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1年閱讀
無論原文或譯名,《餐桌上的紅色經濟風暴》(L'Empire de l'or rouge)都一語雙關,表面在寫番茄醬全球化,其實不少篇幅婊了中國(紅色)。自2000年以來中國買下許多歐洲番茄醬工廠,搭配新疆番茄及義大利標籤,成功將三倍濃縮番茄醬賣到世界各地,占領非洲大陸,或者也可說是「中國非洲(Chinafrique)」。
不意外地,中國傾銷、灌水、不計成本生產,搞垮歐洲跟非洲番茄醬工廠及茄農。塞內加爾從1972年來好不容易發展的食品罐頭產業,在2004年黎巴嫩廠商引進中國三倍濃縮蕃茄醬經復水變成兩倍濃縮番茄醬糊後,塞國罐頭產業應聲倒地。中國番茄醬標上義大利國旗,甚至申報義大利為原產地,聲稱原物料是番茄跟鹽,果真如此?作者走訪中國工廠,發現他們把黃豆纖維、澱粉及葡萄糖混入番茄醬,添上紅色色素,番茄比例占不到醬料成分40%。倘在巴黎食品展上向中國廠商詢價,表明產品要進口非洲,中國廠商會問你要A、B還是C級,ABC不是番茄品質好壞,而是番茄比例!讀到這裡我感到心寒,窮人肥胖恐怕要拜這些糖分跟澱粉之賜,到底有多少人每天不知情地吃下過多澱粉跟糖,卻以為這些醬料都是番茄?
躲得掉嗎?非洲大半市場標有義大利三色旗瓶身的番茄醬,其實是印度商,牌子名叫吉諾,主要原料是中國三倍濃縮番茄糊,馬利、加彭、利比雅、南非、海地、日本、南韓、約旦及紐西蘭等都有它的蹤跡。後來吉諾的母公司又另創波莫(Pomo)作為吉諾的「競爭對手」,但都產自同一間工廠,原料也是噁心的中國三倍濃縮番茄糊。
中國不是書裡唯一的壞人,義大利人跟美國不遑多讓。扯到全球食品供應鏈,基改、剝削勞工或人口販賣、奴役、非法轉運及錯標等都是標配。
今日番茄罐頭的番茄跟我們吃的番茄不同,是一種橢圓形、外皮堅硬的戰鬥品種,才經得起大量運送而不被壓壞。此外,1942年起美國因加州的勞動力投入二戰,加州大學農業工程學系教授開始找尋可供機械化採收的品種,最後發現契斯曼尼品種番茄的j-2基因可實現機械化採收,這個基因讓番茄特別容易脫離枝枒,再搭配上1959年推出的新款採收機,採收跟揀選番茄的勞工也失業了。如今j-2基因遍佈義大利到新疆,土耳其到加州的加工用番茄。
美國法院審理番茄是蔬菜還是水果已是陳腔濫調,1982年因雷根大幅刪減社會福利預算270億美元,公立學校營養午餐也被砍10億,美國農業部長便在1981年9月初提議將番茄醬的類別從「調味醬料」變成「蔬菜」。
義大利不免俗地由黑手黨插手食品加工業,黑金透過火腿、番茄醬及起司洗淨,2011年黑手黨靠農業總營收賺了125億歐元,占義大利非法活動產值5.6%。
義大利另有一種現象,稱作「下士制(Caporalato,指黑犯罪集團打手)」,專門非法壓榨勞力。依據義大利普利亞布林迪西省義大利總工會農產品食品加工業勞工協會秘書長Angelo Leo表示,「1960年代由於大規模機械化,開始出現所謂的下士。一個下士首先得擁有交通工具,通常是一輛小廂型車。他得利用這輛車來載工人到田裡工作。1960年代,最早的下士都是以前的農工,大部分是移民到德國的義大利人;夏天時,他們會開著小箱型車來回義大利。後來漸漸地,他們想到與其只是回國度假,不如好好利用這輛交通工具。」
小廂型車變成地下人力仲介公司,許多沒有交通工具的義大利婦女仰賴下士才能找到工作及上班,因此遭到財務甚至性剝削。後來這個情況延伸到對東歐、非洲等地非法移民。
看到這裡,認識番茄醬歷史及全球供應鏈雖然有趣,但書末寫出遭番茄紅金奴役的新疆人、非洲人,不知道吃下什麼東西的消費者,又開始讓我納悶我要怎麼影響投胎這件事?倘若沒記錯,喀爾文教派主張人死後能不能上天堂是一開始就天注定,生前做多少好事都不會影響。如此來看,靈魂能主導投胎嗎?想到我跟我周遭的人投胎在臺灣,有身分證跟很香的健保,過著普通人生,可能吃到復水假義大利真支那番茄醬,日子比文盲非法移民愜意許多,便覺得奇異又愧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