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How to retire一書中,Christine Benz在建構退休現金流的想法裡,提出三桶金的資產配置架構。
第一桶金:現金。預備5年的現金流。
第二桶金:以現金流5~8年計算,購買中期(5~10年)的高品質債券。
第三桶金:成長性資產,如股票,以至少持有10年時間做為基準。
(他提出也許第四桶金:無長照險,想自備長照基金,未來有重大疾病或長照需要可以從第四桶金支出。)
這三桶金金額的多寡與退休後的資產與每年淨收支有關,計算方式如下:
第一步:計算未來五年每年的收入。
此指高度確定的收入,如:房租收入、租金收入、利息等。
第二步:計算未來五年每年的支出。
在How to Retire一本書,有其它的財務學者提出,退休前幾年,最好將每年家庭的支出,以記帳的方式,列出必要的核心支出及非必要的其它開銷。這步驟可以讓我們知道未來退休後現金流出金額及型態,並保留可以縮減或刪除的項目。
第三步:將第二步的開支減去第一步的收入,此為第一桶金需要準備的金額。
這步驟可以算出未來五年退休金的提領金額及提領率。如果提領率每年高於4%,需要回到第二步檢視支出的必要性並進行刪減或調整,以確保退休金提領計劃是可行的,這五年的淨開支(收入減支出)就放第一桶金的現金部位。
提領率是否過高和年齡相關。若年紀已經75,提領率每年6%,以台灣平均餘命83來算,其實不算高。但若年紀像我,才50出頭,我覺得提領率每年3%,甚至2%以下會比較安全。
第四步:將第三步計算出來的每年平均淨開支以8年以基準計算出的金額放在第二桶金,購買高品質的短、中期(5~10年到期)債券。
她的想法是,若第一桶金在五年內有意外支領項目,不在預算內並提前耗盡,短期債券可以賣出支應。而中期債券的殖利率較高,它可以對沖每年的通膨不讓手上的資產因時間而折價。也許,第二桶金除債券之外,也可以另外配置高配息股票。
第五步:剩餘資產並預計10年可以不動支的部分,放置全球型且具分散效果的成長性資產,如:股票、房地產、垃圾債、原物料。
10年的時間除了讓時間可以複利增長第三桶金之外,在遇到景氣不佳的時候,因為已預留10年的現金和債券,可以不讓自己被迫賣出打折的第三桶金,造成退休資產的減損。
Christine Benz提醒,資產配置若現金及債券部位佔總資產比例高,會影響總資產報酬率。但,如William Bernstein所言,我們該當心的,是市場極端往下的那2%,現金與債券部位,提供我們心理上的平靜(peace of mind)。
理財之前,要先把心給理好。
佈局三桶金後的檢查點:
1.每桶金的比例是否符合自己的期待與風險忍受度。假如依步驟算出股債比為65:35,在市場極端值下,可以接受佔65%部位股市腰斬的可能性嗎。
2.年齡與提領率。雖然目前市場大多得到提領率4%的結論,但在每個家庭退休年紀、開銷、身體保養、家戶需照護的人口(含在學子女、老邁雙親)狀況各不同的情形下,以我的狀況,我會用比較保守的2%以下來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