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江縣俗稱為馬祖在過去一直給人的印象是戰地前線。全盛時期總兵力約五萬人,隨著時代的變化現在只剩二千多人。馬祖的兵力變化可從歷史上來看:從一九四五年中華民國軍隊進駐後,經歷了軍隊組織的整併、移編與改名,包括陸軍馬祖臨時指揮部至馬祖防衛指部。 馬祖的軍事部署更從野戰游擊轉向現代化建設,並在一九九二年解除軍管。自此之後;馬祖成為一個旅遊的地點。這也說明了台海兩岸關係的一個變化。
五三據點相關資訊::
連江縣南竿鄉津沙村南端近海處開放時間:
AM08:00-PM18:00
電話:
08 362 2393
備註:
旅遊點
南竿軍事據點介紹



在鐵堡文章提道:再回想以前相像一下在那個台海兩岸戰火紛飛的民國七十年代以前動盪年代,隨時無刻,都有水鬼上來摸哨,那種戰戰兢兢,戒慎恐懼的高度緊繃心情。




南竿軍事據點數量眾多。根據歷史資料統計:軍事據點數量約有九十五座。 其中一些較為著名且轉型為觀光或藝文設施的據點包括鐵堡、北海坑道、五三據點、二六據點、六四據點。 這些據點過去作為軍事防禦前線,如今則展現了軍事與自然景觀的結合,也陸續發展出新的用途。
五三據點的建築外觀介紹


五三據點位於連江縣南竿鄉津沙村南端近海處,通往據點唯一道路津板路狹窄曲折,連接據點與主要道路之小徑樹林茂密,到訪者必須徒步進入隱密據點範圍。


主要建築保存完整,據點地勢平坦,據點主建築在荒廢之後,連江縣文化處修復後在去年二零二四年首度對外開放。據點內別有洞天,其中臨海雙層軍事建築外觀如鋼琴般輪廓優美,鋼琴碉堡宛若遺世獨立。
五三據點的建築內部環境


五三據點內部的室內空間開闊,並有一外部廣場。背對主建築左手邊階梯向上攀爬,可以通往兩個機槍堡,分別為信心堡與反共堡。主建築右側有一地下坑道,通往五七戰防砲陣地,軍武在軍隊撤守時已移出。



主建築左側有另一個地下坑道的入口,地下坑道為原始岩脈開鑿而成,深入地底頗為壯觀,坑道出口為臨海的雙層軍事建築,地下一層為機槍射口,利用半島突岬的優勢,觀察莒光島海域的動向;地上一層則為四零高砲陣地,開闊的視角搭配牆上繪有地形圖,可以想像國軍當時駐守的情況,據點保存狀況完整良好。
馬祖國際藝術島的展覽地點之一

隨著時代的演變下;此地失去原有戰地機能而遺留下來的碉堡,即使外殼沒有受到任何的損壞,孤立於岸邊的身影彷彿像藝術家的作品,由紗網所編織的形體如幽靈般存在。珍惜這樣看不到卻能感受到過往身世的那一種虛幻同時又如此實存的特質。



五三據點這裡的環境十分讓人有種戰地碉堡的建築維合感。因此如何能透過體驗與想像的重新交織,讓不在場的、缺失的去豐富實體空間的精神面貌是本案極力想掌握的。現在的馬祖國際藝術島展覽就看上這裡的環境而把作品放在這裡展出。
從戰地要塞到藝術展覽之地


總結:五三據點藉由再造歷史現場的文化行動,翻轉馬祖的地理宿命,使之真正邁向後水鬼年代去戰地歷史的歷史進程,將原本作為戰備的的軍事要塞據點、變成藝術的柔和感覺變化之地。
五三據點相關資訊::
連江縣南竿鄉津沙村南端近海處
開放時間:
AM08:00-PM18:00
電話:
08 362 2393
備註:
旅遊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