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31|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教綱的重要性

這又是一篇開頭就讓人摸不著腦袋的標題,其實事情應該是這樣說的,教綱吵了老半天,似乎都沒什麼人去搞懂教綱到底要幹嘛,更多的人是直接拿以前自身學習經驗來罵,反正最後就是要得到一個年輕人該死的結論,可以的話回到聯考最好。
這是哪種神鬼邏輯,筆者是看不懂啦,所以大致上先來解釋一下。所謂的教綱,可以白話文解釋成,中華民國的各方大德覺得,一個受了國民教育的人畢業後,照道理他應該要學哪些東西。所以讀者您覺得教綱重不重要?
先讓我們從歷史講古開始,幾十年前我們這些大叔念書的時候,還是國立編譯館的版本,不僅國中就有三角函數,地理還得念中國三十幾個省,現在想想真是神經病。重點不是念這些是不是發神經,而是為何課本會這樣編?當年的教材審定怎麼來的?
這個問題留到最後再說,我們先拿現在實際的東西來討論。先來想一個問題,假設今天要教國中生「密度」這個概念,需要具備哪一些能力?首先,閱讀能力要可以看懂題目,而且在小學的時候,必須學習到思考抽象問題的能力,不然光是要理解質量的意義就很花時間了。其次,數學最起碼要有分數的四則運算能力,一元一次方程式的基礎也要會,不然根本無法計算。
為何要懂這些?因為密度的概念不僅僅是質量與體積比,在國中的熱學、聲音、分子以及力、電磁等等,通通都可以用的到。而要掌握密度的概念,不僅僅是計算,而是能透過了解計算的過程,從質量體積比例中,抽離出密度的抽象意涵,並將之應用到其他地方。
如果我們只是照本宣科,告訴他們密度就是一種質量與體積比,那麼無法將沉浮的概念解釋,沉體浮體其實是浮力的概念,若我們只是說密度小的會浮,大一點的會沉,那這就跟小學自然一樣,純粹只是講現象,而沒有將現象的背後原理解釋清楚。
講到這,讀者應該會有個概念,學習每一個新的知識,其背後都要有先前的累積,並不是很難就是好題目,也不是奧林匹亞的就最好。那麼,這跟筆者今天要講的教綱關聯在哪?關聯很大,請讀者有空去翻翻我國當前的數理科教材,其實這是一整個連貫的概念,不僅涉及到教材還有教學現場的諸多問題。
舉一個例子,筆者當年念國中的時候,談到「力」這一章節,要談力的分解與合成,兩力平衡與多力平衡。但為何現在只講兩力平衡?教綱甚至明白著說,只需要基本的概念,不要複雜的計算?
讓我們再看一下,力是甚麼時候教的?答案是二下第六章。那麼,力的拆解與合成,需要的數學工具是什麼?平行四邊形與畢氏定理,這甚麼時候教?答案是二年級,尤其是平行四邊形一樣是二下期末教。這不就靠杯啊,數學沒學過是要怎麼教?當然只能教直線的力,平面的完全不能講。
這牽涉到後面多少東西?因為只有一維的方向有教,所以三上的牛頓第二定律,也只能講直線運動。過去國中會教的拋體就不能講了,又因為三角函數現在國中完全不說,導致小高一生沒有任何數學工具,自然方面的知識又僅有基礎,所以高一物理當然只能教基礎概念。而三角函數高中才講,向量高一根本就不提,是要高二自然組怎麼學運動學?
各位猜猜看,當教綱的編排,把整體難度下降,從篩選前5%菁英的邏輯,改變成讓大多數人有基礎常識的前提後,大多數的老師跟補教老師怎麼做?
答案是,以不變應萬變,照樣上舊教材,不然就是狂補充。一堆補習班在95教綱轉99教綱時,決定自己多開幾門數學課,因為高一教師很多都不改變其教學法,講義題本都不修的大有人在。這當然很機車啊,這批國中生就擺明了沒學過這些數學工具,先備的閱讀能力與自然常識都不夠,你堅持要用過去的舊教材上,當然是成績低的可以。
這狀況直到過了幾年,大學學測與指考題目都已經確定後,大家知道的確不會考到那麼難,才開始有所改變。但這幾年間的學生到底多慘?唉,就別提了,不教而殺謂之虐,還要背負程度很差不讀書的罵名。
數理科是如此,所以讀者可以去想一想,現在高一就教排列組合與機率,向量與幾何概念放到二年級,然後高職數學在二年級同時放了微積分跟機率,這整個高中職教育的問題出在哪?這絕對不是學生認不認真,而是有沒有用的問題。
那麼理工科如此,人文科呢?這其實好不到哪去。講古就晚點說,現狀的社會科教材有兩大困境。其一是地理歷史公民合為一科社會,教學時數被壓縮,但是塞進課本中的概念並沒有減少太多。使得現場教學的老師,會有每周都在重複趕課的痛苦,但學生完全感受不到教學熱情,畢竟重點劃劃,筆記整理一下,一周的課就過去,然後又要段考了。
其二,也是筆者現在在基層碰過許多年輕社會科老師,所感受到他們最痛苦的點,這遠遠的比上面趕課壓力要糟糕。那就是教學無法深化,有熱情的教師沒有時間,學生也沒有興趣,對社會科中的有趣話題深入探討,難得要翻轉教學一次,結果下周開始連續趕課考試,教師與學生雙方都很累。
我們的社會科教綱,讀者一樣可以去下載來看看,可以用琳瑯滿目來形容,說實在話是比筆者當年少了十倍有餘的量,但就以每一個概念來說,只能蜻蜓點水而不能與學生積極討論對話,是相當可惜的事情。這可惜的點還很多,主要又可分為兩方面。
第一,是蜻蜓點水式的上課,國中生學到的概念不紮實,尤其是像地理科內偏氣候與水文,這根本需要在地科好好多念一次。公民科的各種政府體制、經濟概念,大概只能背一背重點,完全無法就概念本身探討。這些學生一旦上了高中,等於先備知識太少,遇到好的公民老師要討論,往往是備感吃力,效率不彰。
第二,萬一沒有上高中,念了技職體系的,就幾乎再也沒有機會碰到這些社會科知識,高中自然組受限考試需求,也不大會去積極學習。這就造成了我們有一大票的學生,國中三年就是人生系統化學習這些公民知識最後的時間,然後也只是帶過去就算了。
那浪費這些時間,僅僅是在背誦名詞,意義何在?別以為學生討厭學習,筆者個人利用進度超前的時間,許多年下來的經驗是,如果你講述的社會科議題很深刻,對學生有現實的連結,七成以上的都極感興趣,剛睡著的都會跳起來聽。問題不是他們不愛學,是因為多半的學生不知道學這個的意義在哪。
所以教綱重要嗎?當然很重要,因為考試依照的就是教綱去考,當我們編排的邏輯不對,就會對學習效率造成不良的影響,而當我們塞入太多的東西,對學習的深度也會不好,更重要的是我們設計的課程難易度,跟我們希望怎樣篩選學生會有很高的關聯。
其實,讀者若對教綱有比較深入的了解,會更清楚明白聯考最公平的迷思真的害死人。尤其是當你又在現場看過,你知道哪一些背景的學生有利,哪一些是不利的,更加會體認到這一事實。
教綱絕對不能等閒視之,將之看做考試的工具,甚至有一種考越多學生越聰明的錯覺。教綱的設計與考試的題目,會涉及到未來幾年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現場的操作,如果我們設計出一套消滅創造力的教綱,那麼十年後我們狂罵年輕人沒有創造力,不就是罵心酸的?
最後,讓我們來講古一下。台灣的教育體制承繼日本很多,戰後百廢待舉,以及高喊反攻大陸的口號下,教材大多是拿外國的直接翻譯抄一抄,就連大考題目也是拿來改一改。九年國教之後,偉大蔣公已經放棄反攻大陸的年代,台灣已有不少留美學者返台,所以整套教材的制定邏輯,大體上就是美規。
呃,說美規也有點不大對,因為考古題還是很多,然後理工人文的思維也不同。總之,理工科比較會拿美國的當代材料來修訂,人文科因為有統治需要,洗腦優先。所以筆者這邊就先不討論洗腦教綱的問題,畢竟這完全是政治需求,要另闢一大段討論,先讓我們來研究理工科教材。
冷戰時期,美國因為憂心科技實力遜於蘇聯,因此有一段時間,數理教材難度高的嚇人,等於很早就要篩選學生。這種為了國家危機制定出的數理內容,當然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天書,但理由多少是能理解的。只是台灣照著抄,後果就很悲劇了,因為天書不會到了台灣就變成童書。而這些超難的考題,篩選出了數理頭腦極佳的人才,對台灣的科技實力幫助到底在哪呢?
呃,好像也沒有好到哪去,筆者猜想,大概是因為腦袋最好的人都去當醫生了。不然勒,照道理說現在這些五十幾歲的人,應該是從超難數理題目脫穎而出的菁英,怎麼台灣現在除了代工,還是搞不出名堂都搞不出來?
「對著年輕人炫耀過去自己考試都很難,罵你們年輕人學得太簡單所以很笨」,這幾年筆者見過很多老官員拼命秀下限,不相信的可以去臉書人肉,倚老賣老的多的是。
筆者為何轉個彎罵一下?因為不罵不痛快。聯考廢除後進入基測,一綱多本下教綱的形式出現,這麼多年下來,筆者見到大多數的人,都只在聯考與否打轉,完全沒有想過念書的意義跟效率在哪,絕大多數都是以個人經驗當通則,毫無溝通可能。
別真的聽那些啥米知名企業家或是大師鬼扯,還有那一大堆天天抱怨教改的中產階級家長,如果真如他們說的,非常在乎學生的創造力,希望台灣的下一代更有思考能力。那麼何不從明年開始,我們把考題改一改,數學科全部都是計算題,物理化學加考現場實驗,社會科拆成三科,每一科考題就五題申論,國文科必須考邏輯思考跟論說文寫作。
先不管我們有沒有那些師資去改題目,這些人絕對會高喊不公平、沒有標準之類。靠夭啊,現實世界哪一個問題是有標準答案的,要有創造力跟思考力,不就得從衝突中學習,反覆論證與討論,在爭吵的火焰中尋找答案嗎?
台灣這些跟你整天憂心忡忡的人,其實只在乎自己小孩能否考到明星學校,學習內容的根本才不在乎勒。
自己的教綱自己救,筆者在此聲援那些現役高中生們,你們比筆者當年勇敢多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