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持續從TISA基金清單中來尋找有趣的投資標的,本次挑選的系列基金為「安聯四季成長組合基金」。目前在TISA清單中可挑選的有三檔,分別是有R系列、TISA系列及P系列(暫無法選購),投資內容雷同,主要差異在經理費。
基金特色
此檔基金為「組合式」基金,投資內容的挑選上有三大目標:
(1) 相對穩定成長 (穩定成長需要時間,非短線能比擬)
(2) 能有效掌握趨勢 (或許投資團隊的資料收集、市場敏銳度等較我們個人更佳)
(3) 下檔保護 (預期下跌時的跌幅相對較小)
另有三大投資限制:
(1) 股票型子基金配置上限不高於80%;下限(年平均)不低於30%。
(2) 臺灣股票基金投資比例不低於8%(季平均)。
(3) 不得投資槓桿型及反向型ETF。(這一點我個人覺得很重要,畢竟若要穩健成長,就不能挑選過高風險的投資工具)
最後一句警語: (其實我很喜歡看警語,畢竟都耳提面命告訴我們了,還是須提醒一下!)
「本基金投資策略重於成長及趨勢,適合能承受波動與風險之非保守型投資人。」
我們知道自己的投資性格嗎?
能否承受波動與風險,意味著除了上漲的期待之外,也能克服下跌時的恐懼。
非保守型,也意味著若投資的過程中會感到擔心害怕,或許就不適合此系列的基金。
基金組成

(圖一) 投資內容的資產配置比重
主要投資的資金當然需要在基金當中(至少佔91%),剩下的零頭才是銀行現金、附買回債券等。

(圖二) 投資明細及比重
從圖二左側的前十大持股可發現此基金是以美股的S&P500為基礎(相對較大比重),再向上堆疊其他區域的的投資標的。所以中間的子基金可發現到有至少一半的比例在美股,其餘分別為債券、新興亞洲/歐洲/日本等區域或國家股票,這幾項的合計佔比就高達85%。嚴格說起來有點類似全球股票型基金。
績效評比

(圖三) 不同類型的歷史走勢
因為發行的時間不同,所以累積績效看似有所落差,但若切齊發行時間的話,其實這幾檔的累積績效差異有限(因為投資內容相似度極高)。

(圖四) 歷史走勢(2014~2025)
我刻意拿了台股大盤(橘色線)、美股大盤(藍色線)及此檔基金(黑色線)來做比較。其實若看累積績效,相信大家當然都會選擇台股或美股大盤。
不過從過去績效來選擇投資標的,一直以來都有個盲點,就是最後終點的成績固然重要,但在過程當中是否會因下跌而心生恐懼導致提早放棄賣出?或許這才是我們需要克服的。
畢竟要嘗到投資的甜美果實,可是需要足夠的勇氣(執行力)和毅力(時間)。

(圖五) 歷史走勢(2014~2016)
我挑幾個歷史上股市下跌的區間來檢視,讓大家感受一下在下跌時的氛圍。
2014~2016年間,從三個紅色區段的時間來看,多數以台股的下跌幅度最大。

(圖六) 歷史走勢(2018~2021)
在2018~2021的區間中,2018下半年的下跌,這三檔的跌幅相當。但到了2020年的第一波疫情,以美股的跌幅較大。

(圖七) 歷史走勢(2020~2023)
2022年因為受到美國市場因通膨而升息的緣故,造成幾乎一整年都處於下跌的狀態,可發現以台股大盤的跌幅最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