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核心的投資理念,其實就是「簡單」和「認份」。
「簡單」在我來說,就是不要浪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在投資理財上,該怎麼做到呢?就是做到「忽略雜音」這四個字。絕大部分的理財專家都以複雜的術語,讓一般投資人很難理解,如墜五里霧中,這是雜音之一。對於同一個事件,這些理財專家常會提出截然不同的看法,讓一般投資人不知如何判斷,這是雜音之二。既然不懂專家的術語,又無法判斷專家的看法,一般投資人只好到處打聽明牌,這是雜音之三,而這也是最危險的雜音。
唯有把眼睛、耳朵摀起來,才能隔絕雜音,但這真的很難,所以我主張用「紀律」取代「判斷」,就可以不再受雜音干擾。當技術指標來到低檔時,肯定有非常多看壞未來行情的言論會出現,如果你堅持按「低檔買進」的紀律來執行,不就很自然地規避了雜音的干擾?同理,技術指標來到高檔,你若沉醉在未來前景的美夢中不知獲利了結,不按「高檔賣出」的紀律來執行,很可能不過是紙上富貴一場。「買低賣高」不就是投資獲利最簡單的法則?結果絕大多數的投資人都是「追高殺低」,因為大家都被雜音混淆,做了太多無謂的判斷。
「認份」在我來說,就是不要妄想勝過大盤的表現。我必須很殘酷地告訴大家:「散戶根本沒有打敗法人的勝算」。大家其實都知道,在股市獲利的投資人絕對不會超過兩成,但大家都認為自己一定可以成為那少數的贏家,這就是「不認份」。
2008年,我已離開職場5年,一家七口的生活開銷完全來自股票的操作,但當年爆發的金融海嘯,讓我滿手的股票都處於套牢虧損的狀態。某日下午,想要睡個午覺卻鬱卒難眠,心想連我這種台大商學系畢業,又有證券公司15年經歷的人,不只投資賠錢,連虧損的幅度也遠遠輸給大盤的跌幅,當場真覺得自己是個大魯蛇,對未來人生也近乎徹底絕望。這時,我突然頓悟,如果能跟大盤表現一樣,不就至少睡得著覺?什麼股票能跟大盤同步呢?那就是「元大台灣50」(0050)。想通之後,隔天我做了此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把所有股票無論虧損多少都通通賣掉,全數換成0050,從此翻轉了我的人生。這個決定其實就是因為我「認份」了。
很多人不認份,是因為看到媒體報導了很多素人投資股市迅速致富的心法,也看了很多坊間出版的理財暢銷書,就認為「別人能,我為什麼不能?」但我要潑大家一盆冷水,因為我不是不相信「這些英雄」的說法,而是不相信「各位讀者」做得到。這牽涉到不會再出現的時空背景,以及每個人不同的人格特質與風險承受能力,所以「認份」絕對不是消極的想法,而是認清事實,才能不再妄想打敗大盤,也才能避免因選股所帶來的無盡焦慮。
曾有人統計過,以20年長期績效表現來看,有80%的主動式基金是輸給大盤的,因此即便比各位讀者更專業的基金經理人,大部分都不敵大盤,大家為何還要有這種非分之想?股神巴菲特不只一次強調,去買和指數連結,也就是被動式的基金,即「指數型基金」(ETF,Exchangeable Trading Fund)才是一般投資人最明智的選擇。我近10年也幾乎只操作台股ETF中最具代表性的0050,應該都算是巴爺爺主張的具體實踐者。
我唯一該深刻反省的是,我還做不到巴爺爺一生奉行的「長期投資」。畢竟台股已站上萬點的相對高檔,如果不適時獲利了結,可能仍會讓人睡不安穩,所以我情願堅守「大盤日K<20,買;大盤日K>80,賣」的紀律,掌握每一次漲跌的相對區間進行買賣,賺取波段利潤。大盤不易被人為操控,所以技術指標相對不易鈍化,也就有很高的參考性,從此無須判斷漲跌背後的利多利空因素,不就非常簡單了?
大部分的投資人不想長期投資,其實是想要快速致富,甚至去玩期貨、選擇權、權證等等槓桿極高,希望以小搏大的衍生性商品,但常常忽略了高報酬背後的高風險。2018年2月6日股市盤中暴跌600點,造成期貨及選擇權交易人總額高達40億元的鉅大虧損,大家怎能不記取教訓,爾後審慎為之?
快速致富的期望,絕對會伴隨著心情的焦慮。如果真能如願,焦慮的代價當然值得,但萬一(其實是常常)事與願違,豈不是賠了夫人(財富)又折兵(心情)?因此,我認為不該「快速」致富,而該「耐心」致富。
最近看了一本書《投資前最重要的事》,作者在書中提到成功的投資人有幾項特質,一般投資人都能理解,但真的很難做到,唯一最顛覆大家觀念的是他提到「這些人會說『我不知道』」,而這卻最讓我心有戚戚焉,因為很多讀者或網友常問我很多問題,我經常也是這麼回答:「抱歉,我不知道」。
千萬別以為自己真的懂,甚至只懂皮毛更危險,還不如承認自己的無知,反而更安全。指數為什麼跌?不知道,反正跌到技術指標的低檔就該買。什麼股票會漲?不知道,反正我只做指數化投資,就不必去選股了。承認自己不知道,其實是最容易讓自己成為成功投資人的方法。
因為承認自己很多都不知道,所以就不會選擇過多的投資工具,也不會投資過多的標的。很多投資人為了分散風險而分散,結果做了過多的配置,裡面甚至有很多都是自己不熟悉,甚至完全不懂的標的。這樣做,其實風險更高。大家千萬別高估自己,別人云亦云,別貪得無厭,才能真正控制風險。
投資理財只要用大家都應該知道的「常識」就夠了,真的不必妄想自己擁有少數專家才知道的「學問」,而這也正是我一向主張的「無腦理財,人生無惱」,在此與大家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