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經歷過,被迫接受突如其來的關係變化。可能是斷崖式分手、人間蒸發,前幾天還好好的,忽然就變成了陌生人。
接下來我們會花很長時間去回想「是不是哪個環節不對了?」「我做了什麼嗎?」
帶著一絲不甘與困惑:「你為什麼要這樣對我?」
我們希望找答案、想要我們的世界有邏輯、有回應、有解釋。
不一定是真正想挽回對方。畢竟,裂痕都已經存在。
只是想要一個合理的結果,讓這件事過去,討厭那種懸而未決的感覺。
有時並非他刻意隱瞞,而是,他可能根本缺乏你所期待的那份自覺與成熟度。
一、你尋找的不是對方而是「我自己」
仔細想,當我們想破頭去尋找原因時,我們真正想知道的是對方的理由嗎?
我們內心的潛台詞有可能是:「你這樣說斷就斷,有想過我的感受嗎?」
再深一層可能是:「你這樣說斷就斷,把我當什麼,我不值得一個交待嗎?」
歸根究底,我們真正想問的是「我」。
人們在這樣一段關係裡等一個解釋,只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
至少,證明不是自己想的那樣:「我沒有被拋棄」。
但如果對方從一開始就無法看見你,你問得再多,也只會是一些鬼打牆的藉口。
這就是所謂的「無意義歸因」。
我們越是執著於尋找一個解釋,就越容易被捲入對方的情緒迷宮,消耗自己的能量。
二、追問本身就是一種消耗
無論什麼理由,在關係中忽然消失的人,本身就不具備經營關係的能力。
向對方尋求「為什麼」的解釋,就像是對一隻猴子講道理。
你說「不能搶別人的早餐」。它不知道,也不在乎,它只是遵循自己的本能。
有些人並非完全心壞惡意,而是「無能」。
無法面對自己的情緒、沒有能力處理複雜的關係。
你見過大人向小朋友問路嗎?見過大學生向國小生問微積分嗎?
古話說:「問道於盲」,請盲人指路,你有可能到得了那地方嗎?
只是白花時間、白花精神、白操心,又得到更多更不清楚的回答而已。
三、收回自己的視角和主體性
當你看清了這段關係的本質,看清了對方的資質與侷限,不需要接下來的建議,你也知道不必再花費更多時間,只為了拉住對方說個清楚,而是你自己就能替這段關係蓋棺論定。
我擁有這段關係的最終解釋權。我決定轉身離開,不再等待。
真正的成熟是課題分離,是清楚明白別人做了什麼與我無關,但我可以選擇如何回應。
當一個人能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他就不再尋求別人的解釋,不再追逐誰的認同。
當其他人都不再能輕易影響你,你就有了更完整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