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4|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阿酷拉

    國中時念的學校,只准穿黑鞋。男學生之間曾經流行過一種皮鞋,它最明顯的特色,是擁有者故意將它擦拭如鏡,並且走起路來發出皮革摩擦拉扯的「刷刷」聲,以吸引周圍的人注意。
    這款皮鞋整雙牛皮手工製作,「刷刷」的音效,來自內襯的的豬皮製底墊。不明何以,有個日本味十足的名字,發音如「阿酷拉」。
    穿”Akura”的,多半是當年所謂的「放牛班」男生。”Akura”不但是當時的青少年次文化,也代表著同儕之間的認同,而且無論様式或質感,真的很好看,即使擺在現在的時尙櫥窗裏,做為一種復古的流行,”Akura”都不遜色。
    但是,以當時的物價,對於一個國中孩子來說,它非常貴。
    想像一下畫面。民國67、8年的時代,大約40年前,一個國中小鬼,一張傻臉、一雙短腿、一條短褲,配雙泡襪,竟而足蹬一雙至少一千元的皮鞋!大約相當於現在五千元以上的物價吧?
    但當年,在我生活的城市以及郷間,確實流行著這樣一款黑皮鞋。
    穿”Akura”皮鞋的男孩們,會以鞋油沾水,用棉花把鞋面細磨得如一面鏡子。還要在新鞋接觸地面之前,先在鞋底貼上一層塑膠皮,以保護鞋底的皮面。鞋子裏面再襯一片豬皮製成的鞋墊。這樣走起路來,便會發出「刷~帥~刷~帥~」的聲音。
    因為一雙光可鑑人的皮鞋,我看著過去那些我所熟識的、邋遢的、整天穿著少扣子沒拉鍊、髒衣服破襪子的臭傢伙,因為穿上了”Akura”,一個個變乾淨了。為了和這雙皮鞋搭配,制服能多合身剪裁,就盡可能怎麼訂作、修改,上衣能熨燙出幾條線就盡可能燙出幾條線來。
    我當時覺得,這些人的改變,全是因為”Akura”。我也打心底相信,”Akura”即使穿在考試成績好的「好班」學生腳上,仍然是好看的鞋子。
    經那些自認「為學生好」的老師分發之下,我的班級比放牛班略好(未來可能有機會種點水果檳榔什麼的。當時的台灣農業,確實被這些老師貶抑至此。)。穿”Aakura”的,大約只有兩三個人。因此,在一個被認定沒有資格追求時髦的年紀,如果做了從眾的、追求流行的選擇,那便是叛逆了!
    國中三年級的寒假,我打工賺足學費之外,還剩下六百多塊錢。琢磨著買雙朝思暮想的”Akura”。但怎麼找,就是找不到這麼便宜的。
    我小心的收著這六百塊錢,直到有一天,奇蹟出現。
    家附近有一家修鞋鋪,專業修鞋,什麼鞋都難不倒老闆。偶爾有顧客鞋子送修卻忘了取鞋,時間久了,老闆就會把無主舊鞋整理整理,然後便宜賣了。
    某日下課,我在他的舊鞋堆裏瞥見一雙嶄新的”Akura”。料想應該是舊鞋翻新,便問老闆:「這雙是新的還是舊的?」
    老闆帶著濃重的鄕音回答我:「信哩!(新的)」
    「你這𥚃怎麼會有新的?」我可急了。「有斯間俺也做信哩(有時候我也做新的)。」老闆手沒停下回答我。
    「那這雙多少?」
    「算你六背(百)。」
    「可以試試看嗎?」
    「你四看(試試看)。」
    我急忙換下運動鞋試穿,新皮鞋又硬又小,至少小了一號。但我想著,這可能是我擁有”Akura”的唯一機會了...好罷!
    「老闆,我買了,我回家拿錢,鞋子幫我留著...」
    就這樣,我擁有了人生唯一的一雙手工皮鞋(之後未曾再有,今後不可能有)。但我不會讓它發出聲音,沒有讓它閃閃發亮,也沒有換穿合身的制服,更不是為了貼上一個叛逆的標籤。只是因為,那真是一雙好看的鞋子!
    當時的流行,讓很多年輕人曾經擁有”Akura”,但像我這樣,整天捲著十個腳趾跛著、水泡磨成繭的,應該不多。
    而且,到現在我還是不知道,"Akura"究竟是什麼意思?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喜藝術、善烹。 對不合時宜、無遠見、少美感、缺公義之事,頗有意見。 書寫遣懷。盼以練達溫柔自觀,寬慰凡俗一生。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鄭先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