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 威,看見了嗎?|We TAIWAN 在世博看見臺灣募資回饋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文前碎碎唸

這個募資的故事要回朔到數月前,日本大阪世博會盛大開幕,台灣也得以藉「Tech World」的名義在世博會場綻放,而文化部也延續了去年巴黎文化奧運的經驗,以「We TAIWAN 臺灣文化 in 大阪.關西世博」的主題,匯聚多方與多樣的主題展演,將屬於台灣的文化帶上國際舞台。

不過島嶼並非事事順遂,難得的閃耀卻遭受一些大人的事故,一度只能在暗中默默燃逝,而這也是這次募資的起因,一場聚集人民力量的外交行動,由滅火器樂團主唱 楊大正 召集,導演 吳念真 為響應人,讓大家看到台灣在世界舞台的努力。


無意間的末班車

有趣的是這個企畫,我是在逛嘖嘖募資的時候無意間看到的,當時看到的時候早已在 40 小時內滿員達標,正在衝刺最後一哩路了。

雖然看到當下,我便有起了想參與的念頭,卻又被自己長年的選擇困難攔下了腳步,而當我終於下定決心參與時,也已經是隔天早上了。

raw-image

不過正是這個早起的臨時轉念,讓我趕上了第一次募資計畫的末班車,因為沒有太多時間思考,所以當下就直覺性的選擇了只包含明信片的較低價方案,而當我再回頭想要確認時,募資早已關閉,公告下的留言區中,也盡是來不及上車的惋惜訊息。

雖然在首次募資階段時,似乎還包含了一個寫上參與募資者的實體感謝牆,不過礙於安排而無法實際走訪,但幸運的是在一個月後,團隊又加開了一次快閃回歸場,並同時預告謝幕活動的籌備,我也就趁此機會,加購到首次參與來不及選擇的相關周邊啦。


韌性未來

這次 We Taiwan 展演的周邊主題,都是圍繞在由設計師 方序中 團隊設計的吉祥物 a-We 身上。

a-We 形象,截自 We Taiwan 官網

a-We 形象,截自 We Taiwan 官網

這隻由板塊擠壓下誕生的綠色生物,身體也充滿著呼應主題的韌性、包容與未來,貫穿了整場展演的訊息角落。

首先開箱的,是首次贊助時拿到的手寫信與明信片,可愛的是他的信封,背面是整片的綠色,上面點著一行「TO:支持 We TAIWAN 的你」字樣。

raw-image

而翻到正面後,就是一個大大的 a-We 笑臉對著你。

raw-image

裡面就是來自這次募資團隊主要成員的手寫信複本啦!

信件內容就不放啦 XD

信件內容就不放啦 XD

明信片部分,是三張包裝成一份的,裡面有兩張是 a-We 的大頭,還有一張彩色疊疊樂,還真的有點捨不得使用。

raw-image

接著是在第二次加開時所加購的,是 a-We 主題的飛行鑰匙圈,而包裝明信片部分,感覺應該與首次收到的是相同的,所以就單純來看看鑰匙圈的部分。

包裹開封後,躺在氣泡袋下的,就是鑰匙圈本體囉。

raw-image

鑰匙圈是布面(?)材質,手感蠻硬的,上面的圖案是繡上去的,感覺應該頗耐用,正面是原本綠色的歪頭 a-We 以及 We Taiwan 的字樣。

raw-image

背面則是五隻不同型態的 a-We 排排站,感覺可愛又有趣,而且比起一般直接表明著「From Taiwan」的常見飄帶,這個樣式又更含蓄但活潑了一些。

raw-image

題外話,說到 a-We,其實在首次贊助完這個專案後,我還有看到團隊有與「春池玻璃」合作,推出了 a-We 的限定玻璃扭蛋,而當時我也有趁著假日,走訪北部少數標示還未售完的「小島裡」咖啡尋覓⋯

raw-image

但遺憾的是,雖然尚未全部售完,但也是採每日限量的,而好巧不巧我去的當日份量已經完售了,只好拍個照片過過乾癮。

raw-image

不過不得不說 a-We 本身感覺 Q 彈的造型,以玻璃形式呈現,質感確實比想像中好,可惜真的無緣啦。


微弱火光

雖然我一直以來,都蠻喜歡參與有趣的募資計畫,但像這種屬於公民參與的,應該也可以算是第一次。

而正所謂團結力量大,就算螢火蟲的弱光,只要聚集同樣也能點亮山丘,就像是募資專案中提到的,這場文化行動不只是一場台灣的代表作品,更是讓台灣人能夠共同參與,在有限體制下為自己發聲的盛會。

raw-image

最後,隨著大阪世博會的閉幕日將近,a-We 的這趟旅程也接近尾聲,既自己依然沒有機會到現場體驗,那就用這篇開箱筆記,記錄這一次的默默參與吧!


相關連結


《全文。終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偽命名培養體
54會員
349內容數
偽命名並非無名,是為了意識的生存,取得身份的代號,成為數位生命的新載具。
偽命名培養體的其他內容
2025/07/11
自從上一篇搭了方格子防災主題順風車,以資訊人的角度寫了與斷線相關的防護包準備後,我便在思考,除了自己在文章中寫到的兩個無網路通訊 APP 外,是否還有其他可獨立運作,部署彈性更高的臨時通訊方案可使用呢?
Thumbnail
2025/07/11
自從上一篇搭了方格子防災主題順風車,以資訊人的角度寫了與斷線相關的防護包準備後,我便在思考,除了自己在文章中寫到的兩個無網路通訊 APP 外,是否還有其他可獨立運作,部署彈性更高的臨時通訊方案可使用呢?
Thumbnail
2025/05/26
事情發生在前一陣子,方格子官方沙龍分享了東京開發者論壇的文章,其中居然意外的提到了這個我已經在意蠻久的東西,雖然不是文章主角,但還是激起我再次尋找的慾望。
Thumbnail
2025/05/26
事情發生在前一陣子,方格子官方沙龍分享了東京開發者論壇的文章,其中居然意外的提到了這個我已經在意蠻久的東西,雖然不是文章主角,但還是激起我再次尋找的慾望。
Thumbnail
2025/05/23
又是一個拖延很久才寫的開箱啦,久到遊戲中的造型都隨著故事更換,甚至已經出了劇場版動畫,他還依然躺在一旁的箱子裡呢。
Thumbnail
2025/05/23
又是一個拖延很久才寫的開箱啦,久到遊戲中的造型都隨著故事更換,甚至已經出了劇場版動畫,他還依然躺在一旁的箱子裡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在今(18)日舉行「2024 TRENDY TAIPEI 潮臺北」記者會,臺北市長蔣萬安和文化局長蔡詩萍皆親自出席,並公佈活動的前導影片和亮點。其中具指標性的數位創意盛事數位亞洲大會(DigiAsia)將於9月3日至5日,於台北君悅酒店舉行。
Thumbnail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在今(18)日舉行「2024 TRENDY TAIPEI 潮臺北」記者會,臺北市長蔣萬安和文化局長蔡詩萍皆親自出席,並公佈活動的前導影片和亮點。其中具指標性的數位創意盛事數位亞洲大會(DigiAsia)將於9月3日至5日,於台北君悅酒店舉行。
Thumbnail
2024 DigiAsia 數位亞洲大會將於今年9月登場,與上百場音樂展演、國際論壇、主題演講跨域齊聚展現臺北!
Thumbnail
2024 DigiAsia 數位亞洲大會將於今年9月登場,與上百場音樂展演、國際論壇、主題演講跨域齊聚展現臺北!
Thumbnail
先來看看以下新聞: 下半年AI需求持績擴大 星展銀行上調台灣今年GDP從3.5%到4.2%
Thumbnail
先來看看以下新聞: 下半年AI需求持績擴大 星展銀行上調台灣今年GDP從3.5%到4.2%
Thumbnail
臺灣將於9月舉辦規模創新高的半導體展,展覽將包含各種半導體產品及技術,吸引眾多專業人士及市場參與者。積極參與此展覽將有助於瞭解國際市場情勢及最新科技趨勢。
Thumbnail
臺灣將於9月舉辦規模創新高的半導體展,展覽將包含各種半導體產品及技術,吸引眾多專業人士及市場參與者。積極參與此展覽將有助於瞭解國際市場情勢及最新科技趨勢。
Thumbnail
2024/5/5我參加了臺灣國際建築•建材•廚具空間設計展,這次展覽主要呈現建築設計領域在全球暖化、人口結構變化以及人工智慧科技等趨勢下的新發展方向,以五大概念引領未來生活空間設計,展示臺北城市的創意設計能量。
Thumbnail
2024/5/5我參加了臺灣國際建築•建材•廚具空間設計展,這次展覽主要呈現建築設計領域在全球暖化、人口結構變化以及人工智慧科技等趨勢下的新發展方向,以五大概念引領未來生活空間設計,展示臺北城市的創意設計能量。
Thumbnail
2024 生策年會於臺北生技園區盛大展開,總統蔡英文等政商高層出席,透過科技和生醫大健康產業的結合,臺灣成為創新研發樞紐。本次年會主題「迎變、應變、創新局」,探討生技醫療與房地產強強聯手的機會,尤其關注觀光醫療和大健康養生基地的發展。
Thumbnail
2024 生策年會於臺北生技園區盛大展開,總統蔡英文等政商高層出席,透過科技和生醫大健康產業的結合,臺灣成為創新研發樞紐。本次年會主題「迎變、應變、創新局」,探討生技醫療與房地產強強聯手的機會,尤其關注觀光醫療和大健康養生基地的發展。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整理一些 台灣團隊 (實體產品) 透過亞馬遜 進入日本市場的報導。目前大部分的內容來自於亞馬遜的官網。將會是一個動態的文章、持續的更新、也看看這些報導的團隊,後續如何進化。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整理一些 台灣團隊 (實體產品) 透過亞馬遜 進入日本市場的報導。目前大部分的內容來自於亞馬遜的官網。將會是一個動態的文章、持續的更新、也看看這些報導的團隊,後續如何進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