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02|閱讀時間 ‧ 約 12 分鐘

《關鍵少數》(Hidden Figures)裡的平權先鋒:NASA黑人女科學家打破種族和性別藩籬

《關鍵少數》(Hidden Figures)是部傳記式電影,由 Theodore Melfi 導演,與編劇 Melfi、Allison Schroeder 根據 Margot Lee Shetterly 撰寫的同名傳記改編。故事主要是敘述冷戰時期於 NASA 工作的三位傑出黑人女科學家, Katherine G. Johnson(Taraji P. Henson 飾演),Dorothy Vaughan(Octavia Spencer 飾演),和 Mary Jackson(Janelle Monáe 飾演)。背景設在1957年之後的美蘇冷戰時期。《關鍵少數》至今已獲得多項提名,包括奧斯卡的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女配角,以及金球獎的最佳女配角及最佳原創配樂提名。
《關鍵少數》具體的描繪了美蘇冷戰時期中期,包含了美蘇的太空競賽、美國的史普尼克危機(Sputnik crisis)、積極的科學教育、以及電腦的問世,還有種族隔離政策、金恩博士的黑人人權運動。這部電影不只講述了美國種族隔離時期的三位傑出黑人女性的故事,更重要的是,還讓我們更全面且立體的認識五、六零年代的美國歷史。
Photo source: the-orbit.net
Photo source: the-orbit.net

美蘇冷戰時期:太空競賽下科學人才孕育而生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人類史當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一號(Sputnik 1)進入地球軌道,11月還加碼,送了一條狗上太空(Sputnik 2)。此舉馬上引起美國各界的恐慌,引起好大一陣的史普尼克危機(Sputnik crisis),股市經濟大受影響之外,也刺激教育政策與經費的改變。自此,美蘇之間開始激烈的太空競賽,直至1991年的蘇聯瓦解。《關鍵少數》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發展。
此影片是Spunik 1升空的紀錄也呈現了當時的恐慌。如果覺得影片長,可以由3分50秒開始看,能清楚看見Sputnik在星空中移動的樣子;4分30秒後,也有電影中出現的第一位上太空的美國人John Gleen。
當蘇聯的 Sputnik 1 成功射向天空之後,引起美國社會恐慌,是因為這架人造衛星是種宣示:
  1. 蘇聯的高科技已經超越美國。而當時的美國是自由世界的第一大國,蘇聯是共產世界的領袖,如果自由世界的科技劣於共產世界的科技,如此也是宣告共產主義有可能會紅遍世界各地,恐慌油然而生。
  2. 美國最怕的是他世界霸主地位被蘇聯搶走。當時 Sputnik 1 環繞地球時,人們只要一抬頭,肉眼就看得見。但是最為可怕的,不是所有人看見這顆史上第一顆衛星,而是人造衛星也可以看到地球上的一切。於是,衛星可以輕易取得地面上的資料,包括機密。又例如,假設 Sputnik 將炸彈定位從天而降,怎麼辦?美國人可真嚇翻了。
  3. Sputnik 代表的不只是蘇聯科技遠比美國更為進步,更可怕的是,這些科技背後還帶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因此,雖然蘇聯遠在歐亞大陸,但是隨時能夠繞到美國本土上空的人造衛星,代表地域已經不再是限制。地球上的競賽顯然蘇聯已經獲勝,於是下一局直接進入太空競賽。
在 Sputnik crisis 時期,當時的美國總統艾森豪為了平息民眾的恐慌,曾虛假的解釋事態不嚴重。原本是要安撫民眾,不過卻因為避重就輕導致民怨,使得1961年的總統選舉,共和黨失勢,民主黨的甘迺迪(John F. Kennedy)因此輕易勝選。《關鍵少數》裡也有出現甘迺迪成為總統的畫面。
不過,也因為科技與軍事的落後,自1957年之後,美國通過法案(National Defence Education Act),決定投入大量的教育經費,想要儘快培養數理科技工程人才,不只要製造人造衛星,還要送太空人上月球。於是,終於在12年之後的 1969年7月,阿波羅11號升空,阿姆斯壯步上月球(才12年就達成,真是極高效率)。
此圖表是關於NASA歷年獲得聯邦預算的百分比,1957 之後快速升高,直至1969年之前的阿波羅11成功登陸月球之前,都維持的極高比例,可見冷戰當時的緊張氣氛。Photo source: wikimedia
因為這一連串在1957年之後的劇烈改變,使得NASA需要大量的科學家,而故事裡的三位黑人女科學家,也在這波大量需求之下脫穎而出(不過肯定不容否認他們的絕佳天分與努力爭取)。
除了《關鍵少數》這部電影直接講述冷戰時期關於 Sputnik 1 的故事,1999年的《十月的天空》(October Sky)也是,故事裡的主角 Homer 也是受到 Sputnik 的啟發,興起了製作火箭的熱情,同時順勢將他帶出鄉下礦坑的命運,然後追隨夢想進入NASA。算了算兩部電影主角們的出生年,還會發現 Katherine G. Johnson(1918- )、Dorothy Vaughan(1910-2008)、Mary Jackson(1921-2005) 和 Homer Hadley Hickam (1943- )應該還是NASA 的同事(只是或許並不認識)。

NASA的種族及性別歧視

20世紀後半,不只有美蘇冷戰,還有至今仍相當嚴重的種族歧視。在林肯的1863解放宣言之後,事實上黑人並未完全獲得自由與尊重,因為美國南方一直嚴格地實行種族隔離政策,甚至延續將近百年之久,直到1960年代馬丁路德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的黑人民權運動後,才將實行近一世紀的南方種族隔離政策,徹底廢除。然而,直至今日,即使廢除隔離政策已經超過50年,歐巴馬也當了8年總統,種族歧視依舊嚴重,警察不分青紅皂白當街毆打黑人的事件,依舊頻傳。
《關鍵少數》的故事背景就是在那個種族歧視問題嚴重的年代,電影一開始,三位女科學家在前往NASA的路上,非常驕傲地讓白人警察開車帶路的橋段,還真是個刻意的對照組,尤其 Mary Jackson 還說,一定要緊緊跟隨,因為在高速公路上能讓三個黑人女生緊迫追車在後面,是多麼難得的事情。不過,此處只不過是對於「種族歧視」的淺層提醒罷了。真正進入故事核心,才明白,原來這個時期的種族隔離到底有多嚴重。
Photo source: blogs.nature
同樣是在NASA工作,女性黑人在西大樓的地下室工作,而且要走後門。而在東大樓的工程師,幾乎清一色都是白人男性,少見的幾位女性,大多是秘書。不只有嚴重種族歧視,性別歧視也不在話下。白人看待黑人已經先有偏見,對於黑人女性更是雙層偏見。見到女性黑人與自己使用同一個咖啡壺,就會非常不舒服,甚至不准他們一起上學上課、一同上教堂,跨到白人借書區等等,更別說毫不尊重的把他們當做苦力(讓我不禁想到許多正在台灣工作的印尼越南菲籍女性)。
而且不只白人男性對黑人女性有歧視偏見,黑人男性亦然。例如 Katherine Goble 初遇 Jim Johnson 時,Johnson 就不小心說出對於女性在NASA西大樓的計算中心算數學的懷疑論調,也讓 Katherine 當場回嘴:我們不是穿裙子的女性,可是戴眼鏡的女性喔。
Photo source: filmandtvnow
白人的莫名厭惡與不尊重真的毫無理性可言,直到主管 Al Harrison(凱文科斯納(Kevin Costner)飾演)敲下「黑人專用廁所」並撂下「尿不分色」的一番話後,才總算讓我感受到,這些在NASA工作的白人男性,終於長出理性大腦了。
就像 Harrison 對 Katherine 說的「你不該只看數字,要讀到字裡行間,要看得更遠。」不可否認,Harrison 這位主管真的相當前衛,他願意敲掉「有色人種專用廁所」的招牌,願意撕掉「黑人專用咖啡」的貼紙,也願意改變規則,讓 Katheirne一起參加NASA與軍方的會議。當然,Kathierne 的確與眾不同,因為她不只看得更遠,還想到可由老公式算出衛星回地球的軌道與降落地點。
不過人都是環境的產物,真要能夠跳脫時空的侷限、超越當代的思想意識,其實真的相當困難,這也是為何 Mary Jackson 為了爭取平等教育權而上法院訴訟時,那場「如果尚無實例,我就先鋒當第一」的演講,會是如此感人。當時,不只這三位黑人女性科學家衝鋒陷陣當第一,同時期的馬丁路德金恩與 Malcolm X 都是偉大的黑人,他們的視野與思想超越當代大部分的人,也因此難容於當代,而遭仇恨者刺殺。
馬丁路德金恩的「我有個夢想」演講精華 :
而第一個升空繞地球三圈的美國太空人 John GleenGlen Powell 飾演),應該也是當時思想前衛的人,因為即使同行人員勸他不用跟那些黑人浪費時間,他還是非常禮貌熱情地與這些平日只在地下室的計算機室工作的黑人女性握手招呼。當時他肯定根本沒想到,最後能讓他安全回到地面上的 the critical hidden figure,就在這群其他眾人不放眼裡的其中一位天才數學家。
這就是這個故事對於種族歧視最為諷刺之處,太空人 John Gleen 最後不相信機器、不相信IBM、不相信白人男性工程師,只相信這位黑人女性數學家雙手算出的軌道跟地點。首席工程師 Paul Stafford(Jim Parsons 飾演)內心肯定五味雜陳。輸給其他白人男性工程師也就算了,輸給白人女性也還能忍,但是竟然遠遠落於黑人女性之後,肯定難堪不已。

電腦時代來臨之後

《關鍵少數》是個非常立體的歷史故事,描述了1960前後三位科學家的故事,也在太空競賽的時空背景下帶出當時的種族問題、以及電腦問世取代人工的威脅。當 IBM 的「大」電腦進入NASA之後,白人女性還沒意識到失去工作的危機,但是在西大樓地下室的手工計算黑人女性可是擔心極了,因為機器會取代她們的工作(這不也是當代的我們遇到的問題)。代理主管 Dorothy Vaughan 很有信心地說:「別擔心,學啊!讓我們自己變得有價值。」
Photo source: nature
於是她決定到圖書館借閱計算機書籍,偏偏在黑人區竟然沒有這本書(意思是黑人會看不懂嗎),讓她不得不暴力借回(反正有繳稅,真幽默)。果然,機會是留給已經準備好的人,當 IBM 電腦室急需主管與多名操作人員時,Vaughan 與她帶領的手工計算團,馬上升級爬到樓上的電腦室,還讓白人女性不得不來求教。
看完《關鍵少數》之後,忽然恍然大悟,原來,在IBM的大電腦在進入NASA之前,那些複雜的計算,都是人工手動計算出來的,當時竟有一種勞工是計算員。別說NASA,蘇聯送上地球軌道的Sputnik 1和2該不會也是人工手工算出來的吧。我這數學白癡想來想去,都覺得非常不可思議,那些數字會有多大多複雜。更為神奇的是,如今不過50年,世界已經快速地進步到不只電腦普及,還人手一機,隨時隨地可以上網。這期間的劇烈改變,到底需要花費多少的聰慧的腦力,真是遠遠超乎我平凡大腦的想像。
看到 Mary Jackson 金榜題名時,他的先生小心翼翼拿出的禮物,竟是一隻自動鉛筆。想想,今日金榜題名的禮物會是什麼;那麼,50年後金榜題名的禮物,又會進化到什麼模樣?(到時候我可能已經老到快掛了,不如就送我無懼死亡口服錠一顆,外加直上天堂時空機機票一張吧。。。)
Photo source: nature
近期另一部也是關於美蘇冷戰的電影是2015年的《紳士密令》(The Man from U.N.C.L.E),不過這部電影不是以寫實的方式敘述冷戰,而是以非常象徵又幽默的方式調侃,隱晦又諷刺。相關文章請點閱連結。
Photo source: overdrive
編輯:閃編 封面圖片來源:foxmovies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