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9/0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拾藏幕後】鄭宏斌:「文學藏品的日常應用,商品風格初探索」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執行長陳瑞惠(左一)與國立臺灣文學館拾藏團隊於鳳嬌催化室進行深度交流。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執行長陳瑞惠(左一)與國立臺灣文學館拾藏團隊於鳳嬌催化室進行深度交流。
    現代資訊量爆炸,記錄和藝術表現形式眾多,令人眼花撩亂,使不少人身處文學環境之中不自知,或是即便有書寫的習慣,也會認為文學是高不可攀的領域,這樣的情形都使得文學藏品和社會大眾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文學創作往往來自於生活,而將文學作品以不同形式回歸於日常,或許更能完整文學所欲傳達的涵意,接觸到不同類型群眾,所引發的討論與交流,也可能延長作者的創作生命或作品週期。
    文學作品推廣形式如此,文學藏品的日常應用或商品化也是如此,且代表的意義更加不同,藏品商品化所帶來的不只是文本不同形式上的理解轉換,在使用上也可能是一個跨世代的連結,未來前進方向的隱喻指南。

    文字是想像的世界,商品是五感的世界
    「你多久沒有翻開一本書,好好將它看完?」這個問題對於長年關注文學界的朋友們,也許並不困難。仔細感受文化生活,感受一個故事的完整,文學是創作者們習慣的表現形式,日常的好朋友。
    文學飲食座談「餐桌上的文學」限定紀念品。
    但對於處在各類表現形式爭鳴、資訊爆炸時代的人們,面對文字形式概念,常不自覺設下理解時限,專注時間短,加上閱讀動力不足,面對作品,人們往往放棄想像,但文學需要想像,才能引發共鳴,或構築成一個完整的世界,享受其中。
    比起文字想像,在快速變動的社會環境中,人們對於新事物就算沒有完整的體驗,也會透過類比性思考進行聯想或推算,來認識新的議題或使用新的器物,這樣的思考方式所帶來的精神享受很快速,也有相當效率,儘管如此,卻也可能失去許多重要事物脈絡的思考過程,而無從釐清哪些是與自身有關的重要議題。
    然而,文學藏品商品化後,商品實體本身因材質、設計和用途等,乘載文學語句,或是藏品意象後,便具有類比性,消費者得以透過不同的感受,構築藏品印象,若主題明確,引發消費者共鳴購買商品,進入生活,也能增加藏品和社會接觸點。

    文學進入生活產業是日常
    一般而言,文學產業在生活中現身,是指報社、出版社、書店或文學獎等,近來也以內容產業的形式,與影視和動畫業相接,鼓勵好作品改編成不同形式,豐富閱聽者視野,同時也希望能帶給作家不同創作願景。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Paper Mill(小型紙工廠)區。
    但除了以上這些,建構日常生活的背後,還有許多不同產業,每一個物件所佔的比例也許不多,但加總起來,便是一日的生活視野。試想,若是文學得以與不同產業進行深度結合,或是文學藏品被合理應用生活物件上,那將是件美妙的事。
    實然,不論文學要和哪個產業進行結合,或開發藏品主題應用,都絕非容易之事,也許未來將更需要具有轉譯特質的文學人才,共同使文學的種子精準的種植在不同產業上,並期許它生根發芽。

    「拾藏:臺灣文學物語」商品開發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眾多,超過二十萬件藏品中,材質大多以「紙質」為主,其中又以作家手稿、報章雜誌等出版物為多,為扣合此類「文學物」的相關物質特徵,同時呼應現代人的閱讀、書寫與文字工作的行為與習慣,在商品開發前期決定先以文書、實用性物件進行發想,其中,尤以「紙質」為主要討論項目。
    由於紙質之於文學館,到文學界,不論其使用性或象徵意義,都有重要的地位,在因緣際會下,拾藏團隊與館內修復師曾一同前往拜訪位於台北市長安東路上,國內第一家紙博物館「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和紙質實驗室「鳳嬌催化室」,進行文化推廣及商品開發分享的深度交流。
    鳳嬌催化室。
    事實上,「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和「鳳嬌催化室」是以「長春棉紙關係企業」創辦人陳樹火夫婦命名,在長春棉紙廠長年生產的背景裡,樹火對於紙業文化的推廣不懈,今年才孕育出鳳嬌這股創新的力量。此次會晤不僅是館際間的交流,也趟是產業之旅。
    拾藏與生鮮拾書推出聯名方案。
    不久後,團隊以「體驗」、「感受」的「沉浸式互動系列商品」為目標,對楊逵藏品「六五一三部隊—新生筆記簿」進行開發。不同於其他同類商品,新生筆記簿並不著重於「紙質好寫」;相反的,商品開發追求與「新生筆記簿」類似材質,復刻其粗糙的質感與符號,目的是為了讓使用者更貼近藏品當時使用狀況,達到完整/理解藏品,並轉化形象的目的。
    「拾藏:臺灣文學物語」以「藏品故事轉化行銷計畫」為契機,成為臺文館十五年來第一個成立的子品牌,身兼藏品行銷及協助轉譯的任務,在商品部分,不論是藏品深度開發的體驗式商品,或是藏品應用的設計商品,拾藏還在找尋自己的風格。
    希望有天,任何民眾都能透過拾藏,到達藏品身邊,親近文學。
    ——刊於《台灣文學館通訊》61期「交流與對話」

    ★鄭宏斌@拾藏
    ★作者簡介
    鄭宏斌 1991年生,筆名文字慾。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大眾傳播學系畢,現職國立臺灣文學館駐館人員、「藏品故事轉化行銷計畫」計畫專員,曾擔任記者。曾出版散文.詩集《二流人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臺文館/轉譯研發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