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當然是一句比喻。
襯衣的說法,來自一個故事。
但我還見過它的變種,好的故事可以自己生成自己,并不挑剔,哪個地方的人喜歡,就有哪個地方的版本。
我所聽的是這樣的:
一個國王很痛苦。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這種痛苦十分矯情,那些討厭的文人,還會陰嗖嗖地用些比喻,讓這痛苦的人,不僅得不到同情,還要成為嘲笑的對象。
真實并不該被嘲笑,而說出自己真實的人,更應得到同情。
這就像那位有名的晉朝皇帝,他問的肉粥,并不是因為愚蠢,而是過于無知,而失去了同情共感的能力。這就像后來煉丹藥、做木匠、當和尚、做買賣的那些干一樣工作的同行,不是國王這職位不夠好,而是人間的苦,原本就是越清醒,越能感覺得到。
話說回來,國王痛苦,總還有一些比平常人多的手段。他派人找到各種各樣的智者,他們出了各種各樣的主意,其中一個得到很多人推薦。
「國王陛下,您可以找一個真正快樂的人,將他的襯衣穿在您身上,您就會擺脫痛苦,得到快樂了。」
像找千里馬那樣地找下去,幾乎所有的人,都為了這個目標開始忙碌。
但就像我們現在一樣,那個時代也缺乏快樂,使臣們遇到的每個人,都有這樣那樣的苦惱,于是找了一年又是一年,直到國王垂垂老矣,白發蒼蒼,仍然沒有結果。
正在國王哀嘆生命就要終結,自己卻根本沒能快活地過上一天時,一個使臣匆匆趕回。
「你找到了嗎?」
「是的,在您宮殿邊上,有一個農夫。我看見他正在樹下乘涼,勞作后的身體上都是汗水,他擦干了汗,坐在樹蔭下,閉眼感受習習涼風,滿臉都是愜意。我問他:你快樂嗎?這個農夫就說,我能干活,能休息,自食其力,無憂無慮!快樂極了!我就趕緊回來向您報告這件事。」
國王立刻帶了隨從,跟著這個使臣來到農夫的家門口,他急切地抓住農夫的手,根本顧不上自己國王的身份,問他:「給我一件你的襯衣吧,我可以那整個王國來換。」
「我想不用一整個王國,」農夫感到困惑,但還是堅持說了下去:「但您看,陛下,我沒有任何一件襯衣,也從未穿過任何一件襯衣。」
果然,國王和在場的所有人都能看到,農夫打著赤膊,而那小小的屋子,更是除了吃飯睡覺的家伙事兒,根本沒有一件襯衣。他確實真正快樂,但他并沒有一件能給國王的襯衣。
故事就是這樣。
如果我是說給誰聽,大概就該結束,并且承諾明天繼續下一個故事。
但我摸了摸自己的襯衣下擺,并感覺到這個故事的惡意。
有惡意,并不是說,講故事的人就是惡人。
我只是想到,當我真正快樂的時候,我會把自己的襯衣送給任何人嗎?
這個問題挺為難的,我權衡了好久,并且把心中的人名,一次次排序。但你知道,我們心中愛的人,總不會只有一個,而每一個人,我們都想讓他們真正變得快樂。直到有一天,我再次講到這個故事,才忽然明白。也許農夫只是因為從未想過要一件襯衣,才會是真正快樂的人。如果我們是一個真正快樂的人,便不會有一件襯衣,而就算有,也不會送給任何所愛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