶猶新,在《馬永貞》的尾段大戰,也能見到清晰對應。
張徹電影,在 60 年代崛起,以「陽剛」為主要特色,對抗當時華語影壇興盛、以女性為主角的文藝電影,張徹造就大把男性明星,王羽、狄龍、姜大衛,都鼎鼎有名。在張徹的作者風格中,最常受評論的有兩大特點:其一,張徹喜好在大銀幕上表現裸露男體與男性情誼,這些男性情誼之濃烈,有時超越夥伴與楷模的位階,進入曲折曖昧的範疇;其二,是張徹擅於操作視覺暴力,角色的肉搏廝殺,往往肚破腸流也不改其色,身體致殘成為浮誇的戲劇性筆法,勾動觀眾對角色當下狀態的情緒,在這個面向上,張徹的弟子吳宇森後續另有發揚光大,但吳宇森喜歡用槍,張徹則重視角色搏鬥的肢體美感。此兩點特色,皆在《馬永貞》有所表現。
馬永貞,以反轉階級為目標的無名小夥子。他在上海灘碰上年齡相近的黑幫頭領譚四,這個角色由張徹旗下的頭牌明星姜大衛演出,出場時間不多,但存在感極為強烈,幾可為生涯代表性角色之一。譚四的拳腳功夫與馬永貞不相上下,姜大衛的明星形象,讓他嘴上帶著如 Jack Nicholson 的招牌奸巧笑容,逗弄馬永貞的志節,也將上海灘掠奪、食人的惡性本質,過渡到馬永貞的性格中。電影中,馬永貞與譚四碰面不多,固然可稱是英雄惜英雄之情,但當結尾故事轉折,馬永貞得知譚四受奸人所害,寧願放棄一切,也要去赴生死之約的氣節,就超脫原先的物質動機,將譚四的形象與意義從財富、權力的集合產生變化。難以忽略的是,基於兩人並無太多真正的相處基礎,這種單方面的追隨與連結,在電影中無法用「兄弟情」等常見標籤概括,顯得更為單純。
從此處延伸,《馬永貞》的視覺鋪排有其可觀處。馬永貞最後一場與四大天王的生死纏鬥,危機張力十足,充分強調街頭格鬥的陰險狠毒,而馬永貞最後身處階梯之下,全身傷殘,看著站在階梯之上的主要反派,這個鏡頭,可以對照馬永貞在故事前段第一次崛起時的「上樓畫面」,上樓在電影裡第一次出現,代表馬永貞即將開始累積權力的意味,有清晰的階級對比意圖。而在這場戲中,帶傷主角狼狽地受困,無法爬上的階梯,鏡頭凸顯他的位置,而他最後發狂式地拚盡全力,將階梯結構打散。畫面上所搶眼的,固然是由「復仇」情結觸發,張徹招牌的雄性廝殺,但結合幫派敘事與武打動作兩者之後,這段「階梯」的存在,便幫故事增添命運般的蒼涼情緒。
另一妙處也在於,電影的剛烈特色不僅只反映在男性角色之上。張徹電影常招忽略或邊緣化女性角色的批評,但《馬永貞》當中的主要女性角色,歌女金鈴子,則有完整性格。其因為無法接受上海灘由幫派統領的男性秩序,儘管主角馬永貞看來相對是所謂幫派電影中的「有原則的黑幫」,金鈴子卻能清晰辨識其本質,指出馬永貞與其他奸角並無不同,也毅然決斷離開上海灘,不接受馬永貞之追求。這讓金鈴子這個角色的行為,看來不僅是對於男主角的情愛好惡來反射,而是對地方秩序建立起由自己出發的道德評判。儘管篇幅不多,但讓人留下深刻印象。
最後,不得不提的,還有從本片發跡的武打巨星陳觀泰。陳觀泰在 2015 年,曾於徐浩峰執導的《師父》當中,飾演天津武行在長巷圍堵主角的最後關卡守門人,手持戰身刀,與主角陳識做最後搏鬥,或許是生涯晚期的代表作。而儘管《師父》與《馬永貞》,一者講天津、一者講上海,但都透過建立一個相對難破的利益勾結網路,去反映一個「外地人」主角的血性。
導演徐浩峰曾提及,中國影迷早年看得到劇照、看不到電影,對李小龍有錯誤投射,看過電影後,便對李小龍「香港男孩式」的銀幕形象幻滅,其拍《師父》,想重建一個「自己心中的、成年人版本的李小龍」;《師父》對標的是李小龍,但與其年歲相近的陳觀泰,可能另有連接。《馬永貞》的結局沒有停留在大戰結束,而是金鈴子與馬永貞的好友一前一後坐上火車,離開上海灘;馬永貞最後識得上海灘本質,為朋友留下一點希望;《師父》結尾,同樣是一前一後離開,也同樣是精神層次的出走。據此,我們也可感受到,透過陳觀泰從影生涯的前後映射,張徹的《馬永貞》,在此處浮出一個更具體的形象,一個原則明晰的成年人,在自己選擇的環境裡,迎向自己選擇的命運。■
※※
《馬永貞》(The Boxer from Shantung,1972)/香港,張徹、鮑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