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虛擬銀行有哪些?|香港近年大力推動金融科技創新,虛擬銀行成為城中熱話。自從金管局發出首批虛擬銀行牌照以來,已有8家正式營運,涵蓋儲蓄、借貸、支付等基本服務。部分銀行開始涉足加密資產、區塊鏈技術、甚至為客戶提供與Web3相關的產品或服務。今日來睇本港虛擬銀行現狀。
一、香港虛擬銀行有哪些?
香港金管局在2019年推出虛擬銀行牌照計畫,至今已有8家獲牌、實質營運。主要包括:

這些虛擬銀行多數無實體分行,以手機App或網頁為主要出入口。儘管開戶、轉帳、理財等功能已有不錯覆蓋,但在加密資產或Web3整合方面,佈局仍有差距。
二、香港虛擬銀行哪間最好用?
要衡量哪間虛擬銀行在Web3領域嘅好用度,可以從以下指標看:
1. 支援加密資產交易或投資工具
- ZA Bank是較早宣布會向零售客戶提供加密資產交易功能的銀行之一。
- Mox Bank亦曾推出與加密或區塊鏈相關的ETF或產品作為延伸。據CoinTelegraph報導,Mox曾布局讓客戶透過銀行入口接觸加密ETF。
2. 對Web3基礎設施投入或合作
- WeBank其實已有強烈區塊鏈研發能量。據報導,WeBank的香港分支希望參與本地Web3基礎設施打造。
- WeBank專門成立一個Value Exchange基礎設施平台,以支持Web3生態。
3. 資源背景與生態伙伴
- 有些虛擬銀行背後有大型科技、保險或FinTech集團做後盾,較有資源涉入前沿技術。例如ZA Bank背後有中安,可結合保險科技與金融科技資源。
- Mox背後與傳統銀行、電訊公司有合作,資源較完整。


從這些觀察來看,ZA Bank、Mox和WeLab是較可能在Web3領域走得前面的一群,功能全面對用戶來說是再好不過的使用體驗。
三、虛擬銀行有風險嗎?
虛擬銀行同傳統銀行一樣,都受金管局監管,但因為全數位化營運,風險有其獨特之處。首先係網絡安全,黑客攻擊、資料外洩可能帶來資金及個人資料損失。其次係技術風險,系統若出現故障,用戶可能短時間無法提款或轉帳。
不過,由於本港8間虛擬銀行全部受牌照規管,存款受存款保障計劃保障(上限50萬港元),基本安全性有一定保證。用戶要留意科技風險與服務穩定性,但唔需要過度擔心資金「消失」。
虛擬銀行有哪些風險?
- 監管不確定性:虛擬資產與穩定幣目前仍是監管熱點,若政策改變,銀行的Web3戰略可能受阻。
- 技術與安全風險:智能合約漏洞、資安攻擊、錢包風險,這些風險如果沒管理好,可能引致重大損失。
- 客戶接受度與習慣:一般大眾可能未必理解加密資產,很多人仍習慣傳統銀行。虛擬銀行若強行推Web3服務,可能遇冷。
- 盈利壓力:Web3服務可能暫時不盈利,需要長期投入,對虛擬銀行資金與成本是考驗。
虛擬銀行有哪些優勢?
- 先行者優勢:若成功打造Web3能力,能吸引喜歡跨鏈、去中心化、數字資產的族群。
- 生態延伸:銀行本身已有信任與客戶基礎,可把Web3功能融入日常金融產品中。
- 政策支持:香港近年大力推動虛擬資產與穩定幣制度,虛擬銀行若能合法參與,有機會成為金融科技樞紐之一。
- 跨界合作機會:虛擬銀行可與區塊鏈項目、錢包公司、交易所等合作,互補資源。
四、虛擬銀行和加密錢包有什麼差異?
隨住金融科技快速發展,「虛擬銀行」同「加密錢包」成為兩個常被比較嘅數碼金融工具。兩者同樣以手機App或網上操作為主,但定位截然不同。


虛擬銀行受金管局發牌監管,提供儲蓄、轉帳、貸款等傳統金融服務;加密錢包則係用戶進入 Web3世界嘅必備工具,主打幣種管理、鏈上轉帳與DeFi接入等數碼資產,就好似Bitget Wallet呢類產品。對一般市民而言,對一般市民而言,前者更貼近日常金融服務,例如存款、轉帳同貸款;後者則強調自由度,體驗鏈上支付與資產創新玩法。
結語
香港虛擬銀行有哪些?從純數字儲蓄、借貸平台向Web3跳板邁進,正處於關鍵轉型期。ZA Bank、Mox Bank、WeLab這些名字,被認為是最早可能探索Web3應用的候選者。它們若能在監管許可、安全技術與使用者教育三方面兼顧,就有機會把虛擬銀行推上新高。
對於港人來說,下一段的金融體驗或許就是在手機App裏,直接買加密、穩定幣支付、鏈上理財,一氣呵成。
Q&A
Q1:香港虛擬銀行有哪些?可以直接買賣加密貨幣嗎?
共8家,ZA Bank、Mox Bank、WeLab等;部分虛擬銀行有此計畫,例如ZA Bank宣佈推出加密交易功能。但要看監管批文與平台配套是否完成。
Q2:為何不是所有虛擬銀行都做Web3?
因為佈局Web3涉及技術投入高、風險大、政策不確定性強,許多虛擬銀行選擇先穩固傳統金融產品。
Q3:Bitget Wallet係虛擬銀行定加密錢包?
Bitget Wallet係加密錢包/錢包應用,主力做幣種管理、鏈上交易同穩定幣支付,不等同受金管局監管嘅虛擬銀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