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JL Collins買了人生第一支個股,2013年是他投資個股的最後一年,並且,他已陸續將他的資金轉往指數型共同基金。
他說,他大概花了10-15年的時間接受打敗大盤是一件很難的事,將個股投資轉往大盤指數型共同基金是一個緩慢且反直覺的過程。
他提及,在他過去30年的投資生涯,挑選好股票,找出績效良好的基金、獲利致勝,他的財富不斷累積,也因為過去的成功,讓他的投資從主動選市風格轉往大盤型的指數型共同基金變得困難且緩慢。
這過程他是這麼描述的:
我想,2013年是我有個股的最後一年。我還沒完全戒除主動選股的病,因為它是生命中少數可以讓人興奮的說,這應該會成,然後你把錢放在你研究的個股,然後,你賺到你看對的錢。這感覺很爽,很難戒。而你忘了沒成的、賠錢的那些。
但之後我發現,即便這支個股賺,我也不可能放夠多的本讓它為我翻身,那我幹嘛呢?
2024年是我退休的第一年,但2022年,我開始思考退休後我的生活重心與資產配置該如何調整才能配合退休的生活步調和身心狀態,退休後從個股轉往市值型的大盤ETF的調整心態與JL Collins一模一樣。
研究個股的有趣,股價漲跌的刺激,世界經濟變化讓人一點都不無聊,早上有台股,晚上有美股,公司營收公佈像在對樂透,不用高衝擊有氧心跳就可以跳到130/分,感覺好像每天都在賺錢(?!),然後,每年總結算,獲利只比美國公債殖利率好一點。
2025是我最後買個股的一年,不買個股拒過股市衝浪生活的過程像排毒。JL Collins花了10年接受每年只拿到大盤績效其實非易事,閱讀可以讓我們吸收他們人生萃練智慧,縮短並減少試錯時間成本。退休的身心已漸漸跟不上股市的有趣刺激,也許,人生除了看盤漲跌可以有更多樣的可能性。我也準備用10年時間陸續將資金用定期定額方式買全球市值型ETF來達到持有股市40%的目標。
永遠不嫌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