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前碎碎念
好啦,我承認標題是個蠻爛的諧音,但應該沒有人真的被花雕雞騙進來的⋯對吧?(遭毆
這次又是一個等待已久的募資開箱系列,延續之前想將自己少量作品做成實體周邊的夢想,除了大老遠跑去找機台,或是賭上特別訂製的成本外,又多了一台輸出的「發光」利器,可以在家自己進行小東西的生產啦 !
那麼就不囉嗦,就直接進入正題。
終於等到
這次開箱的主角,是由 Cubiio 推出的第三代,又或是說「第二代」的 Cubiio 3 掌上型雷射雕刻機。

而會這樣分別的理由,是因為繼初代的 Cubiio 掌上雷雕機後,雖然有後續的 Cubiio 2 推出,但卻是改成較大的檯式機型,直到這一代才又回到口袋型大小。

其實從第一代推出後,我便有注意到有這一產品的存在,但可惜的是當時已錯過初期募資時的特別價格,因此這次看到再次更新時,便直接下單購買。
而經過數個月的等待,還有中間因為天災的延誤,這台機器終於順利寄到手中拉!
新成員駕到
這次我購買的是最基礎版本的套組,因此除了機器本體外,並沒有旋轉軸、滑軌或是防護箱等配件,只包含了簡單的支架與排風防護罩,全部收納在這樣一個硬殼收納盒中。


內容物拿出來一字排開後,在右上角的這個小方塊,就是這次的主角 Cubiio 3 雷雕機本體啦!


不得不說在接觸實體後,這感覺真的比想像中的還要小更多,但拿在手上還是有一定的份量,沉甸甸的金屬質感。

機器本體可以透過 USB Type-C 供電,以官方資料來看,只需要 20 W 的功率即可運作,雖然本身不具有內建電池,但也可以直接使用行動電源來供電,也就是說還可以達到實際意義上的「隨時帶著走」的特點。

支架是組裝式的,金屬架體與底座部分,是採用這種手轉螺絲設計。

而本體的固定以及排風罩,則是採用磁吸與卡扣,除了讓整體外觀簡潔外,在架設或收納過程也無需使用到額外工具,十分方便。


組裝後雖然整體在桌面上所佔的體積大增,但也不至於到完全無法移動的地步。

而支架上的固定座可以手動調節垂直高度,並且也同時進行 USB 供電管理,至於旁邊的網路口,我其實還不確定其實際作用,不過我猜是硬體鎖?

額外配件組則包含了一副護目眼鏡與收納袋、45 W GaN 旅行電源插頭組、電源線、四塊應該是在底盤固定雷雕材料用的 L 形磁鐵,還有一綑紙膠帶。

另外在募資套組中,還有包含了一組基礎的材料包,不過因為一些額外因素,所以內容物與募資時相較有做一些調整。

而我收到的內容,裡面有兩組木片、四個皮革鑰匙圈、一包 A4 色紙,還有一疊牛皮紙名片,雖然還算不錯,但原本有些預期想測試的材料,就變成需要額外自行購買了。
以上就是盒裝內的所有內容物啦!
軟體設定
硬體部分開箱完畢,接著就來看看它的軟體操作吧,這次的機型不同於前一代需要額外從商店下載對應的 APP 來配對,官方直接在機器上內建了 Wifi 熱點與 Web App 的機制,因此理論上可以透過任何具有連線能力的裝置進行操作。
不過當我照著官方新釋出的操作教學,準備要進行初始化時⋯⋯蛤?連線用的 Web App 居然在 Coming Soon!?

而除了初始化工具無法開啟外,在實際操作後也意識到,雖然說機器本身就有內建操作用的網路熱點,也可以設定固定連線到家用 Wifi 上,但初始連線的時候難道真的都還需要有網路連線才行嗎?
好在經過與客服詢問以及自己多次測試後,已經確認說 Coming Soon 的狀態,應該只是 iOS 內建 Safari 的暫時性問題。
另外在操作部分,雖然官方教學是需要先連到他們的網頁,搜尋到自己的機器後才可以使用,但其實切換連線到機器熱點後,便可以直接使用瀏覽器進到「cubiio3.local」的網址來連到機器本體中的 Web App 進行基本操作了。
就是那道光
好啦,既然操作問題解決了,那麼接著就直接踏上雷雕的旅程⋯⋯雖然我是這麼想的啦,不過因為目前的住處有火災警報器,也不怎麼通風,因此不方便進行實機測試,只好初次實戰就來出個外景,順便驗證他的行動能力囉。
於是我準備了行動電源,提上機器收納組還有少量的測試材料,便來到附近的公共區域進行測試。

這裡我使用的是一塊小米 10000 mAh 22.5 W 的行動電源來進行供電,而在機器架設完畢接上電源後,也很順利的啟動並進到待機狀態。

手機也很迅速的抓到 Cubiio 的熱點,並成功連上線。

連上內建的「cubiio3.local」後,雖然連線狀態顯示「Failed to connect」但其實基本功能還是可以使用的。

從這個選單畫面中,點下「File Upload」後,就可以進到上傳圖檔以及操作雕刻任務的主要介面。

整體操作畫面其實蠻直覺的,主要就是一個檔案上傳介面,還有一個已上傳的檔案列表,但與當初宣傳中的相比,似乎有少了一些可用的項目。
點一下列表中上傳的檔名後,就會跳出啟動雕刻的參數設定以及控制面板,主要能更動的部分,就只有雷射的功率以及速度,再來就是要重複雕刻的次數。

系統中雖然有內建一些可使用的材質類型,但目前也只有三個可以使用,不知道未來會不會再透過更新來擴充。

至於下方四個醒目的著色按鈕,就是主要的機器運作控制,而由左至右依序是【定位】、【開始】、【暫停】以及【終止】。
另外控制鍵上方「Class4 安全鎖」則是作為防誤觸雷射的保險,需要輸入後才可以啟動雕刻流程,密碼是可以自行更改的。
接下來就來選張圖片實際雕雕看吧!
做為測試,我拿了之前自己以及 OC 腳色頭像的簡化版本作為圖樣,要注意的是他的支援格式,雖然其他像是 PNG 檔可以上傳,但似乎有點問題,後來還是轉換為 BMP 檔才順利使用,材料的話就拿最簡單,從書局買來的牛皮紙小卡吧!

放好材料後回到控制介面上,在開始雕刻前,可以先透過【定位】的功能來預覽實際的作業範圍,點下去後就會跳出一個像這樣的座標視窗。

與此同時,機器也會用雷射在作業區中打出雕刻範圍的方框,可以手動拖曳座標介面上的橘點來控制雷射位置,機器打出的作業區域也會即時反映。

順道一提,雕刻的區域大小,似乎是直接取決於上傳的原檔尺寸,在目前的介面裡沒有看到可以做調整的選項。
決定好位置之後回到主畫面,這裡的雕刻功率就先選預設的「彩色卡紙雕刻」吧,參數為「功:80%、速:30%、次:1」的組合,輸入密碼鎖之後,就可以啟動啦!

在雕刻過程中,介面上也會同步顯示進度條,由於圖片範圍小,所以這次基本上在一分鐘之內就搞定了。

至於雕刻的成果⋯⋯

呃,好像有點過頭了,雕出來的線條很明顯的已經燒穿紙卡,難怪作業過程中產生這麼多煙,第一次測試就這樣成功的失敗了。
沒關係,俗話說失敗為成功之母,於是我又調整了幾次參數後⋯⋯
還是沒辦法順利找到最正確的組合,刻出來的結果不是太淡導致線條出不來,不然就是過強以致於穿透卡片。

好吧,為了節省一些電力,加上此時天氣已經開始轉陰,紙卡部份就先告一段落,接著測試另一項材料吧。

接著要「受難」的,是同樣從書局買來的霧面鋁合金名片盒,右下角的痕跡是我先用去光水把原本的圖案溶掉所留下的,應該不至於影響吧?
參數部分,由於要雕刻的材料是金屬,所以相較於紙卡,我直接拉高雷射的功率並且降低了雕刻速度,讓他同一個點可以刻較久的時間。

而這次雕刻所花費的時間將近 10~20 分鐘左右,其中部份的原因除了雷射速度較慢之外,還有機器在過程中因為過熱而自動暫停冷卻,至於成果⋯⋯

依然完敗,不知道是這個名片和材質的關係還是其他原因,這次加工幾乎沒在上面留下任何痕跡,連黑色表層也都完好無損。
甚至後續我又再使用 100% 功率雕刻,也都是相同結果,看來雷雕真的沒有我想像中容易啊。
後續的測試,因為當天天候不佳,加上我又是在半室外環境,因此只能被迫中斷。
結語
這次添購的雷雕機,以應用上確實提升了未來自行產出實體小物的可能性,也在某方面增加創作多樣性,但回到現實面來說,卻又還是有一些小障礙需要克服。
首先是操作環境,雖然說這台主打的就是方便攜帶隨處可用,但實際上仍須考慮到是否具備通風良好、平面穩固,以及個人防護措施等項目。
再來就是可使用的資源,畢竟雷雕社群本身的量體就有限,再加上這台機器又不像一般大量作業用的雷雕機一樣,具備完整的參數、硬體效能,官方能給予的說明也有限,所以包含可以使用的材質以及對應的參數,除了少數在官方討論區有前輩的分享外,大多也只能自己逐一嘗試紀錄才行。

最後又回到產品本身,雖然以目前狀況來說或許不大準確,但不少當初官方在募資時所預告的功能,包含 AI 自動產圖、多圖片格式支援等功能,在目前體驗中都尚未釋出,內建可參考的材質參數也很少,導致實際操作上依然無法像當初所說的那麼無痛使用,還是需要一定的學習成本。
總之,還是歡迎新工具加入行列啦,雖然成本有點高,但也期待自己未來能用它玩出什麼其他花樣吧!
相關連結
《全文。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