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拾藏幕後】鄭宏斌:「文學藏品的日常應用,商品風格初探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現代資訊量爆炸,記錄和藝術表現形式眾多,令人眼花撩亂,使不少人身處文學環境之中不自知,或是即便有書寫的習慣,也會認為文學是高不可攀的領域,這樣的情形都使得文學藏品和社會大眾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文學創作往往來自於生活,而將文學作品以不同形式回歸於日常,或許更能完整文學所欲傳達的涵意,接觸到不同類型群眾,所引發的討論與交流,也可能延長作者的創作生命或作品週期。

文學作品推廣形式如此,文學藏品的日常應用或商品化也是如此,且代表的意義更加不同,藏品商品化所帶來的不只是文本不同形式上的理解轉換,在使用上也可能是一個跨世代的連結,未來前進方向的隱喻指南。


文字是想像的世界,商品是五感的世界

「你多久沒有翻開一本書,好好將它看完?」這個問題對於長年關注文學界的朋友們,也許並不困難。仔細感受文化生活,感受一個故事的完整,文學是創作者們習慣的表現形式,日常的好朋友。

raw-image

但對於處在各類表現形式爭鳴、資訊爆炸時代的人們,面對文字形式概念,常不自覺設下理解時限,專注時間短,加上閱讀動力不足,面對作品,人們往往放棄想像,但文學需要想像,才能引發共鳴,或構築成一個完整的世界,享受其中。

比起文字想像,在快速變動的社會環境中,人們對於新事物就算沒有完整的體驗,也會透過類比性思考進行聯想或推算,來認識新的議題或使用新的器物,這樣的思考方式所帶來的精神享受很快速,也有相當效率,儘管如此,卻也可能失去許多重要事物脈絡的思考過程,而無從釐清哪些是與自身有關的重要議題。

然而,文學藏品商品化後,商品實體本身因材質、設計和用途等,乘載文學語句,或是藏品意象後,便具有類比性,消費者得以透過不同的感受,構築藏品印象,若主題明確,引發消費者共鳴購買商品,進入生活,也能增加藏品和社會接觸點。

文學進入生活產業是日常

一般而言,文學產業在生活中現身,是指報社、出版社、書店或文學獎等,近來也以內容產業的形式,與影視和動畫業相接,鼓勵好作品改編成不同形式,豐富閱聽者視野,同時也希望能帶給作家不同創作願景。

raw-image

但除了以上這些,建構日常生活的背後,還有許多不同產業,每一個物件所佔的比例也許不多,但加總起來,便是一日的生活視野。試想,若是文學得以與不同產業進行深度結合,或是文學藏品被合理應用生活物件上,那將是件美妙的事。

實然,不論文學要和哪個產業進行結合,或開發藏品主題應用,都絕非容易之事,也許未來將更需要具有轉譯特質的文學人才,共同使文學的種子精準的種植在不同產業上,並期許它生根發芽。



「拾藏:臺灣文學物語」商品開發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眾多,超過二十萬件藏品中,材質大多以「紙質」為主,其中又以作家手稿、報章雜誌等出版物為多,為扣合此類「文學物」的相關物質特徵,同時呼應現代人的閱讀、書寫與文字工作的行為與習慣,在商品開發前期決定先以文書、實用性物件進行發想,其中,尤以「紙質」為主要討論項目。

由於紙質之於文學館,到文學界,不論其使用性或象徵意義,都有重要的地位,在因緣際會下,拾藏團隊與館內修復師曾一同前往拜訪位於台北市長安東路上,國內第一家紙博物館「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和紙質實驗室「鳳嬌催化室」,進行文化推廣及商品開發分享的深度交流。

raw-image

事實上,「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和「鳳嬌催化室」是以「長春棉紙關係企業」創辦人陳樹火夫婦命名,在長春棉紙廠長年生產的背景裡,樹火對於紙業文化的推廣不懈,今年才孕育出鳳嬌這股創新的力量。此次會晤不僅是館際間的交流,也趟是產業之旅。

raw-image

不久後,團隊以「體驗」、「感受」的「沉浸式互動系列商品」為目標,對楊逵藏品「六五一三部隊—新生筆記簿」進行開發。不同於其他同類商品,新生筆記簿並不著重於「紙質好寫」;相反的,商品開發追求與「新生筆記簿」類似材質,復刻其粗糙的質感與符號,目的是為了讓使用者更貼近藏品當時使用狀況,達到完整/理解藏品,並轉化形象的目的。

「拾藏:臺灣文學物語」以「藏品故事轉化行銷計畫」為契機,成為臺文館十五年來第一個成立的子品牌,身兼藏品行銷及協助轉譯的任務,在商品部分,不論是藏品深度開發的體驗式商品,或是藏品應用的設計商品,拾藏還在找尋自己的風格。

希望有天,任何民眾都能透過拾藏,到達藏品身邊,親近文學。

——刊於《台灣文學館通訊》61期「交流與對話」


★鄭宏斌@拾藏

【拾藏幕後】鄭宏斌:「從轉譯開始,向大眾開放臺灣文學藏品」

★作者簡介

鄭宏斌 1991年生,筆名文字慾。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大眾傳播學系畢,現職國立臺灣文學館駐館人員、「藏品故事轉化行銷計畫」計畫專員,曾擔任記者。曾出版散文.詩集《二流人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臺文館/轉譯研發團的沙龍
414會員
165內容數
2024/09/27
你的高中時期參加的是什麼社團呢,是揮散汗水的運動性社團,還是熱情活動的康樂性社團,或者學有專精的學術型社團? 無論參與什麼性質,社團活動必定是青春回憶重要的一頁。但你知道嗎?遠在日治時期時台灣的高中,就有豐富的社團活動。其中很特別的是有考古社團——「博物研究會」……
Thumbnail
2024/09/27
你的高中時期參加的是什麼社團呢,是揮散汗水的運動性社團,還是熱情活動的康樂性社團,或者學有專精的學術型社團? 無論參與什麼性質,社團活動必定是青春回憶重要的一頁。但你知道嗎?遠在日治時期時台灣的高中,就有豐富的社團活動。其中很特別的是有考古社團——「博物研究會」……
Thumbnail
2024/09/13
1960年代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子呢?劉大任(在此我們先暫不稱他為作家)在小說《浮游群落》之中,描摹了一群有志青年的模樣,他們滿懷理想,渴望改變社會,卻也同時提心吊膽,深怕一不小心就身陷囹圄。 因為他們最青春活躍的時候,正是白色恐怖仍烏雲罩頂的年代。
Thumbnail
2024/09/13
1960年代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子呢?劉大任(在此我們先暫不稱他為作家)在小說《浮游群落》之中,描摹了一群有志青年的模樣,他們滿懷理想,渴望改變社會,卻也同時提心吊膽,深怕一不小心就身陷囹圄。 因為他們最青春活躍的時候,正是白色恐怖仍烏雲罩頂的年代。
Thumbnail
2024/08/27
【派克是一同奮鬥的好夥伴】 王育德年僅25歲時便流亡日本,用美國的派克51鋼筆替臺灣戰鬥。這名臺語專家與臺獨運動者究竟寫了些什麼?
Thumbnail
2024/08/27
【派克是一同奮鬥的好夥伴】 王育德年僅25歲時便流亡日本,用美國的派克51鋼筆替臺灣戰鬥。這名臺語專家與臺獨運動者究竟寫了些什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 閱讀,是為了能夠好好地生活。」——法國小說家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 這是本封面很美的書,因為這個第一印象而借閱。18篇文章,紀錄作者於現在寫作的進行式,連接過去與未來之間,那些不可抹滅的書寫記憶和藝術,也回應了徵文提問的「你喜歡文字嗎?」——因為有些事務不可抹滅。
Thumbnail
「 閱讀,是為了能夠好好地生活。」——法國小說家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 這是本封面很美的書,因為這個第一印象而借閱。18篇文章,紀錄作者於現在寫作的進行式,連接過去與未來之間,那些不可抹滅的書寫記憶和藝術,也回應了徵文提問的「你喜歡文字嗎?」——因為有些事務不可抹滅。
Thumbnail
還記得自己第一次用指尖輕輕翻閱書籍的感受,以及當時的心情嗎?身為一位熱愛實體書的人,你曾經想過手上這本書之所以精彩,除了因為有作者撰寫的內容之外,還因為有那一張一張承載著文字與圖片的「紙」嗎?
Thumbnail
還記得自己第一次用指尖輕輕翻閱書籍的感受,以及當時的心情嗎?身為一位熱愛實體書的人,你曾經想過手上這本書之所以精彩,除了因為有作者撰寫的內容之外,還因為有那一張一張承載著文字與圖片的「紙」嗎?
Thumbnail
成立於 2016 年的鴻梅文創,以大新竹為起點、分散式美術館的策展式經營為概念,打造出「五感閱讀」的生活美學品牌:「或者」。
Thumbnail
成立於 2016 年的鴻梅文創,以大新竹為起點、分散式美術館的策展式經營為概念,打造出「五感閱讀」的生活美學品牌:「或者」。
Thumbnail
「人文瑰寶」、「文化資產」,等字句常常被拿來形容文學在社會上的貢獻,雖然從以前就聽過了,但從沒真正去理解這些話的涵義。 直到前陣子,為了寫故事,我開始蒐集資料去翻看歷史相關資料。 各種困惑湧了上來。 諸如此類的問題會蜂擁而至,導致我難以下筆。 文學作品,何止是文化瑰寶,也是一台歷久不衰的時光機呢。
Thumbnail
「人文瑰寶」、「文化資產」,等字句常常被拿來形容文學在社會上的貢獻,雖然從以前就聽過了,但從沒真正去理解這些話的涵義。 直到前陣子,為了寫故事,我開始蒐集資料去翻看歷史相關資料。 各種困惑湧了上來。 諸如此類的問題會蜂擁而至,導致我難以下筆。 文學作品,何止是文化瑰寶,也是一台歷久不衰的時光機呢。
Thumbnail
「我們注視的從來,不只是事物的本身, 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這是一個細微的提問,存在於充斥萬物的天地循環, 那物與物之間,我們與物之間的關係什麼?
Thumbnail
「我們注視的從來,不只是事物的本身, 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這是一個細微的提問,存在於充斥萬物的天地循環, 那物與物之間,我們與物之間的關係什麼?
Thumbnail
台文館玩起來!趁著過年以前,到台南的國立台灣文學館去參觀剛在2020年11月更換的常設展和其他展區。這一期常設展因為有當代意見領袖朱宥勳的加入,好像聲量比較高一點?跟大家分享他的貼文,也節錄一些我認為在廣告、策展與傳統寫作都通用的概念做為開場。 ——這裡會這樣下標,是因為,我們想要用「文學性的意象
Thumbnail
台文館玩起來!趁著過年以前,到台南的國立台灣文學館去參觀剛在2020年11月更換的常設展和其他展區。這一期常設展因為有當代意見領袖朱宥勳的加入,好像聲量比較高一點?跟大家分享他的貼文,也節錄一些我認為在廣告、策展與傳統寫作都通用的概念做為開場。 ——這裡會這樣下標,是因為,我們想要用「文學性的意象
Thumbnail
提及「文創」,你會想到什麼?是藝術機構與青年藝術家匯聚的產業園區,還是網紅打卡、餐廳只賣氣氛的高檔美食街?是實用與巧思兼備的特色單品,還是看到價錢就要忍不住痛心的文創商品等於貴?無論是批判或頌揚罷,在做出評論以前,你是否知道「文化創意」的意涵?
Thumbnail
提及「文創」,你會想到什麼?是藝術機構與青年藝術家匯聚的產業園區,還是網紅打卡、餐廳只賣氣氛的高檔美食街?是實用與巧思兼備的特色單品,還是看到價錢就要忍不住痛心的文創商品等於貴?無論是批判或頌揚罷,在做出評論以前,你是否知道「文化創意」的意涵?
Thumbnail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執行長陳瑞惠(左一)與國立臺灣文學館拾藏團隊於鳳嬌催化室進行深度交流。 現代資訊量爆炸,記錄和藝術表現形式眾多,令人眼花撩亂,使不少人身處文學環境之中不自知,或是即便有書寫的習慣,也會認為文學是高不可攀的領域,這樣的情形都使得文學藏品和社會大眾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文學創作往往來自於生
Thumbnail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執行長陳瑞惠(左一)與國立臺灣文學館拾藏團隊於鳳嬌催化室進行深度交流。 現代資訊量爆炸,記錄和藝術表現形式眾多,令人眼花撩亂,使不少人身處文學環境之中不自知,或是即便有書寫的習慣,也會認為文學是高不可攀的領域,這樣的情形都使得文學藏品和社會大眾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文學創作往往來自於生
Thumbnail
國立臺灣文學館藝文大廳「太空霓虹—閱讀楊逵」裝置藝術。 國立臺灣文學館自開館以來,走過十五個年頭,致力蒐集臺灣文學作家及相關文物,並透過典藏,保存文學史相關重要文物,留下文學與臺灣社會曾一同並進的足跡。換言之,同時也保存後代理解和重新詮釋藏品的權利。 近年來,隨國家發展委員會(簡稱國發會)推動資料開
Thumbnail
國立臺灣文學館藝文大廳「太空霓虹—閱讀楊逵」裝置藝術。 國立臺灣文學館自開館以來,走過十五個年頭,致力蒐集臺灣文學作家及相關文物,並透過典藏,保存文學史相關重要文物,留下文學與臺灣社會曾一同並進的足跡。換言之,同時也保存後代理解和重新詮釋藏品的權利。 近年來,隨國家發展委員會(簡稱國發會)推動資料開
Thumbnail
做為全臺灣第一座國家級文學主題博物館,臺文館試圖在有限的經驗和資源中,摸索出前進的道路。在這樣的脈絡下,臺文館與眾多文學館的成立,並執行各種研究推廣,似乎也是一件相當自然甚至理所當然的事情。然而換個角度思考,對於作家、家屬、文學愛好者(文青)乃至於一般大眾來說,或許這個問題遠比想像的要複雜許多。
Thumbnail
做為全臺灣第一座國家級文學主題博物館,臺文館試圖在有限的經驗和資源中,摸索出前進的道路。在這樣的脈絡下,臺文館與眾多文學館的成立,並執行各種研究推廣,似乎也是一件相當自然甚至理所當然的事情。然而換個角度思考,對於作家、家屬、文學愛好者(文青)乃至於一般大眾來說,或許這個問題遠比想像的要複雜許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