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製造業裡,只要客戶是大型集團,就很容易遇到「同集團、不同公司」的下單方式
這篇案例帶你看看,一個小小的公司抬頭,為什麼足以引發一連串後續處理
背景資訊
- 電子模組廠,某大型集團客戶
- 客戶基於交易金流控管,不同公司的財務各自獨立
固定以A公司為量產品下單(正式採購),以B公司為樣品下單(開發用途)
關鍵知識點與技能
- 大型集團的子公司結構與金流邏輯
- 訂單與發票抬頭的重要性
- 保稅品的限制性
- 業務不應依靠「慣例」
事件經過
客戶通知文件的客戶公司抬頭不對
問題拆解
- 客戶正在開發下一代的產品,想延續使用當代的量產品
需要少量的量產品作為樣品測試使用 - 客戶雖然有郵件告知需求,但未告知將以B公司的樣品名義下單
- 業務收到訂單後,未察覺公司抬頭有異動(從A→B)
依照量產品慣例,以A公司名義登陸SAP系統出貨 - 提供出貨文件後,客戶通知發現異常
處理流程
- 由於是一次性少量需求,屬於未滿箱的散裝
此產品平時固定以滿箱出貨(MOQ為2個滿箱)
如果以現貨先出原貨召回,並不符合成本效益
因為基於出貨需求,倉庫人員要新拆滿箱為兩個未滿箱
原貨召回後不見得願意幫忙變回滿箱,會請業務直接跟客戶談散裝出貨
這背後還涉及包材與人力費用,整體還會增加倉庫與業務的負擔 - 雖然AB公司屬於同集團,但因為涉及金流運作
如果強行送貨,客戶有權利不收貨避免爭議 - 公司是保稅工廠,貨物屬於保稅品,海關對於物料的控管嚴格
修改訂單的大前提就是貨物必須回廠內,有回廠記錄才行
不可以想著系統內部改紀錄就行,被海關抓到是整個公司信用會出事 - 此貨物是傍晚出廠走空運,隔天凌晨的飛機
幸好客戶收到文件即時通知,馬上展開召回行動 - 請進出口部門確認貨物位置,並要求召回廠再重新寄送
此行動會使進出口部門需要重新海關申報與重做出貨文件 - 快遞公司通知剛抵達中途轉運站,業務同意負擔召回費用
此費用將記在重新寄送訂單的運費裡 - 隔天早上貨物召回,業務完成SAP系統改單流程
以晚一天出貨但急件處理的方式,準時送到客戶工廠
預防思路
- 客戶要求「少量」是個警訊,量產品可能被拿來當樣品用,業務應主動確認用途
- 因為屬於同集團,訂單格式一模一樣,但畢竟還是屬於不同公司
業務應保持確認習慣,不應仰賴慣例,避免主觀判斷
結語
產業的供應鏈是個複雜的架構,一個資訊不一致的疏忽就可能一髮動全身
流程本來就可能會有盲區,只要多加累積經驗,細節真的會救你一次又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