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的台灣如果剛好遇上冬天陽光,那就是最好的旅遊天氣。
因為受邀到花蓮市演說的關係,很幸運地今年第三次來到了花蓮,這是我們最愛的台灣城市,有山、有海、有市街,而且把這三者用一個黃金比例融合了在一起,用一個最平易近人的節奏,吸引你來到這裡。
這次的花蓮行程比較特別,主要針對一些有味道的日式老房子做了探勘,員林、彰化其實也有不少日本或者民國早期的建築,但由於對於文化產業保留的忽視,所以一直處於建築文化流失的困境,而這次的花蓮行則是見識到了不少活化的老房子。
有知名的景點,也有小眾的餐廳,但值得高興的是,這些老房子又重新以一個面貌,出現在你我的生活裡,同時也是花蓮這個地方的象徵,是花蓮人的精神歸屬,老房子,可不只是老而已。
二戰歷史見證 - 松園別館
松園別館其實已經無需過多介紹,它已經是觀光客來花蓮的必來景點之一了。
松園別館約建於昭和18年(約1942-1943),原本只是日本在二戰時間蓋的兵舍,後來卻成為了花蓮保留最完整的軍事歷史建物。關於松園別館的介紹很多,最推薦的景點是小木屋,保留了相當完整的日式木板,可以在裡面享受片刻安寧。
松園別館外,往下走到美崙溪附近,也能夠發現不少日本時期所留下來的老房子,謠傳有不少日本軍官都曾經居住於此,來到松園別館也不要錯過這個小幽靜,以及美崙溪的紅色大橋。
日本人的移民史 - 慶修院
慶修院不在花蓮市區,而是在隔壁的吉安鄉,它本身也不是個特別熱門的景點,但卻是保留相當完整的日本寺廟,相當有韻味的地方。
吉安過去曾是日本人在開闢移民的地方,而且移民多數來自四國德島縣吉野川延岸,所以吉安的舊名就是吉野。大正六年(西元1917年),川端滿二募建了吉野布教所,成為了當時日本移民的宗教中心。
臺灣光復後,吉野布教所改名慶修院,而吉野也在1948年改為現在的吉安。雖然吉野移民不在了,但慶修院依舊保留了當年相當多的歷史,尤其是神社的主體,以及從四國來到台灣的八十八尊石佛,如今是日本遊客的最愛。
慶修院,本身就是一個日本人來花蓮的開拓史。
林務局日式宿舍 - 森山舍
森山舍是位於花蓮林管局隔壁的一家簡餐餐廳,從她日式的外觀就能看出這是一棟有歷史的建築。的確,森山舍過去就是林務局的員工宿舍,整體的建築都是木造為主,搭配簡餐和部分文創商品的販賣,吸引不少人前來。
隔壁花蓮林務局的前身是木瓜山林場,創立於1918年,當時名為東台灣木材合資會社,到了1919年才改為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民國34年台灣光復後,由當時的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農林處林務局接管,一直沿革至今。
印象最深刻的是森山舍最裡面的四個位置,從這四個位置的窗戶看出去,可以看到田埔生態公園的大草坪,不少民眾會在這裡遛狗、散步或者嬉戲,看著這個景象都會忍不讚嘆花蓮的生活感。
林務局的附近還有不少日式建築,近年來也開始朝著餐廳的方向進行活動,未來這個區塊的發展將會很有趣。
失意的基地 - 花蓮文創園區
這次的老房子行程也來到了文創園區,說實話,其實看到這麼蕭條的模樣內心是相當失望的,許多老建築內的商店都以維修為由暫停營業,只剩下外面零星幾個攤販再贏在,很難看出這是台灣很重要的文創基地。
花蓮文創園區前身為花蓮酒廠佔地3.3公頃,建於1913年,歷史已經超過了一百年,而且園區內具有多棟日式老建築,2012年ROT給民間經營,翻了翻報紙,才發現最近傳出營運虧損的壞消息,政策輔導並沒有起到活化作用。
ROT指Reconstruction(重建)、Operation(營運)、Transfer(移轉)
文化部其實今年也在想辦法,初步規劃結合三個轉型方向,例如作為在地藝文發展基地或者發展文化商品及服務為主,但這些方向其實都過於常見,花蓮文創的瓶頸更多可能是長期經營的問題。
總之,希望這個東台灣最重要的文創據點能夠振作,讓這些日式老房子再次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