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釣魚台的問題,筆者發現身邊很多人都在講…「日本會被中國秒殺」。呃,這種自信哪來的筆者是不知道,但如果從純軍事的角度來說是不可能啦。
這篇不打算談日本會不會被中國秒殺的問題,我們來談一下大國的過度擴張,也就是要「大略提及」中國是否處於過度擴張的問題。
當然,談論過度擴張,必然會拿過去的例子,但在此前要先定義,何謂過度擴張?其一,是因其國家的好戰行為,引發其他國家的圍堵,這當然是好戰國家本身的對外擴張,使得其他國家產生威脅感所致。其二,因為某種政策上的錯誤,使得國家耗損在「邊陲地帶」,徒然消耗國力而無法自拔。
這當然是來自於過度擴張的起源,第一種就是現實主義,對於國際認知乃是「無政府狀態」的反應,所以攻勢有利,且可以積累資源。若是本身處在相對權力大者,透過攻勢可以更進一步得到安全,若是處在弱勢權力者,在發現自身權力下降時,先制攻勢合乎理性。
第二種是認知理論,也就是所謂的戰略迷思,領導者可能處在一種不確定的狀態,也許是資料量太大,總之使得領導者採取最簡短的方法,過分相信容易獲得的信息,並加以加強與歸納結論,這很容易導致偏見,使領導者傾向要過度擴張。比較簡單的比喻是,領導者相信現在如果不做出擴張決策,則會產生骨牌效應,國力將會一落千丈,或是單純的把敵人看成紙老虎,認為擴張有利。
第三種也就是現在大多數人比較可以理解的一種,就是帝國內部集團的對抗與競爭,若某個勢力可以從過度擴張中獲利,則他們會傾向推銷這種理念給大眾。例如二戰前的日本關東軍,奪取滿州的最初目的只是成立一個自給自足的帝國,儘管全面戰爭並非關東軍所企望。又好比威廉德國的海軍主張擴張艦隊,也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艦隊並非為了戰爭而準備,但最後仍被拖上了戰爭一途。當然,主張過度擴張或是大膽躁進者,通常都有資訊壟斷權,可以讓國民處在無知的狀態下,輕易相信擴張的好處。
以過去為例子,可以清楚看到德國與日本,過度擴張的結果,都在兩次大戰中灰飛煙滅,最為災難性。但細觀歷史,仍可發現俾斯麥時期非常謹慎的不要挑起擴張對他國的恐懼,明治後期與大正初期的元老政治,也是對外擴張程度最低的時候。
但這兩國的過度擴張,很大部分是來自地理上的不確定感。這種感覺太容易滲入民心,以至於支持擴張的集團很輕易的就佔據優勢,反擴張派則不斷失勢,直到國家被拖入災難中。簡單說,一個擴張中的國家,如果經濟狀況越糟,則越會傾向擴張已獲得經濟利益。對安全越有疑慮,則越會去獲得安全的空間。
而英美兩國則是過度擴張程度最小的,每當帝國擴張過度,總會有力量將之拉回本國,使其不受到太大的傷害。雖然這很大的程度,是來自於海洋帝國的擴張,總是離本土有距離。再者,英國的殖民地擴張比較像是與當地地方勢力的結合,美國則是始終都沒有以獲取殖民地作為擴張目標。這是可發能收的主要因素之一。
讓我們回頭看一下中國,是否陷入了過度擴張中?這個答案其實很微妙,因為中國雖然崛起,但始終沒有決定性的軍事力量可以席捲東亞,尤其是要在東亞-東南亞稱霸,海軍是不可或缺的,只是除了一艘訓練用航母嚇人外,解放海軍根本就沒有可以對抗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海軍軍力。只要美日安保還在,東北亞就不可能被中國囊括,而南海爭議除了讓中國受到周邊國家更多疑懼外,並沒有任何實質利益。
所以,中國在現實主義的角度上,稱不上是過度擴張,因為根本就沒擴張過,怎麼過度?但就已認知解釋來說,中國確實在擴張中,只是不純以現實主義的角度擴張。中國以其經濟實力,逐漸滲透到東亞周邊各國,遠一點的南美、非洲各國也在其拉攏的範圍。但這與其說擴張,不如說是投資,因為太遠的國家對於擴張是沒有實效的,真的發生重大狀況,除了鞭長莫及外,這些國家也不可能真的出力對抗美國。
若以國內政治的角度呢?這無疑的,的確有想要擴張與不想擴張的集團,但只要穩定壓倒一切、持續和平崛起的論點還是主流,那不管是誰奪得領導權,擴張集團也會變成不擴張集團。國內政治的最後關鍵仍是利益,除非現在的當權者死不下台,換上來的人仍然是同一批,這才會讓其他未當權的團體產生不同的想法。
這篇沒什麼爆點的,只要中國的領導集團還能繼續這樣穩穩地賺錢,那麼大肆擴張,根本就不合他們的核心利益。中國「共產黨」的核心利益是以黨領政,「中國」能不能站起來只是附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