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劇迷對《新聞女王2》的期待,或許已超過近年任何一部 TVB 劇集。第一季之所以令人難忘,不只是因為 Man 姐的壓場魅力,而是整部劇勇於揭開新聞行業的殘酷本質:真相比不上收視重要、道德往往得向權力低頭、記者要在荒謬的體制裡生存,甚至必須吞下良心。也正是因為這種深度,第二季自開播起便背負著巨大的壓力。
然而整季看完後,我仍不得不承認,《新聞女王2》的唯一敗筆,就是「晶耀學院」事件。這並不是否定劇組的努力,而是從觀眾的角度感到失落:劇集明明有機會延續上一季的重量,但真正能引發思考的部分,卻被過度娛樂化的處理和急促的節奏掩蓋了。
一、唐芷瑤的失焦:選角與角色意圖的斷裂

引發最多討論的橋段,是唐芷瑤「拉下衣服露胸」的一幕。若單看劇情意圖,這場戲有其存在的必要:它想描寫新媒體與流量文化如何迫使女性以身體換取關注,也想呈現角色走到谷底時的痛苦。然而問題在於——角色與演員之間,缺乏必要的互相成就。

在游艇換泳衣橋段中,Kingston 對唐芷瑤嗆:「就算脫光也沒人看。」
或許導演希望呈現女性在媒體被物化的羞辱、流量文化下的殘酷現實,但實際效果卻變成尷尬。陳曉華這兩年進步明顯,她在《金式森林》的表現更是驚喜。但她的氣質並不屬於「性感型」演員。如果導演企圖藉性感帶出衝擊力,觀眾自然會想到上一季已展示成熟魅力的高海寧,或具備青春辣度與肢體說服力的郭柏妍。這不是比較身材或外貌,而是角色要使用的「身體政治」,需要演員的特質支撐。如果不匹配,控訴便無法成立,羞辱也無法被觀眾真切感受。

郭柏妍飾演賴嘉詠 (Bella)

高海寧飾演許詩晴 (Cathy)
更可惜的是,唐芷瑤原本在劇中的價值,是她的實力與理想,而不在於性感。硬要把角色推向這條敘事線,反而削弱了她的核心——讓她看起來不是在堅持新聞,而是在跟著劇情「表演崩潰」。當性感的呈現不再是控訴,而成了戲劇的目的時,批判精神也隨之消失。
二、情緒斷裂:角色的痛被劇情快速掩蓋
第二季的敘事問題,最明顯出現在情緒銜接的斷裂。第8至10集累積的幾個重大事件——佐治的死因裁判、Man姐遭受的網絡輿論攻擊、康勁寶介入新聞的黑幕——本來都應該在角色內心留下深刻烙印。這些傷痛理應影響他們之後的行動,甚至構成劇情推進的情緒基礎。
然而劇集卻突然跳到 Man 姐臥底晶耀學院,彷彿前段的情感重量被剪掉。角色像是忘了自己受過的傷,觀眾過去八、九集累積的情緒,也無處安放。這是對角色深度的消耗,也是對觀眾投入的一種背離。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 Man 姐。上一季的她是一隻帶傷的獅子,她的強悍不是無懈可擊,而是深知痛苦卻仍然往前走的鋼性。然而,第10集以後,卻讓她突然像個任務型角色,進入晶耀學院的過程毫無心理餘波,與她原本具備的厚度不符。
當角色不再記得自己的傷,觀眾也就不再覺得她是真實的。
三、晶耀學院:創新不足,反而降低觀眾期待

由傅嘉莉飾演的心理醫生楊芷菲醫生也出現在《刑偵12》。
《刑偵12》的楊芷菲(楊醫生)成為 Man 姐的心理醫生,本來是個令人眼前一亮的安排。然而「晶耀學院」主線一展開,那種封閉式訓練、精神操控、邪教式管理、卧底滲透的套路,立刻勾起我對《奪命提示》第 13 集的記憶。

與《奪命提示》相似的劇情
問題不在於這些橋段不能用,而是高度相似的敘事方式顯得缺乏創新,不僅削弱劇情的新鮮感,也偏離了《新聞女王》過去著重新聞倫理與媒體現場的核心精神。觀眾期待續作能在新聞議題上走得更深,例如探討假新聞、深偽影像、流量政治、自媒體倫理、平台審查等更貼近現實的媒體問題。但卻突然轉向「案件調查」與「懸疑鬥智」,讓劇集更像刑偵劇,而不是探問新聞真相的劇。當一部原本以新聞倫理見長的劇,開始使用舊橋段堆砌懸疑時,它難免失去原本最吸引人的靈魂。
這部劇仍然值得觀看
《新聞女王2》其他劇情的發展都是不錯的,特別是劲耀學院事件以後的發展、Man姐養母的出現,以及後面的各種反轉,都讓觀眾驚訝不已。這也是為什麼我覺得晶耀學院是整部劇的唯一敗筆,拉底了整體的表現。話雖如此,《新聞女王2》仍有穩固的角色基礎,有足夠的能力處理更尖銳的媒體議題,依然有資格站上年度代表劇的位置。
留言告訴阿業:
👉 你期待第三季嗎?
👉 你期待第三季會有怎樣的發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