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魔術師——職能治療師
10/27是世界職能治療師節!你可能會好奇,到底什麼是職能治療?蔡英文前總統曾把職能治療師比喻成「生活中的魔術師」,因為他們能讓原本看似可能無法完成的事情變得可能。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首先要了解「職能」這個詞。職能指的是人每天做的各種活動,例如吃飯、上廁所、煮飯、學習等等。當有人因疾病或發展差異而無法順利完成這些活動時,職能治療師會透過有意義的活動,幫助他們恢復生活功能,提升生活品質。
職能治療三大領域
✅ 心理領域:像是失智症、憂鬱症、焦慮症等。治療方式可能包括藝術、烹飪等活動,幫助個案建立社交和生活能力。
✅ 生理領域:像中風、脊髓損傷、燒傷等。治療方式可能包括動作訓練、輔具設計,協助恢復身體功能。
✅ 小兒領域:像過動、發展遲緩、情緒障礙等。治療方式可能包括遊戲治療,訓練生活技能與專注力。
每位個案的治療方式都會依需求和能力做調整。此外,還有音樂、動物、娛樂等活動可作為輔助,治療師會根據個案需求和自身專長,設計最適合的治療活動。
職能治療 vs 物理治療
- 物理治療:主要用物理因子(電、光、熱等)或徒手治療,改善肌肉、骨骼問題,專注於粗大動作(例如走路、伸展、搬東西)。
- 職能治療:除了動作復健,還有心理領域,訓練精細動作(例如抓握、寫字),幫助個案恢復日常生活能力。
舉例來說,在車禍復健中,物理治療和職能治療通常會合作:物理治療改善肌肉、關節或疼痛,職能治療則幫助恢復日常生活功能。現在長照服務中,也常有職能治療師帶領長者做各種活動,對高齡者聚集的鄉鎮非常有幫助(例如內埔、竹田)。許多治療師也會與社區或學校合作,服務範圍非常廣。
雖然我目前仍在探索職能治療這個領域,但它的多元性和變化性真的很吸引人。希望自己能保持熱忱,好好學習,順利在畢業時取得職能治療師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