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 Figure AI公佈了他們最新的Figure03。有別於之前Figure02在工廠的設定,Figure03場景大膽的將人形機器人導入我們熟知的美國家庭環境。為什麼?難道人形機器人走入家庭的這一天已經來了?
直接說結論,還沒!
但是同一週在Tesla承認Optimus 因為設定缺陷要延後量產計畫的同時,Figure AI直接用這大膽的一步拉開了包括Tesla Optimus 的距離。
為什麼?
安全比會跳舞重要~
人形機器人走入家庭的第一個考量不是價格,而是“安全”。一台Tesla在車庫靜靜的充電就已經讓很多人膽戰心驚。Figure03可是就在家裡面跟自已以及親愛的家人一起生活。打破心愛的花瓶還不打緊,要是動作太大傷了小孩,或是半夜充電燒了起來該怎麼辦?
大多數人只有注意到發布的影片,Figure AI其實花了相當的篇幅來說明Figure03在安全上的設計。光是用全新白色織品覆蓋的外表來吸引目光就是一種策略,讓人先入為主地避免落入鋼鐵人的刻板印象。
電池跟無線充電也是這次有提到的,更細節的還有添加了關節緩衝的材質。這些跟新能源車現況其實很像。在中國各家新能源車發表會上,大多都在談沙發彩電大冰箱,幾乎沒有討論安全這件事。而特斯拉反而用這一項樸素卻無比重要的「安全性」這項議題上,讓中國的消費者持續買單。
眼睛很重要,長在哪裡更重要~
在新的外表之下,這次官方提到重點在影像系統的升級。用更高的幀率、更低的延遲、更廣的視角來進行視覺感知以及實現正確的景深。在家庭環境裡,沙發上的可能是貓、玩偶或是沒折好的毛毯,辨識精確的挑戰比工廠環境難得多。很特別的是這次他們有強調手腕還有鏡頭這件事。試想,在生產線上東西都在檯面上,但是在家庭環境中,每項要拿的物品可能在籃子裡,也能可在亂七八糟的櫥櫃。要是手上沒有影像辨識能力,如何能分辨櫃子裡面該拿洗衣球還是漂白水; 該按洗衣機的脫水鍵還是自動洗衣鍵?
機器人的快思慢想
還記得FigureAI第一代是使用OpenAI作為底層系統。但是從Figure02開始,他們改用自行開發的Helix系統。大多數人可能覺得不就是換一個LLM模組,但是在他們官網裡其實有非常細節的描寫,簡單來說,是參考人類的『快思、慢想』,用一個『快思』系統來處理不需要思考的肢體動作; 另一套『慢想』系統,則處理外部的影像、聲音,思考判斷是哪一個主人下達指令、接下來要去做哪件事情。這套系統我個人認為是相較FigureAI與其他人形機器人廠商最大的優勢。針對這個系統跟其他人形機器人系統的分析,日後我會再寫一篇專文來談。
之所以說軟體比硬體重要,是因為家庭環境比生產線複雜太多。光是同時男主人要他去洗車、女主人要他去洗碗、小主人要他去收拾房間,就要判斷是誰下的指令,當下要先處理哪件事,動作還需要細緻以及安全。光是仰賴一套系統控制高階指令與機器運作指令負擔實在太大。當人形機器人可以處理家裡好管家的情境,距離真人也就不遠了。
聽起來很厲害,為何結論還是不能走入家庭?
看起來Figure03給出了一個人形機器人可以走入家庭的樣貌,但為何結論還是不能走入家庭?
因為 --- 訓練的資料量還是遠遠不足。
回想當年Tesla從開始喊著說要實現全自動駕駛(FSD)到今天花了多少年? 要實現FSD的硬體與軟體其實早就齊備,唯一需要時間的是每天成千上萬輛Tesla在路上行駛所收集到的資訊以及狀況處理。上週公布的V14版本,才終於實現『從停車場開出去』以及『到了目的地之後自己找位子』這兩項本應該輕而易舉卻又難以跨越的現實障礙。
一台人形機器人要學習的場景有多少?這個答案幾乎是無法回答的,但可以想像的是絕對超過自動駕駛的千百倍。
在對安全有絕對要求的場域,一個不成熟的產品是沒有機會的。
所幸,據官方的說法,第一年FigureAI能夠生產的量最多也只有12,000台。這個數字對於期待市場大爆發的投資人或許會失望,但卻對FigureAI是個健康的數字。
聰明厲害如馬斯克都需要睡在工廠經歷Tesla的量產地獄,一個新創企業怎麼可能輕易跨過這個挑戰。而且馬斯克擁有龐大的資料中心來處理全球特斯拉車輛運行回傳的資訊。未來這12,000台人形機器人部署出去之後,即使只有10%真的嘗試性的走入家庭,每天產生的數據量也是FigureAI需要投注另一筆龐大資源來處理。
人形機器人是一場泡沫嗎?
FigureAI的執行長曾經在一次專訪時提到,打造人形機器人遠比打造電動車還困難。但是這個題材實在太吸睛,曾經聽行業裡領導品牌高層說過,目前多的是打造出一兩台樣品機器人就可以圈到一堆錢的亂象。可以預見在2026年仍然將會是一個越吹越大的泡泡。但是回看過去,曾經吸引眾人目光的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經歷多次易主,迄今還無法找到一個成功的獲利模式。強大如Tesla仍要承認自己的設計失敗與量產遞延。在產業初期的百家爭鳴,最終能夠勝出的肯定寥寥無幾。
但是很高興看到有廠商開始邁入量產,也有廠商承認失敗投入改善。或許人形機器人走入家庭還需要多年時間,但是成為你我身邊的同事,或許這一天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早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