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我在2012年開始買下我人生中第一台水下相機後,海蛞蝓就成為我鏡頭下收藏的對象,因此我也成為2013年組建海底玩家攝影組第一代中唯一還在拍照的水下攝影師,我不敢說自己是專家,但我真的被這種裸鰓類生物給吸引,而且還真的有人因為研究海蛞蝓而得諾貝爾獎喔!!!
而這可是我那腦神經研究專家老爸告訴我的 ~
"Eric Kandel(埃里克·坎德爾)——200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他是真正因為研究「海蛞蝓」(不過是無殼的腹足類Aplysia californica,中文叫「海兔」,屬於後鰓類,不是典型的裸鰓類Nudibranchia)而獲得諾貝爾獎的唯一一人。 Kandel利用海兔簡單的神經系統(只有約2萬個神經元)證明了學習與記憶的分子機制,奠定了現代神經科學基礎。"本篇是深受格友 "陽台觀察者" 最近一篇 po 文的啟發,讓我開啟的新篇章 ~ 海洋生態篇
裸鰓類生物介紹(Nudibranchia)
裸鰓類(學名:Nudibranchia),又稱為海蛞蝓(sea slugs)或裸鰓亞目,是軟體動物門腹足綱異鰓目之下的一個亞目。它們是海洋中色彩最絢麗、形態最奇特的生物之一,全世界已描述約3,000多種,實際數量可能更多。

名稱由來與特徵
「裸鰓類」的名字源自希臘文「nudi」(裸露)與「branchia」(鰓),因為它們的鰓直接裸露在背部或體側,不像一般蝸牛有殼保護。成年裸鰓類完全沒有外殼(有些種類在幼體階段有殼,但成年後會脫落),這使得它們的身體柔軟而富有彈性,能在珊瑚礁、石頭縫或海底自由爬行。
最引人注目的特徵是它們極度鮮豔的顏色:紅、橙、黃、藍、紫、黑白相間,常常帶有螢光般的斑點或條紋。這些顏色通常不是為了「好看」,而是「警戒色」(aposematic coloration),告訴掠食者:「我有毒!別吃我!」

防禦機制:偷來的武器
大部分裸鰓類都具有驚人的「化學武器」系統:
- 許多種類專吃有毒的刺細胞動物(如水螅、海葵、軟珊瑚),卻不會被刺細胞刺傷,反而能將未發射的刺細胞完整地運送到自己背部的突起(角犄杴,cerata)頂端儲存,當被攻擊時直接發射出去防身。
- 有些種類會從食物中提取毒素(如海綿中的毒素),儲存在體內或分泌到體表,讓自己變得難吃或致命。
- 極少數種類甚至能進行光合作用!例如「小棉羊」(leaf sheep,Costasiella kuroshimae)會保留吃進去的藻類葉綠體,在體內進行光合作用,獲得額外能量(這稱為 kleptoplasty,竊取塑體)。

生活習性
- 全為肉食性,主要獵食海綿、水螅、海葵、苔蟲動物、魚卵等。
- 同時為雌雄同體(每隻個體都有雄性和雌性生殖器官),交配時兩隻會互相授精,產下美麗的螺旋狀卵帶。裸鰓類都是雌雄同體,因為要在茫茫大海中遇見同類不易,所以一見面就交配,先伸出右手的就是公的,所以有可能同時是公的或母的,我朋友就見過3P的場景,每次可孵化上千隻,但可能只有不到 10%會孵化,因為連同類都會吃這些蛋。

愛愛中
- 壽命通常只有幾個月到一年,最長不超過兩年,因此牠們把所有精力都用在繁殖和防禦上。
- 分布於全球海洋,從熱帶珊瑚礁到極地海域、從潮間帶到數千公尺深海都有蹤跡,其中以印太區(尤其是菲律賓、印尼、澳洲)種類最豐富、顏色最炫麗。

代表性種類
1. 西班牙舞孃(Spanish dancer, Hexabranchus sanguineus):體型最大可達40–60公分,游泳時像紅色裙摆舞動,是少數會游泳的裸鰓類。
2. 大西洋蛞蝓(blue dragon, Glaucus atlanticus):漂浮在大西洋上,專吃僧帽水母(葡萄牙戰艦),把最強的刺細胞偷來裝備自己。曾經在小琉球近海出現過,它的現身都會伴隨著被黑潮飄過來的僧帽水母。(左下照片)
3. 皮卡丘海蛞蝓(Thecacera pacifica):橘黃色帶黑色尖端,像極了皮卡丘的耳朵。(中間照片)
4. 小綿羊海蛞蝓(Costasiella kuroshimae):綠色身體有黑色與藍色斑點,觸角像綿羊耳朵,會行「光合作用」。它的實際體型只有米粒大,拜現代科技之便,TG系列的相機就可以拍得到。(左上圖)

生態價值與保育
裸鰓類是海洋生態系的指標物種,對環境變化非常敏感。牠們同時也是海洋天然藥物的寶庫,許多種類體內的毒素正被研究用來開發抗癌藥物。然而氣候變遷、海洋酸化、珊瑚礁破壞都威脅著牠們的生存。
下次潛水時,如果你看到一團會動的「彩虹」,千萬別用手碰!那很可能是一隻全身帶刺、滿載毒素的小怪物——但也是大自然最華麗的藝術品之一。
裸鰓類用最極端的美,告訴我們海洋世界有多麼不可思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