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裡,寶寶尖銳、無法安撫的哭聲劃破寂靜,讓新手父母感到心力交瘁、甚至束手無策。當你用盡所有方法——餵奶、換尿布、擁抱、輕搖——寶寶的哭聲卻依然沒有停歇,那種無助感會讓人懷疑自己是不是哪裡做錯了。
就在那個階段,我第一次聽到一個名詞:「嬰兒腸絞痛(Infantile Colic)」。
起初我以為那只是「腸胃脹氣」,但越查資料越發現,這三個字背後其實藏著不少學問。 於是,我開始上 PubMed,查臨床試驗與醫學期刊,試著用父母能懂的方式,拼湊出「腸絞痛」的真相。
一、原來腸絞痛有正式定義,不只是「愛哭」
根據美國兒科學會早期的定義「三三法則(Rule of Threes)」 是最常見的診斷準則:
- 每天哭超過 3 小時
- 每週超過 3 天
- 持續 3 週以上
值得慶幸的是,腸絞痛是一種 良性、自限性 的過程,研究指出,它通常在寶寶 6 週大 達到高峰,3~6 個月 會自然緩解(1)。
聽到這裡讓我鬆了一口氣,但也更想知道——為什麼寶寶會這麼不舒服?
二、病因成謎,但「腸道」是頭號嫌疑犯
幾十年來,醫學界始終無法找到腸絞痛的唯一原因,但近年的研究越來越指向一個核心:腸道微生物菌群(Gut Microbiota)。
研究發現,腸絞痛寶寶的腸道中:
- 羅伊氏乳酸桿菌 (Lactobacillus reuteri )較少
- 容易產氣的細菌(像大腸桿菌、克雷伯氏菌)比較多
這樣的菌群失衡可能透過「腸腦軸線(Gut-Brain Axis)」影響寶寶的感受。(3,4)
簡單說:腸道「不開心」,大腦就可能接收到「不舒服」的訊號, 進而表現為長時間哭鬧。
三、益生菌的神奇與限制:母乳寶寶才有效?
既然問題可能來自腸道,益生菌就成為熱門研究方向。
目前最常被研究的是羅伊氏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reuteri DSM 17938)。
許多臨床試驗指出,補充羅伊氏乳酸桿菌可能能夠減少腸絞痛嬰兒的哭鬧時間,但多個臨床試驗後發現(1,2,4):
這種益生菌可以明顯減少母乳餵養寶寶的哭鬧時間
但對配方奶餵養的寶寶效果不顯著,甚至有研究發現哭鬧時間反而增加
也就是說,這種「神奇益生菌」並非對所有寶寶都有效。
舉例來說,母乳餵養的寶寶效果較明顯,而配方奶餵養的寶寶效果就比較不一定。 目前推測與母乳中的乳糖、免疫因子及菌群互動有關。(2)
四、許多常見療法,其實缺乏科學實證
焦急的父母容易想嘗試市面上各種「抗脹氣產品」,但根據系統性研究與臨床指南,許多方法其實與安慰劑沒差。(1)
以下是幾個常見但「缺乏證據」的療法清單:
- Simethicone:
研究顯示效果與安慰劑無異。 - Gripe Water:
成分差異大,目前沒有臨床證據支持有效。 - 物理治療(按摩、整骨、針灸):
目前大部份證據顯示不足。 - 草本補充劑:
一些研究顯示,草藥補充品,在某些研究中顯示可以減少哭鬧時間,但整體證據仍不足。
五、飲食調整
綜合多篇研究,發現「飲食介入」的有效果,對於 母乳寶寶,建議媽媽嘗試「低過敏原飲食」。
在一項隨機對照試驗中, 當媽媽避開牛奶、蛋、花生、小麥、黃豆、魚等常見過敏原時, 寶寶的哭鬧時間平均減少了 137 分鐘/天,而對照組只減少了 51 分鐘(1)。
對於 配方奶寶寶,若症狀持續,醫師可能會建議改用「水解蛋白配方奶(hydrolyzed formula)」,這種奶粉把蛋白質分解成較小分子,減少腸胃負擔(4)。
不過,這些都應該在醫師或營養師指導下進行。
自己亂換奶、亂停食物,反而可能造成營養不均。
結語:當父母,就是學著閱讀一種還沒發展成語言的訊號
腸絞痛不是錯,也不是命中注定的「難帶寶」。
它提醒我們——新生命的腸胃正在學習、神經在發展, 而我們的陪伴,是讓這個學習過程更順暢的一部分。
查完文獻後我更確定,那些我們夜裡的耐心、記錄、調整, 其實也在為寶寶的腸道建立更好的「起跑點」。
參考文獻(APA 格式)
- Banks, J. B., Rouster, A. S., & Chee, J. (2025). Infantile Colic. In StatPearls.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18962/
- Peng, Y., Ma, Y., Luo, Z., Jiang, Y., Xu, Z., & Yu, R. (2023). Lactobacillus reuteri in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s: focus on clinical trials and mechanisms. 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 13. doi: 10.3389/fcimb.2023.1254198
- Indrio, F., Dargenio, V. N., Francavilla, R., Szajewska, H., & Vandenplas, Y. (2023). Infantile Colic and Long-Term Outcomes in Childhood: A Narrative Synthesis of the Evidence. Nutrients, 15(3), 615. doi: 10.3390/nu15030615
- Ong, T. G., Gordon, M., Banks, S. S., Thomas, M. R., & Akobeng, A. K. (2019). Probiotics to prevent infantile colic. 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9(3), CD012473. doi: 10.1002/14651858.CD012473.pub2
- Biagioli, E., Tarasco, V., Lingua, C., Moja, L., & Savino, F. (2016). Pain-relieving agents for infantile colic.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6(9). doi: 10.1002/14651858.CD009999.pub2
- Mu, Q., Tavella, V. J., & Luo, X. M. (2018). Role of Lactobacillus reuteri in Human Health and Diseases.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9, 757. doi: 10.3389/fmicb.2018.00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