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天的行程是佛羅倫斯的市區,因為大型車輛無法進入市中心的城區(導遊說因為義大利的古蹟實在太多了,幾百年的老房子老建築到處都是,連地板上的石頭或瓷磚都是需要保護的,沒有辦法讓大型車輛在上面行駛加速破壞。),所以導遊帶我們在某一個輕軌站下車之後搭乘當地的輕軌進入市中心、到達佛羅倫斯火車站,再步行前往要參觀的聖母百花大教堂。

導遊說,中世紀的義大利基本上盛行的是領主封建制度,每個地方的領主都有他們家族的家徽,佛羅倫斯地區當時的領主家徽就是花朵,佛羅倫斯這個地名也是因此得名─英文的唸法就是Florence,而百花大教堂也是因為這個家族而命名。整個教堂的主結構都是用大理石蓋起來的,義大利有火山地形、盛產大理石,不過當時這樣的石材是權貴的象徵,所以領主家蓋了整棟都是大理石的教堂以彰顯自己的權力地位。整座教堂之宏偉,沒找對角度,一個鏡頭都拍不下全部,在聽完導遊的各種歷史課之後,才找到了適合拍人的角度。


在某一條小巷子裡有這麼一個神奇的壁掛裝飾,導遊說那一條金屬橫條,是當時通用的一個長度單位─就是「一隻手臂長」,雖然至今大概以難以考據到底是用誰的手臂制定的度量衡,但是這個長度尺就這麼保留到了現在。(圖中長度尺下面金屬標上的凸起花紋,就是當年佛羅倫斯領主的家徽、也是現在的市徽。)

接著步行來到了佛羅倫斯市政府的廣場,在政府大門口就矗立著那座世界聞名的雕塑(雖然是複製品)—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全世界最有名的裸男,哈哈哈! 大衛像的雕刻工程從1464年開始,由當時政府和雕刻家多那太羅簽約完成一座大衛像,作為舊約中的12個英雄雕像群的一部分。他在一塊白色大理石上刻出了下肢、軀幹和衣著的大概形狀,很有可能在兩腿間打了個洞。但不知為何,他沒有繼續雕刻下去,1466年,多納泰羅去世,留下了未完成的雕像。1501年,當局決定再找一位藝術家完成這件作品。26歲的米開朗基羅被選中,他用了兩年多時間完成這項工作。1504年一月,雕像快完成的時候,人們對雕像的放置地點進行了討論,原計劃放在教堂頂樓,但雕像的美麗使人震驚,最終人們決定將其置於佛羅倫斯的市政廳舊宮入口,取代多納泰羅的一尊銅像,以代表弗洛倫斯不畏強權的精神。1873年,為保護雕像,大衛像被轉移到佛羅倫斯美術學院畫廊內。1910年在雕像原址放了一個大衛像複製品,就是我們看到的這一座(以上史料來自維基百科)。所以導遊說尤其是在佛羅倫斯,大部分的雕像其實都有一些政治含義,連擺放的位置都是有講究的。嗯!一邊看裸男一邊增加知識了呢!

在開放自由時間之前,導遊也不免為想要添購皮件精品的團友介紹當地品牌,除了也很有名的The Bridge之外,特別介紹這家佛羅倫斯本地的、非連鎖店的皮件店。佛羅倫斯本來就是製作皮件有名的城市、當地的設計師品牌當然也是很有品質。在這個品牌店面的另外一個門,有個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設計師品牌,櫃面的顏色都比較鮮豔、展示的包包也是色塊拼接的樣式;導遊說這是這一家店的附設品牌,提倡環保、專門從源頭工廠收購那些精品大牌皮革的邊角料,加工成規格化的配件,由店員和設計師隨機拼接製作不同顏色的固定款式,提供大小不同的水桶包。

可以額外支付客制費用,到倉庫自行挑選每一個包包的部件、自己拼接喜歡的材質和顏色,顏色和材質都非常多元,麂皮、漆皮、霧面、花紋都找得到,不過畢竟是環保的邊角料產物,每一批到貨的是什麼顏色、什麼材質店員都不敢肯定,所以要達到心目中的完美包款甚至需要一點運氣!

我一眼相中的店員已經做好的藍白搭配款式,本來想要把深藍色包面的部分換成麂皮的,但卻沒有找到顏色相近的,只有加裝的拉鍊有我理想的材質和顏色。我覺得這樣的設計師品牌甚至比昂貴的精品更吸引我、也更符合我個人的穿搭風格! 購物血拼之後,也是時候返回市政府廣場、和團友們集合要去用午餐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