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新海誠的《星之聲》大放異彩,已經十七年了。
當時以不可思議的類一人工作室型態包辦腳本、分鏡、作畫、剪輯,以CG技術翻轉傳統動畫需要大量人力的觀念,扭轉刻板印象站在二十一世紀初動畫發展風頭浪尖的新海誠,他的作品飽含細膩豐富多彩的背景,伴照都市風景、倒映人心孤獨。
而他恆久的命題則是愛情,漫長時間和空間的跨度,讓人深深感受思念的悠遠真摯。從2016年《你的名字》開始,新海誠加入傳統巫女元素,讓故事從遼闊無垠宇宙轉向深入土地古老神秘傳說,在《天氣之子》中,也以東京高圓寺的天氣神社為原型,延伸出能與連結天與人,祈禱晴天出現的天氣巫女陽菜。
天氣作為這次主要的敘事背景,原本應艷陽高照的東京夏日經歷異常長期降雨,不斷出現的雨中東京場景,在水的暈染下展現只屬於新海誠的特殊風格美學。
東京的長期大雨讓諸事難行,所以男主角帆高與女主角陽菜打著「100%晴女」為號召,幫助人們換得短暫的晴天。但當神明應驗了祈禱,也將會向巫女收取對等的償還。
故事不但沿用日本盂蘭盆節的傳說「天上連接著另一個世界」,也融合科學上的觀測。新海誠找來了日本氣象廳氣象研究所的荒木健太郎作顧問設定了劇情的細節:一片發展到極致的積雨雲,含有一個湖泊的水容量——以此擴充出「如果雲氣如湖泊般飽滿,那麼雲裡有生態系隱藏於其中也不為過」的延伸發想,劇中壯闊雲海湧動出巨鯨的超現實景象或許由此而來。
順應自然,或許是新海誠最想傳遞的訊息
劇中氣候異常的設定與現實生活中地球面臨的極端氣候雷同,以往城市排水系統規畫無法承受的強烈降雨、極地融冰導致海平面上升、夏日熱浪不時席捲歐洲….。
這是新海誠少見會碰觸到現實生活中的議題。
他也對觀眾暗示了自己的看法;如同劇中「氣象神社」的神官所說:氣候異變的尺度是與有科學觀測的這100年來累積的資料比較,但100年前、200年前、甚至800年前(神社中天花板所繪製的天氣巫女所見之景象,是800年前所繪)的氣候,變化的程度或許比現在還要大,早期人們知道神的脾氣不可違逆,只求順應其中,平安寄宿一生。
「其實東京在200年前也有許多地方沉沒於水中,如今只是恢復原狀而已。」帆高在劇末再度拜訪過去曾幫助過的立花奶奶時,新海誠藉由奶奶之口,意味深長地給了觀眾這麼一句話。
從純愛SF元素到如今揉合民俗信仰、與現實生活中的氣候變遷,《天氣之子》的新海誠越來越不一樣了。他對此轉變解釋: 「人的年紀長大了,有興趣的事物也會跟著改變。」猶如這一席話,他筆下那再怎麼孤獨中二的少年,也會步入中年,就像須賀圭介這位角色的出現。
帆高與圭介之間的相互對照
在天氣之子中,男主角帆高一如既往是個孤獨的少年。新海誠的作品常為年輕人而作,因為他「讀高校時因為看了等待許久的動畫而獲得繼續下去的力量」。帆高離家出走,搭上往東京的船,乘客聽到豪雨警報紛紛躲進船艙裡,唯獨他逆行走向甲板,歡欣迎接大雨。但逆風而行的少年並未感知到自己身處危險之中,一陣大浪打下讓他差點落入水中,在這千鈞一髮之際,一隻手抓住了他,那是個經歷與他相似的成年男子,須賀圭介。
整部影片中,新海誠以兩種身分在互相對話著,一是年輕莽撞有衝勁的帆高,另一個是為了現實生活與女兒煩惱著的大叔圭介。帆高如同片尾曲歌詞中所形容的「孑然一身誕生於世界中的我,掉落在縫隙之中掙扎著」,圭介則有如「成為成人的孤獨少年,已經長大到能夠接住那些向下墜落的孩子。」。圭介的人物塑造甚至比帆高還要立體,對生活看似漫不經心、卻又打從心底關心身旁的人,為了爭取女兒的監護權狠心趕走帆高,卻自責孤獨一人喝著悶酒。在大雨過後,警察前往圭介的事務所調查前,圭介面對窗外陽光打開窗戶,事務所的地板一股腦地灌入豪雨後累積的雨水。恰恰是圭介情緒壓抑許久、無聲潰堤後淚水的映照。
接近尾聲時,代代木大樓內帆高與圭介的衝突中,圭介想要以成人世界的邏輯說服帆高,但卻反而被帆高執拗的「我一定要再見到陽菜」的意念動搖,反而幫助帆高完成心願,因為圭介也有「一定想再見到的家人」。這時候,或許是反過來帆高拉住了圭介的手,讓圭介拾起繼續為了女兒而努力的力量。《天氣之子》藉由這兩人形成相互對照又不可失去彼此的圓,跳脫以往單方面的敘事,這樣的改變是最有趣的地方。
《天氣之子》保有過往的新海誠元素,也增添了變化,但或許因此卻顯得主線有些薄弱,故事編排不若《你的名字》明確有力,卻仍可看出新海誠隨著創作年齡增加作出的改變。作畫品質依舊讓人驚艷,神宮外苑一場精彩的煙火綻放,讓人願意進電影院欣賞。天氣能夠改變人類的歷史,不論晴天雨天,在我們委身寄託一生的變動世界中,透過他的作品找到緊抓不放的勇氣與感動,或許就是新海誠受到歡迎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