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恐懼,所以......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電話那頭傳來的哭聲,比起以往都來的大,大到整的房間都彷彿被哭聲所綁架,我一動也不動,也沒辦法動,即使旁邊一個人也沒有。
喉嚨的聲帶也連同身體的僵硬一樣不能自由的左右。很想要釐清又發生了甚麼事情,也想說點甚麼話來安慰,不過每次遇到這種形況,總是只能龜著頭告訴自己「聆聽」也是很重要的,就靜靜地聽著一陣又一陣傳來啜泣。
秒針在這時候總顯得特別緩慢,緩慢到原來你才發現一分鐘可以這麼漫長......
最近這幾天的睡眠不是比較好嗎?還是女兒「不要」症又狂發作了?
下午3點58分的來電在接起來之前心底其實就有一絲警覺,這通電話可能並不單純,因為不太符合作息時間,就像半夜三點打進來的電話,無論來電者是誰肯定都不是甚麼好事。如果朋友或同事提前叫你起床肯定也有甚麼莫名其妙的理由(比如載他去高鐵搭車之類的)。
我常常覺得,家裡的狀況總是如同週期的性質一樣,一旦經歷了短時間的情緒爆點,當下會覺得狀況好糟,可能永遠的持續下去,必須馬上做出改變,也得想辦法有所行動安撫心愛的人的難過,即便此時她告訴你她想做出平常會認為的蠢事,也必須先壓抑住反駁的衝動。
但往往爆點過後事情就會好轉,還要再經過一段時間的累積、醞釀,然後經由下一根壓垮駱駝的最後稻草來結束這個週期,如同市場一樣,高點總會出現在眾人歡欣鼓舞無所畏懼的時候,才開始下滑,令人措手不及慌張逃竄。
不知道該做甚麼、說甚麼才是最常見的反應。即便電話暫時的掛上,身體還是誠實的延續遠端的對話,總是懊悔著問題的當下沒能在身邊的痛苦,要繼續講電話前在做的事情嗎?還是乾脆無腦似的點開手機各種帶有訊息數字的app放空查看,無論做甚麼都覺得過意不去,感覺自己就想罪魁禍首一樣無法擺脫自責的情緒。
如果要帶著小孩一起上班,該怎麼做呢?
萬一我出勤了,小孩可以留在房間嗎?
同事可以幫忙帶嗎?如果他急著找我大哭怎麼辦?
半夜有狀況出勤能睡嗎?
要不要乾脆讓她一直看手機直到我回來?
也不曉得經過了幾次這樣的糾結,兩年多以來,難過的事情本身都不是最讓人煎熬的,而是當下如果找不到原因也找不出解決辦法時最讓人絕望。
一次又一次的因為家庭重要的第三人沒能在身旁給予協助;
一次又一次的只能讓一大一小的兩個孩子單獨互相哭泣彼此傷害;
才一次又一次的憎恨自己為什麼要做這種廉價的出賣自己時間的工作。
過渡期嘛,我猜,但能誰又能保證過渡期之後是甚麼樣的轉變呢?
回到家,看見一如往常的場景,總能帶給我更多珍惜的情感,還是能夠外出用餐,把女兒放在熟悉的位置聽著她唱歌,看著她跳舞,頭兒擺擺、身體晃晃,老婆在旁也看著微笑,一如往常的事總是最讓人在難過時特別回味。
沒有甚麼在此刻,對我而言能夠比時間更重要,想要的都是希望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平穩的和家人一起走過每個階段,包括過渡期。工作從來都不會成為理所當然的藉口,我才發覺每天掙扎著想要抓住自由的尾巴,其實為的是不想讓這種狀況一再的發生,而不只是追尋夢想般的希望願景。
比起渴望一件事情,恐懼仍然是驅動著我的深層動機,要是錯過了甚麼、做錯了甚麼,應該怎麼辦?
恐懼仍然不時鼓動,
比起渴望一件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1會員
8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Erwin Tsai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位太太年輕時就失去丈夫,年邁後回想伊人都是在好幾10年前的模樣,白髮的面容、佝僂的身影,對比黝黑的頭髮和壯碩的身軀,時空重疊之後竟是無比淒涼,即便作家在故事結尾帶給讀者一點想像的正義撫慰亡魂與寡婦,仍舊難以填補那好長一段記憶的空白,那空白本應該由甚麼樣的甜美來填滿......
『長相好看的人更容易在需要時獲得幫助,在改變聽眾意見時也具說服力』 好的外觀無疑告訴觀眾你是整齊、有條理、可靠、尊重自己也重視別人觀感的人士,即便總是反對自己會受到長相的影響,但我們心裡其實都還是傾向選擇好看的人,再來解釋自己為什麼喜歡。
我們真的很難不在火災發生時跟著前面的人一起跑,我們也真的很難不在股市崩盤時跟著散戶一起陪葬,只要帶著緊張、不確定的情緒親歷其中,任何同類的行為都像是救命的指引。也難怪標準的CPR急救流程,一定要指定現場的特定人員進行求救,因為單純期待旁觀的人主動協助,是完全不符合心理原則的現實。
只是推一下,有關係嗎?要不要選擇避開就好?甚麼時候該選擇介入? 霸凌,在許多人的成長過程,幾乎如同必經的成年禮一樣常見。對我自己而言,從幼稚園、國小以及國中都有過經驗,即使成年後,對此仍感力不從心,缺乏解決的心態和技巧,也擔憂孩子遇到時怎麼辦?如何保護他們?如何讓他們學會保護自己? 那段曾經的委屈
我想談並不是如何鼓勵內向孩子接觸社交,或者不要隨便讓陌生人碰觸,而是走過看似無害的弱勢族群之前,父母的道德情感與價值觀探討。到底應該鼓勵小朋友勇於接觸、關懷及關懷各式各樣的人,又或者拒非我族人於門外不輕易靠近? 摘錄自潘紅花的《你可以跟孩子聊些什麼?》,標題《別用街友 當孩子的幸福參考指標》一文,
為了創作而苦惱,已經開始每一天都在面對這樣的恐懼 有人告訴我,持續寫文很棒,但要小心不要到最後變成為了寫而寫。 我很清楚,若文字到最後連自己也不能感動,那不間斷的敲打鍵盤就會變成如日常工作一樣,重複的標準作業程序,如同日復一日的開機、打字、校正、列印、蓋章、壓日期、陳核,執行時盡力把每個環節扣住,把
一位太太年輕時就失去丈夫,年邁後回想伊人都是在好幾10年前的模樣,白髮的面容、佝僂的身影,對比黝黑的頭髮和壯碩的身軀,時空重疊之後竟是無比淒涼,即便作家在故事結尾帶給讀者一點想像的正義撫慰亡魂與寡婦,仍舊難以填補那好長一段記憶的空白,那空白本應該由甚麼樣的甜美來填滿......
『長相好看的人更容易在需要時獲得幫助,在改變聽眾意見時也具說服力』 好的外觀無疑告訴觀眾你是整齊、有條理、可靠、尊重自己也重視別人觀感的人士,即便總是反對自己會受到長相的影響,但我們心裡其實都還是傾向選擇好看的人,再來解釋自己為什麼喜歡。
我們真的很難不在火災發生時跟著前面的人一起跑,我們也真的很難不在股市崩盤時跟著散戶一起陪葬,只要帶著緊張、不確定的情緒親歷其中,任何同類的行為都像是救命的指引。也難怪標準的CPR急救流程,一定要指定現場的特定人員進行求救,因為單純期待旁觀的人主動協助,是完全不符合心理原則的現實。
只是推一下,有關係嗎?要不要選擇避開就好?甚麼時候該選擇介入? 霸凌,在許多人的成長過程,幾乎如同必經的成年禮一樣常見。對我自己而言,從幼稚園、國小以及國中都有過經驗,即使成年後,對此仍感力不從心,缺乏解決的心態和技巧,也擔憂孩子遇到時怎麼辦?如何保護他們?如何讓他們學會保護自己? 那段曾經的委屈
我想談並不是如何鼓勵內向孩子接觸社交,或者不要隨便讓陌生人碰觸,而是走過看似無害的弱勢族群之前,父母的道德情感與價值觀探討。到底應該鼓勵小朋友勇於接觸、關懷及關懷各式各樣的人,又或者拒非我族人於門外不輕易靠近? 摘錄自潘紅花的《你可以跟孩子聊些什麼?》,標題《別用街友 當孩子的幸福參考指標》一文,
為了創作而苦惱,已經開始每一天都在面對這樣的恐懼 有人告訴我,持續寫文很棒,但要小心不要到最後變成為了寫而寫。 我很清楚,若文字到最後連自己也不能感動,那不間斷的敲打鍵盤就會變成如日常工作一樣,重複的標準作業程序,如同日復一日的開機、打字、校正、列印、蓋章、壓日期、陳核,執行時盡力把每個環節扣住,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親愛的讀者: 你,還好嗎? 生活有不如意的地方?有些事,會否無法向身邊人傾訴? 情緒找不到出口,心口的擔子愈來愈重? 你,還好嗎? 如果你想向我訴說,如你想聽我的想法: • 請加入我的沙龍會員 • 我會不定時在討論區開放約每星期一封的「會員來信」限額 【 請開啟討論區通知 】
姊姊的事情看似告一段落,但我還是非常抗拒帶小孩回娘家。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擔憂親密關係中的對方心煩、動怒,所以選擇不斷負荷,是我今天面見的你。 我相信,這樣的失衡踉蹌會越來越少,我願意與你一起學習相信親密關係裡的另一個人,他同樣也是願意負荷的,我願意和你一起學習放下心中的重擔,享受在親密關係裡共同面對酸甜苦辣,攜手並進構築一個有愛的家。
週日的傍晚,我哭得驚天動地,如果真的有辦法撼動天地,或許我不會感到那麼無助。最後我只想要母親來陪陪我,溫柔的和我說話,我就好了。 哭泣的理由可能是新工作的壓力,也可能是感冒的不適,或者是覺得自己被忽視,找不到確切的理由最終只能歸諸於疾病。 起起伏伏的躁鬱情緒是妖怪,我被妖怪附身得很痛苦,
Thumbnail
前些天大家對於強迫症有許多迴響,也了解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症頭,想著早期的我,每天上班前一定要巡瓦斯桶,一次,二次,再開再關,出去鎖門了又進來,上班到一半還特地跑回家,看看瓦斯關了沒,門鎖了沒,通常都是有的,那時我因為只有一人在家,老公孩子都在外地,這種情況直到他們回到家同住才有改善,我知道這不是強迫症
Thumbnail
反思一些對於人生可能沒意義的擔憂,以及「沒有時間」這個萬用的藉口。對於那些總是害怕錯過機會或閃躲責任的人,這篇文章可能給予他們一個新的觀點。
早上和家人的談話勾起了我的防衛機制,也看到自己對於很多事的滑坡式定論。像是,一個晚上睡不好就等於不會好。寶寶晚上哭就等於我一個晚上都不能睡。這也是之前諮商師談過的幾點。
Thumbnail
在2023年的最後一天,我去了一趟商場經過母嬰店的時候百感交集,那是我內心渴望但又害怕的面向。我想靠近孩子,但又害怕自己與孩子處不來。我渴望有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孩子早日在地球相見,可我現在感受到的全是恐懼、我童年的恐懼,那個我靠近不了自己的恐懼...
Thumbnail
親愛的讀者: 你,還好嗎? 生活有不如意的地方?有些事,會否無法向身邊人傾訴? 情緒找不到出口,心口的擔子愈來愈重? 你,還好嗎? 如果你想向我訴說,如你想聽我的想法: • 請加入我的沙龍會員 • 我會不定時在討論區開放約每星期一封的「會員來信」限額 【 請開啟討論區通知 】
姊姊的事情看似告一段落,但我還是非常抗拒帶小孩回娘家。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擔憂親密關係中的對方心煩、動怒,所以選擇不斷負荷,是我今天面見的你。 我相信,這樣的失衡踉蹌會越來越少,我願意與你一起學習相信親密關係裡的另一個人,他同樣也是願意負荷的,我願意和你一起學習放下心中的重擔,享受在親密關係裡共同面對酸甜苦辣,攜手並進構築一個有愛的家。
週日的傍晚,我哭得驚天動地,如果真的有辦法撼動天地,或許我不會感到那麼無助。最後我只想要母親來陪陪我,溫柔的和我說話,我就好了。 哭泣的理由可能是新工作的壓力,也可能是感冒的不適,或者是覺得自己被忽視,找不到確切的理由最終只能歸諸於疾病。 起起伏伏的躁鬱情緒是妖怪,我被妖怪附身得很痛苦,
Thumbnail
前些天大家對於強迫症有許多迴響,也了解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症頭,想著早期的我,每天上班前一定要巡瓦斯桶,一次,二次,再開再關,出去鎖門了又進來,上班到一半還特地跑回家,看看瓦斯關了沒,門鎖了沒,通常都是有的,那時我因為只有一人在家,老公孩子都在外地,這種情況直到他們回到家同住才有改善,我知道這不是強迫症
Thumbnail
反思一些對於人生可能沒意義的擔憂,以及「沒有時間」這個萬用的藉口。對於那些總是害怕錯過機會或閃躲責任的人,這篇文章可能給予他們一個新的觀點。
早上和家人的談話勾起了我的防衛機制,也看到自己對於很多事的滑坡式定論。像是,一個晚上睡不好就等於不會好。寶寶晚上哭就等於我一個晚上都不能睡。這也是之前諮商師談過的幾點。
Thumbnail
在2023年的最後一天,我去了一趟商場經過母嬰店的時候百感交集,那是我內心渴望但又害怕的面向。我想靠近孩子,但又害怕自己與孩子處不來。我渴望有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孩子早日在地球相見,可我現在感受到的全是恐懼、我童年的恐懼,那個我靠近不了自己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