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04|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旅途中的教堂

記得七0年代台灣剛開放觀光時,最夯的旅遊行程是「東南亞七天九國或歐洲九天十六國之類的『超值』行程。台灣觀光客搭著遊覽車一個景點一個景點趕,套句現在的順口溜:「起的比雞早,睡得比賊晚」。」
當時許多長輩旅行回來,洗出相片後與我們分享時,我總是不識相地問:「這是什麼教堂?」或者「這個教堂在哪個國家?」十之八九在相片裡笑得很燦爛的旅人,完全無法辨識他身後的建築物是啥東東,甚至對於他所站的土地是哪個國家都一無所知。
以前常會取笑這種只是為了拍照打卡到此一遊的旅行,不過最近在整理自己過往的旅遊照片時,也對於相片中的景點,尤其是教堂寺廟完全沒有印象,雖然自己當初在旅行前對那些建築物也會看看背景資料,到了當地也會認真聽導覽解說,但是怎麼好像一轉身就忘得一乾二淨呢?
尤其對於歐洲的教堂情況最為嚴重。
歐洲幾乎每個重要的城市附近一定有重要的教堂,畢竟教堂在歐洲的歷史上始終有著關鍵的影響力,與民眾的生活也息息相關,所以那些屹立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教堂,當然都是任何觀光客必遊的景點。可是,我怎麼如同那些九天十六國的早期觀光客一樣,對於看過的教堂完全沒有印象?
是不是因為自己沒有信教,那些教堂離我的生活太遙遠,所以沒有辦法形成感情的連結?
不過倒是有一個教堂印象很深刻,那就是巴黎的聖母院,因為大文豪雨果所寫的《鐘樓怪人》的緣故。
其實《鐘樓怪人》是台灣的翻譯名稱,法文原來書名就是「巴黎聖母院」。因為小說精彩動人,又扣緊歷史,人物描繪得有血有肉、愛恨情仇扣人心弦,當年一出版就引起轟動。
當初雨果以巴黎聖母院大教堂為背景寫這本小說,主要就是要搶救這座在當時差一點要拆掉的教堂。
因為在法國大革命期間,這個教堂遭遇到嚴重的破壞,雕像毀損,牆壁石材被敲碎,雨果藉著這本小說教育社會大眾保存古蹟的重要性,並且呼籲政府好好維護整修這些古蹟。
果然,文學的力量是大的,原本打算拆掉的頹圮建築修護完成,1862年法國將巴黎聖母院列為國家史蹟,1991年也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生命中最期盼獲得的禮物是「慈悲」與「智慧」;智慧的追求透過閱讀,慈悲則靠號召朋友從事公益服務人群來實踐,因此生活的重心是「閱讀、朋友、大自然」。曾擔任童軍團長,與朋友們成立了荒野保護協會;並將診所變成了可供社區民眾借書的圖書館。 著有《電影裡的生命教育》、《與荒野同行》、《我在黃昏的日落前趕路》,以及童書繪本《陪鍬形蟲回家》、《幫青蛙找新家》等書。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