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的一開始我想推薦的一本書是
《斜槓時代的高效閱讀法》,會知道這本書是因為知名財金暢銷書作家安納金的推薦,讀完之後發現驚為天人,釐清、整合了我很多學習上的疑惑,這本書非常值得被大力推廣。若您是知識內容創作者,這本書必讀,相信我,讀完您肯定不會後悔。
本書的作者山口周是一位日本人,他雖然是哲學、美術史背景出身,但卻能擔任管理公司的策略顧問,就是因為他能有效地整合跨領域知識。此書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我們「知識戰鬥力」的高效「自學術」,而這種自學是可以形成一套「系統」的。
首先,我們要先明白我們學習的「戰略」是什麼?在極其有限的生命時間中,我們如何提高自我價值的學習戰略?書不是拿來看完的(球不是這麼踢的,誤),而是拿來運用的。從古至今的流傳積累的跨領域經典書籍,在我們有限的生命中,甚至消化不完那其中的1%。
如果想要提升知識戰鬥力,不如以「輸入的資訊有九成會在短時間內遺忘」做為前提。關鍵在於如何配合狀況,適時地取出曾經輸入大腦卻已經被遺忘的資訊。在我之前寫的《躍遷》讀書心得分享中提到,我們要理解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最重要的是「調用知識,而非記憶知識」。
第二「資訊輸入」,有了戰略目標後,就要讓資訊輸入開始提高生產性,不要吃進垃圾資訊,讓產出做極大化的輸入。
第三,將知識「抽象化、構造化」,把知識變成可以使用的武器。
第四,為知識做「儲存」,提高知識創造性的生產系統,將名為「資訊」的魚,放到你自己打造的專屬魚池中,知識不是拿來記憶的,而是拿來調用的。
讓我們簡單複習,有效自學的四個模組:
戰略、資訊輸入、抽象化結構化、儲存
在《為什麼你懂這麼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中,作者提到知識結構的晶體形成順序為:底層資訊輸入、加工消化、生產輸出、智慧,可以發現這種「知識系統」學習思維是非常一致的。接著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作者的自學系統是什麼...
1.在有限的時間裡提高價值「戰略」
人的時間很有限,你必須好好考慮,將有限的時間投入自學,如果你一直輸入對很多人來說都已經是常識的事情,究竟有多大意義?所謂的戰略就是決定要學習跟什麼事有關的大方向,也就是要決定「不學習什麼」。戰略要求的是差異性,屬於自己的獨特性,就是與他人有所不同,因此輸入的內容與他人如何不同,便是「自學戰略」的最大重點。 而自學並不是單純「讀完了就結束」的行為,如果以烹飪來比喻,就只是「未經加工的食材」,因此如果想要當成自己獨創的料理提供給別人,就必須再用自己的方式處理後,存在放冰箱(魚池)裡。 美國傳奇富豪洛克斐勒在《給子女的一生忠告》裡說:
知識本身是空洞的,除非你採取了實際行動,否則什麼事也不會發生。
另外,在制訂自學戰略的時候,只要有一個大概的方向性就好,真正重要的發現或學習,都是在偶然輸入資訊的時候才能得到,留下大片的空白、給予緩衝是很重要的。「雖然不知道這個到底有什麼幫助,但總覺得很厲害」的資訊,將它系統性的放到你的資訊魚池,總有一天,一定會成為你的知識生產重要武器。
在學習的起點,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只有在學習之後,日後回顧時才會懂得自己做的有什麼意義。
「以主題為主,以領域為從」
我們要將收集知識當作收集「戰鬥用的武器」來提升知識戰鬥力,觀察自己有興趣的主題,為了尋求自己的解答所以才自學,因此判斷該輸入什麼的要點,我能從這些主題中得到什麼啟示或啟發?也就是以提問做為一個主題為開頭,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來蒐集不同領域的相關知識,進而做跨領域的整合。
巴菲特的合夥伙伴查理蒙格就是跨領域、多思維模型的實踐者,他在《窮查理的普通常識》裡說,單靠一種領域的知識是非常危險的。因此,若您要從事投資活動,光只懂經濟學是遠遠不夠的,許多經濟、會計背景出身的業界人員,反而是最容易身陷市場有其完美模型解釋的盲點。因此參與投資活動,還必須跨領域涉足歷史學、心理學、投資行為學、腦認知科學、哲學,從歷史中才能提醒自己,金融市場幾十年偶會發生的黑天鵝事件,代表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也能找出一些人性不斷再重覆的規律。從心理學、行為學、認知學,了解為什麼投資人總是這麼容易、不斷做出不合理的決策,當你能夠整合這些不同領域的知識就可以運用到投資的行為心法上,進而做出自己專屬的決策、投資原則,就像是橋水基金創辦人雷達利歐在《原則》一書中為我們示範的一樣。
英國哲學家培根:不要為了盲從而讀書,若是為了深思熟慮就要讀書。
傳統的教育方式就是用分科目、分領域的方式在學習,因此出社會中,若不懂得自學整合的人,這些領域就是零散的知識,單純按照領域來學習,就像是請書店的店員來幫你決定你要學什麼分類領域的框架一樣。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提出您需要解決的問題或者疑問,從單一領域甚至不同領域去蒐集您所需要的「知識武器」,來提高知識戰鬥力。
選擇的領域要以「自己擁有什麼」作為起點思考
很多人不是想著去發揮「自己現有的東西」,而是會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但是這種追求而來的東西,是否能成為自己獨特的強項呢?答案是完全不會。對一個人來說,模仿不來的部分,那才是真正的強項,也是你的獨特性。愈是如此,對當事人可能會覺得「會這些是理所當然的,知道也是很正常」,因此可能常有人對你說「你的強項在這裡」時,我們總會不以為意,認為這對我來說很正常。
當你拼命去得到「強求而來」的東西又如何?頂多也只是跟大家差不多而已,可是問題來了,並不會有人掏錢去買「跟大家都差不多」的東西,這樣不會產生經濟價值。要試著去思考兩個領域的跨領域學習,想在一個領域出類拔萃是很困難的,但是跨領域相乘就比較容易去創造獨特的定位(例如賈伯斯結合了科技與藝術,形成一種獨特的品牌信念)。要選擇以「自己擁有的本性」為主軸,不能把「別人擁有」的或「自己想要」的當成主軸。
人們會掏錢購買的,永遠是特別的東西,所以想要與他人做出差異化,必須要找出一直都潛藏在自己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中。
講完了學習的戰略,接下來作者也給予實際的做法:
2.輸入技法-不吃進垃圾,將產出極大化的「輸入」 3.把知識變成可以使用的武器-抽象化、構造化 4.知識的儲藏法 5.人文領域素養的重要性
其餘精彩內容就留給讀者細細品嘗了~~
關於「數位結構素養」?
最後,在《未來地圖》一書作者歐萊禮提到,在未來我們必須擁有「數位的結構素養」。所謂的結構素養,比如擁有「汽車結構素養」的人,就算開著陌生人的車,也能直接上手,他會知道油箱的開關在哪裡。他們知道自己要找的東西在某個地方。
具有數位結構素養的人知道要尋找什麼,他們腦中有完成任務的地圖,而那些不具數位結構素養的人則會容易顯得手足無措。
而學會有效的「自學系統」進而打造專屬自己的資訊魚池,靈活調用知識,就是未來自學時代我們應該具備的「數位結構素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