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自卑與不自信的課題?》

《如何面對自卑與不自信的課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前陣子看到許瑞云醫師的影片,有感而發,分享給大家參考。

https://is.gd/SkRZuy (影片連結)

「任何的狀態(癮),背後都有一個原因,想要改變這樣的狀態,要先找到背後的因。」

許瑞云醫生說:在不知道「狀態」背後真正的因是什麼,其實是沒辦法直接給建議的。

《人生不容易,老子讓你更順利》,作者提到了:

「象」,是外在事物的呈現,而不是指物體本身!


在中醫裡有個專有術語叫做「臟象」學,臟是指我們的內臟,而「象」正是指內臟狀態的外在呈現,例如「肝開竅於目」,眼睛的狀態就是肝臟的象...或者「肺主皮毛」,皮毛的變化就是肺部的狀態呈現。

中醫師在診斷時,會透過體表的狀態,來判斷你身體內臟的狀態。


因此,我們要處理的不是這個行為(自卑)(象),而是自卑背後真正的原因(心理源頭狀態)。

任何的建議都應是後續處理的方法,但真正要面對的是:

「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自卑感?」

/

/

在《斜槓青年實踐版》中,作者Susan Kuang說:

「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與自己的對抗。」


每個人都對自我價值有著強烈的需求,我們想確認自己是有價值的、是夠好的,但是這種「我想要自己夠好」、與「我還不夠好」的感受是有衝突的,會讓人感到矛盾與痛苦。


「我夠不夠好?」究竟是由誰來告訴我們的呢?


我們之所以覺得自己不夠好、自我價值感低,是因為腦袋裡住著一個苛刻的自己,它總喜歡拿各種好與不好的標準來批判著自己


只要這種苛刻的、自我批判的聲音不消失,自我價值感低的問題就沒辦法得到解決,因為我們永遠都不會對自己感到滿意


常批判他人的人,其實也是會無意識時常嚴苛的批判自己,因為外在只是一面鏡子,反射出我們自己內心的狀態現象(就像量子科學一樣,觀察者決定被觀察者的狀態)。


人生中的很多痛苦和不開心,實際是自己選擇的,是源於自己無情的批判、指責和攻擊,然而,請溫柔的提醒自己:我們是有選擇的,學會接納不完美自己


《唐鳳:我所看待的自由與未來》一書中,唐鳳引用加拿大詩人的話:

「萬事萬物都有缺口,缺口就是光的入口。」



關於不自信、自卑這個課題:

1.我誠摯推薦才女作家李欣頻老師的《人類木馬程式》

《人類木馬程式》

《人類木馬程式》

為什麼是木馬程式?在電影特洛伊裡,將精銳士兵藏在巨大的木馬雕像內潛入了敵方的城堡內,隱喻木馬是隱密潛藏,不易被察覺的。


這本書正是用來覺察自己的木馬源頭可能來自哪裡??


舉例書中提到:

  • 總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聰明、不夠美?-->️不自信木馬
  • 父母是控制狂,無法隨心做自己?-->️未來茫然木馬程式
  • 內心一直渴望功成名就?️焦慮失敗木馬程式
  • 擔心伴侶變心,害怕有一天被拋棄??-->️感情疑心病木馬程式
  • 即使賺再多錢,卻始終覺得不夠?-->️恐懼匱乏木馬程式


關於不自信/自卑模組,李欣頻在書中是這麼說的:

在所有木馬程式中,最多人中的就是不自信模組,這也是最能夠製造問題與自我限制性的木馬


不自信模組比較嚴重的話,可能會變成我不值得活下來,因為他自己討厭這樣自卑的自己。


「渴求別人認可」的這個頻率(霍金斯心靈能量表)才是問題的根源,因為自信往往是一件事情成不成的關鍵頻率

當你處在自信狀態,願意對自我負責時,真的就不會在乎別人的評價,不需要他人對自己的肯定。因為自己肯定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而且已經足夠。

如果一個人的底氣夠,看清尊重來自於自己而不是別人、肯定自己就不需要他人給你的肯定。


通常,這個模組是來自於「控制狂父母」的對應影響,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會覺得:「反正我說什麼他們都不聽,反正它們永遠覺得我做的不夠好,不如讓他們決定就好。」

/

2.一念之轉作者凱倫‧拜蒂的經典著作《我需要你的愛這是真的嗎?》

《我需要你的愛這是真的嗎?》

《我需要你的愛這是真的嗎?》

(PS:許瑞云醫師、與作家李欣頻,不約而同都強力推薦這本,此書2020年9月經典再版,為許瑞云醫師特別主動撰寫推薦序專文)


其中第三章就是探討「你真的需要他人的認可嗎?」

此章節提供的轉念練習作業,舉的例子正好是與父親的關係,推薦進一步深入閱讀。

此外,這本書也推薦給親愛的女性讀者,裏頭有很多關於愛情、婚姻的討論與轉念練習唷。

/

3.《活出全新的自己》

《活出全新的自己》

《活出全新的自己》

身心靈作家,張德芬,這本書是關於幸雄與向東兩位主角面對脆弱而勇敢探索面對的故事。

幸雄會對他人瞧不起自己、或是俾倪自己,有很大的情緒波動。幸雄容易有批判他人(隱性),其實來自於小時候父親的批判衍伸至長大後不自覺也會對他人、甚至對自己批判、展現無價值感的無意識行為。

李欣頻說:

如果你覺得他人看輕你,其實是因為你自己也看輕自己。
如果你覺得自己不夠好,那麼別人說你好,你也不會相信的。


這本書寫得相當棒、從兩位男女主角的身上,似乎就像一面鏡子也從中看到自己的許多面向,獲得許多啟發。

第一步:覺察

第二步:療癒

第三步:蛻變


4.《富裕屬於口袋裝滿快樂的人》

關於您的最後一段自白,陷入害怕、恐懼的狀態時,該怎麼辦?

《富裕屬於口袋裝滿快樂的人》

《富裕屬於口袋裝滿快樂的人》


最後,我想要推薦這本書,這本書一開始運用淺顯的量子物理科學,輔以搭配常見的議題,試著讓我們理解,所有的思維、言語、文字、行動都是能量頻率的形式。


  • 將注意力放在哪裡,便會滋養它的能量
  • 生命即是內在狀態的向外展現。
  • 觀察者會決定被觀察物的狀態。
  • 受苦是因為抱持錯誤想法的結果,痛苦存在的目的就是讓我們知道自己的想法錯了


著進一步闡釋宇宙的一些法則與現象,時間、金錢、思想言語、存在狀態(Be)、因果法則、感恩、施予、豐盛...等等


看完之後,時常會提醒自己的一切所想所為,都將種下了一個「思維種子」,而這個種子無論是好是壞,都會依照你所種下的,發芽長大。因此思維狀態就非常的重要。


聖嚴法師曾說:

放下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透過體驗,由自身生命的體驗體悟,自然的放下。
一種是透過分析,經由智慧觀念進而產生理解而放下。


我想,閱讀,就是經由前人的智慧來幫助自己理解與放下的最佳途徑之一。


《Momo購書連結》

博客來書籍介紹:

《人類木馬程式》

《我需要你的愛這是真的嗎?》

《活出全新的自己》

《富裕屬於口袋裝滿快樂的人》


另外文章內提到的書籍,同樣推薦:

《唐鳳:我所看待的自由與未來》

《人生不容易,老子讓你更順利》


avatar-img
JAFF的沙龍
424會員
77內容數
喜愛閱讀、好書推薦、生活感想。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JAFF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或許你對於「心智圖」這個詞一點都不陌生,但是你知道嗎? 心智圖是由被譽為「大腦先生」的英國心理學家-東尼博讚(Tony Buzan)在1970年代發明,留給世人最棒的思考工具之一。 有趣的是,據說東尼博贊發明心智圖的靈感可能是來自於西藏著名的《醫理樹喻圖》(收藏於拉薩西藏博物)。是根據醫學典籍..
這本書非常精彩,作者鄭周榮,韓國人,曾經被閱讀障礙困擾了十多年他,是如何擺脫了閱讀障礙甚至變成了韓國的暢銷作家、甚至曾擔任韓國總統競選時的文化發展委員會會長與特別輔佐官。 全書只傳達兩個核心概念: 遮蔽信號的力量+深入理解的力量
您是否也有與家人或親友關係之間的金錢難題呢? 出版多年的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心理學家阿德勒說:「生命所有的煩惱,通常離不開人際關係。」 本書也是楊斯棓醫師10月剛出版的暢銷書《人生路引》,在「家是堡壘,先依賴後互賴」章節中的一本導讀選書。 推薦給大家
作者是日本的精神科醫師樺澤紫苑、分享了80種的輸出法,而且搭配圖像插畫,淺顯易懂有內涵。 書中有很多有趣且實用的輸出法,打破輸出好像僅是嚴肅的知識產出活動,而是能夠運用在日常中,很生活化、輕鬆的 。
「通常我想要猜想未來的人生,可是幾乎總是猜錯。人生那些看似「難以定義的經驗累積過程」,反而成就了現在的樣子」 「細數自己的生涯道路,想到自己不斷切換跑道,迂迴到連自己都會感到不好意思 「贏在起跑點、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可能是成功的絆腳石。 願意多方嘗試、累積多重專業、能策略思考.是未來最需要的人才!」
商周的創辦人金惟純先生曾經說過,學習有分成上中下游三種層次: 第一種下游,學習方法、技巧。 第二種中游,學習理論、觀念。 第三種最上游,學習怎麼活。 而我個人認為《難以勸戒的勇氣》一書就是屬於一本學習人生怎麼活的好書,書中並沒有告訴你標準答案...
或許你對於「心智圖」這個詞一點都不陌生,但是你知道嗎? 心智圖是由被譽為「大腦先生」的英國心理學家-東尼博讚(Tony Buzan)在1970年代發明,留給世人最棒的思考工具之一。 有趣的是,據說東尼博贊發明心智圖的靈感可能是來自於西藏著名的《醫理樹喻圖》(收藏於拉薩西藏博物)。是根據醫學典籍..
這本書非常精彩,作者鄭周榮,韓國人,曾經被閱讀障礙困擾了十多年他,是如何擺脫了閱讀障礙甚至變成了韓國的暢銷作家、甚至曾擔任韓國總統競選時的文化發展委員會會長與特別輔佐官。 全書只傳達兩個核心概念: 遮蔽信號的力量+深入理解的力量
您是否也有與家人或親友關係之間的金錢難題呢? 出版多年的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心理學家阿德勒說:「生命所有的煩惱,通常離不開人際關係。」 本書也是楊斯棓醫師10月剛出版的暢銷書《人生路引》,在「家是堡壘,先依賴後互賴」章節中的一本導讀選書。 推薦給大家
作者是日本的精神科醫師樺澤紫苑、分享了80種的輸出法,而且搭配圖像插畫,淺顯易懂有內涵。 書中有很多有趣且實用的輸出法,打破輸出好像僅是嚴肅的知識產出活動,而是能夠運用在日常中,很生活化、輕鬆的 。
「通常我想要猜想未來的人生,可是幾乎總是猜錯。人生那些看似「難以定義的經驗累積過程」,反而成就了現在的樣子」 「細數自己的生涯道路,想到自己不斷切換跑道,迂迴到連自己都會感到不好意思 「贏在起跑點、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可能是成功的絆腳石。 願意多方嘗試、累積多重專業、能策略思考.是未來最需要的人才!」
商周的創辦人金惟純先生曾經說過,學習有分成上中下游三種層次: 第一種下游,學習方法、技巧。 第二種中游,學習理論、觀念。 第三種最上游,學習怎麼活。 而我個人認為《難以勸戒的勇氣》一書就是屬於一本學習人生怎麼活的好書,書中並沒有告訴你標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