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教師》的性、毀滅、與權力遊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2001年,由伊莎貝˙雨蓓主演的《鋼琴教師》摘獲戛納電影節最佳男女主角獎,以及評審團大獎。
1983年出版的小說原著,不只有電影當中最奪人眼球的性與謊言,還有權力遊戲所造成的自我毀滅。

強勢帶來壓抑,反擊帶來奇異的力量

1996年,兩個前FBI探員結合實際經驗跟理論探索,寫成了《心理神探:美國聯邦調查局系列犯罪破案揭秘》一書,分析了所有犯罪在破案之前最該關心的切入點是:動機。這本書直接被改編成電視劇《心靈獵人》,並啟發了十五季《犯罪心理》的拍攝。
這本書提醒FBI跟所有讀者一件事情:過去我們認為壞人的壞是天生的,但是,現在壞人的壞是被觸發的,就像開槍扣版機才會讓子彈射出。這個觸發的原因跟當下的人事時地物,都有關連。觸發之所以會發生的原因,就是動機。
我們經常認為德國人一絲不苟,條理分明。他們絕大多數人也的確如此,而且應該說,德語地區的人都有這樣的特質。德語文學當中有兩個頂級創作者,他們的創作動機都很特別而強烈。
出生在奧匈帝國統治時期的布拉格的卡夫卡,始終活在強勢並輕蔑對待他的父親陰影之下。他對生活所產生的孤獨感,恐懼感,陌生感,轉化成筆下人物面對困境的無法抵抗。譬如,《變形記》的主角變成甲蟲,《城堡》的主角永遠找不到城堡。
2004年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奧地利女作家艾芙烈.葉利尼克(1946-),她的創作動機來自強勢母親所帶來的創傷。卡夫卡的父親一輩子都羞辱他,耶利內克的母親在帶給她恥辱感的同時卻又百般呵護她。
真實生活始終在閃躲父親的卡夫卡,作品帶魔幻感而且有哲學意味。耶利內克選擇用強勢反擊強勢,諾獎給出的得獎獎理由是這樣說的:「她用超凡的語言以及小說中表現出的音樂感,顯示了社會的荒謬以及它們使人屈服的奇異力量。」

她的創作衝動,來自一種巨大的仇恨

有記者問葉利尼克:我們很想知道,你寫作的衝動來自哪裡?
葉利尼克的回答是:「我創作的衝動來自一種巨大的仇恨,一種針對社會現實產生的廣泛仇恨。我遭受的一切不幸,無論是男人還是我的私人生活,我都會將其拔高到一個更廣泛的層面。」
葉利尼克到底遇到什麼可怕的傷害,讓她個人跟創作帶有那麼強大的仇恨氣場呢?
她的父親是個有特殊研究專長的猶太人,二戰期間為軍工廠服務而存活了下來。這個經歷在戰後觸發的痛苦,讓他晚年在精神病院度過。按照葉利尼克的回憶,她和母親去看他,最後道別的時候,父親會用手遮住臉部,對自己的苟活感到羞愧。
42歲才生下她的母親,從小就發現她有音樂天賦,於是就將全副心力都投注在培養她成為音樂家的工作上。別的小孩在聽流行音樂,在玩,小葉利尼克只能在琴房裡練琴。許多從小被培養的音樂神童也都有過同樣遭遇,她不一樣的地方是,人生只有音樂跟母親。父親缺席,正常生活是不存在的。
她念中學的時候,就跳級被維也納音樂學院接受進入學習作曲。接著到維也納大學修戲劇和藝術史,最後拿到音樂的碩士學位。葉利尼克沒有從事音樂表演活動,而是用文字來演奏她的音樂。
強勢母親讓她患上害怕人群的恐慌症,1968年第一次發作的時候,她有一年時間只跟母親相依為命地待在家裡。2000年第二次發作是因為96歲的母親過世,已經結婚的葉利尼克一樣有很長時間不敢出門。
母親在她成長過程所加諸的言語和態度冷暴力,讓葉利尼克對於威權非常反感。她在作品裡,往往會對威權做出令人瞠目結舌的反擊。
可能出現讓人不適的畫面對話,請斟酌
葉利尼克寫小說,也寫舞臺劇跟廣播劇的劇本。她寫過戲仿莎士比亞以帝王為主角的「國王劇」而寫的創新題材「公主劇」,把童話故事和歷史現實中的著名女性搬上舞臺。一般人提到葉利尼克,馬上會聯想到的作品則是《鋼琴教師》。
年近40歲的鋼琴教師艾莉卡,常年與母親生活在一起並同床而眠。母親從小制定培養她的計畫,掌管她的生活,學習,教學。只要有機會,母親就會用言語嘲諷她。但是,「她一邊咒駡母親是卑鄙的壞蛋,一邊心裡企盼著母親熱烈地親吻自己一下,立即同自己和解」。
小說裡面說艾莉卡就像石膏一樣,隨時可以被母親擊碎,加水調和再捏出來,等著下一輪回的開始。母親覺得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她只聽信我母親一個人」就好。
就像小黃鴨被壓到浴缸底下,放手之後,就會從泡泡當中冒出來一樣。光鮮亮麗的外表之下,埃裡卡選擇的是自殘與偷窺來,一個人自助化解燃燒的情緒和欲望。她會去公園看情侶野合,隨身包包有刀片可以在廁所拿來刮傷那裡。
有個年輕學生抱著想征服老師的心,有心機的親近她。然後,第一次就發生在廁所裡面。接著,他們彼此欲拒還迎,相互折磨。必須說,小說中有加起來幾十頁的描述可以被列為限制級。然而,他們想掩飾,他們想繼續,他們也想情緒勒索彼此--就像正常的情侶一樣。
艾莉卡跟年輕人跟母親的關係,後來會有怎麼樣的發展,我強烈建議讀者找小說一讀。或者,當然也可以找電影院來看。必須提醒的是,有些太過寫實的紀錄片會在片頭打上,「可能出現讓人不適的畫面和對話,請酌情決定是否觀賞」,這本小說也有同樣的狀態。

她說:寫作是一種被理智控制的狂怒

葉利尼克說:「我的家庭背景使我有一種使命感 ,每當發現『極權』傾向時,我不得不大聲喊出來。」她更直言,「這是一部清算母親的小說」。
然而,我們很想問的是,為什麼艾莉卡不離開母親,為什麼葉利尼克不離開母親?
因為,這對母女是共生共榮共辱的一體。女兒從小被教育跟指導,一切都被設定好該怎麼去理解。只要扮演好母親設定好的角色跟工作,其他事情都不用擔心。問題就出在,這樣的日子過久了,籠子裡的鳥也會因為聽到別的鳥的歌唱,而產生別的嚮往的。
女兒該怎麼樣有自己的看法先,然後再發展並堅持自己的定見,是「脫單」之後的兩個步驟。而首先,女兒得有想要脫離母親,成為單獨的個體的決心才行。
不少評論者說她是女權主義者,說她激進而反社會主流。葉利尼克則自稱她「是弱者的代言人,當我寫作的時候 ,我始終努力站在弱者一邊。」她說她之所以寫作是因為,「寫作是釋放壓力,以免頭顱爆炸之所需。寫作是一種被理智控制的狂怒 。」
文青熱愛藝文,把藝文當做生活情調。憤青鄙視不公不義,把藝文當做挑釁的跳板跟出發點。耶利內克用詩意的筆觸,描述細思極恐的日常跟陰暗,凸顯對抗才是走出隧道的光之所在。她作品的故事發展,往往是兩車加速不踩刹車相向。
我們隔著文字看主人翁的自我毀滅,難道不應該產生一些「如果不這樣,也許就不會那樣」的正反兩方思考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大眾閱讀跟小眾閱讀在這裡交會,看文學看社會看心理看歷史更要看,李想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小於一》的意思是說「你小於你自己」或「人小於他自己」。布羅斯基對年少青春的回憶是這麼開始的:約三代俄羅斯人都住在集體公寓和逼仄的房間裡,我們父母做愛時,我們都假裝在熟睡。然後是戰爭、饑餓,缺席或斷手殘腳的父親,欲火中燒的母親,學校的官方謊言和家中的非官方謊言。
半世紀前的年輕人,他們的注意力就已經支離破碎了。凱魯亞克看到了,體驗了,記錄了,成名了。但是,凱魯亞克並沒有過時,《在路上》也沒有過氣。
幾歲算「中年」的開始?按照劍橋大學生物學家大衛•班布里基在《中年的意義》一書的說法,40到60歲是現代人的中年時期。
如果,關於世界,關於思考,關於瞭解你自己,就跟感冒一樣是一種治不了,但總會三天兩頭回來找你的病。那麼,人類學的著作也會是你應該考慮常備的藥。
小說《純真博物館》,小說是這樣展開的:那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而我卻不知道。如果知道,我能夠守護這份幸福嗎?一切也會變得完全不同嗎?
總是在某個片刻,才會發現自己失去很多,或者得到很多。梅·薩藤出版的8本日記體作品,沒有哭著喊著叫著「看我,看我,你看我」,而是讓我們發現:喔,你也在這裡嗎?
《小於一》的意思是說「你小於你自己」或「人小於他自己」。布羅斯基對年少青春的回憶是這麼開始的:約三代俄羅斯人都住在集體公寓和逼仄的房間裡,我們父母做愛時,我們都假裝在熟睡。然後是戰爭、饑餓,缺席或斷手殘腳的父親,欲火中燒的母親,學校的官方謊言和家中的非官方謊言。
半世紀前的年輕人,他們的注意力就已經支離破碎了。凱魯亞克看到了,體驗了,記錄了,成名了。但是,凱魯亞克並沒有過時,《在路上》也沒有過氣。
幾歲算「中年」的開始?按照劍橋大學生物學家大衛•班布里基在《中年的意義》一書的說法,40到60歲是現代人的中年時期。
如果,關於世界,關於思考,關於瞭解你自己,就跟感冒一樣是一種治不了,但總會三天兩頭回來找你的病。那麼,人類學的著作也會是你應該考慮常備的藥。
小說《純真博物館》,小說是這樣展開的:那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而我卻不知道。如果知道,我能夠守護這份幸福嗎?一切也會變得完全不同嗎?
總是在某個片刻,才會發現自己失去很多,或者得到很多。梅·薩藤出版的8本日記體作品,沒有哭著喊著叫著「看我,看我,你看我」,而是讓我們發現:喔,你也在這裡嗎?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針對114學測國寫情意題「52赫茲鯨魚」,本文提供題型分析、取材策略及立意思考,幫助考生掌握寫作方向。文章點出審題關鍵在於理解表層訊息及深層意涵,避免僅聚焦表層或脫離題旨。文章也分析如何將想像與自身經驗連結,從經典選文中找到相同處境,藉此深化思考。最後,透過河道式作文的立意技巧,提升文章的思辨深度。
問題在於,公司是否會重視人類勞動的無形資產 — 創造力、同理心、理解深度,或是將人類輸入,純粹視為機器產生文字的最後清潔人員?
  你心中有故事,卻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出來?   你想寫小說,打開文檔,卻發現自己的腦袋跟word一樣空白?   你想動筆,卻發現每個人寫的小說都長得不太一樣,讓你無從參考?   那麼,這篇針對小說格式的教學文,應該可以幫上一點忙。   許多人都想寫小說,卻不是每個人都注重基本格式。然
歡迎來到方格新手村第一站!參加方格主題活動,發表任何一篇貼文、文章加上指定標籤, 就有機會得到免費禮券,或是讓 vocus 把你的創作推薦給全站會員! 現在就完成新手村任務,讓更多人認識你!
針對114學測國寫情意題「52赫茲鯨魚」,本文提供題型分析、取材策略及立意思考,幫助考生掌握寫作方向。文章點出審題關鍵在於理解表層訊息及深層意涵,避免僅聚焦表層或脫離題旨。文章也分析如何將想像與自身經驗連結,從經典選文中找到相同處境,藉此深化思考。最後,透過河道式作文的立意技巧,提升文章的思辨深度。
問題在於,公司是否會重視人類勞動的無形資產 — 創造力、同理心、理解深度,或是將人類輸入,純粹視為機器產生文字的最後清潔人員?
  你心中有故事,卻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出來?   你想寫小說,打開文檔,卻發現自己的腦袋跟word一樣空白?   你想動筆,卻發現每個人寫的小說都長得不太一樣,讓你無從參考?   那麼,這篇針對小說格式的教學文,應該可以幫上一點忙。   許多人都想寫小說,卻不是每個人都注重基本格式。然
歡迎來到方格新手村第一站!參加方格主題活動,發表任何一篇貼文、文章加上指定標籤, 就有機會得到免費禮券,或是讓 vocus 把你的創作推薦給全站會員! 現在就完成新手村任務,讓更多人認識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你有曾經拿過獎嗎?你說鋼琴嗎?對。沒有。嗯?好像拿過一次第三名,在公開賽。那也蠻強的啊。其實,我小時候也報名參加過水彩畫比賽,是老師推薦的,拿了銅牌。
Thumbnail
在《幻愛》中,成全李志樂的愛情的條件是李志樂與葉嵐共同將仇恨拋向母親,是葉嵐必須在高學歷女性被假定為愛情與學術不可兼得的偽二元對立中作出選擇。其實,葉嵐所面對的偽二元對立,也包括多元情慾與單偶純愛。而《幻愛》無法把她的情慾探索進行到底,便也親手馴化了這位原本頗具顛覆性的高學歷慾女。
Thumbnail
《似曾相弒》敘述了一位心理學家葛蕾琴面對一件冷血殺人案件的故事。薇奧拉是一名精神疾病患者,被控弒母但卻毫無悔意。當這位心理學家收到她的朋友留下的謎樣留言後,發現朋友已經服藥過量身亡。她必須在面對警方不信任的情況下,揭開這一切的真相。
Thumbnail
"業力"是這樣來的,小時候遭到某男性或女性長輩情勒或霸凌,等長大出社會,職場上遇到其他主管做出類似舉動,便容易因為幼時遭遇到的經驗,反向投射到這些人身上,對方可能並沒有真的幹嘛,自己就先警界起來,圍牆高築後,反而無法正確接收訊息,而做出錯誤判斷。
Thumbnail
我們看到拉娜買了演奏會剩餘空位的票券,但卻沒有任何朋友可以送。於是回到過往上班的市府把票券贈出,甚至在故事的發展中,這些票券甚至像在清庫存一般送給售罄場次的排隊民眾。或許觀眾會以為這是愛子心切的母親,想幫兒子充場面,更博愛一點可以說是把好的音樂給傳出去。但拉娜是雙面的,她同時是母親,也是鋼琴師。
Thumbnail
傳記電影《作家不跳舞: 等待貝克特》是以愛爾蘭、法國諾貝爾文學獎者-山繆貝克特的一生為主。在獲獎當夜,劇作家貝克特試圖逃離原本典禮現場,與另一個自己對話,他們從過去談論到現在,兒時的母親、跳舞的女子、二戰的摯友、伴隨一生的妻子等。貝克特試圖找尋人生的汙點、戲謔與荒誕,跳上舞台韃靼的脫離現實主義。
Thumbnail
  本片描述一位已退休公務員LARA(柯琳娜哈佛克Corinna Harfouch飾),在60歲生日當天一天之內的故事。當天的壓軸,是參加由其一手栽培的兒子維特(湯姆希林Tom Schilling飾)的鋼琴音樂會。而LARA之所以有能力教兒子鋼琴,除了她小時候曾經學過鋼琴外,更重要的是她的音
Thumbnail
法國電影《墜惡真相》運用懸疑驚悚的敘事結構,展現了當代社會中女性創作者所面臨的困境與壓力,女性主義批判意識深受包藏,透過荒謬的審判過程,對法庭和媒體上的「厭女」言論和指控進行回擊。
Thumbnail
一個農家年青人愛上彈琴技巧高超、音樂世家的小姐,他沒有彈琴天份,卻不知道自己是編曲天才,一位中年鋼琴家同情他的單戀之情,答應在鋼琴方面指導他。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你有曾經拿過獎嗎?你說鋼琴嗎?對。沒有。嗯?好像拿過一次第三名,在公開賽。那也蠻強的啊。其實,我小時候也報名參加過水彩畫比賽,是老師推薦的,拿了銅牌。
Thumbnail
在《幻愛》中,成全李志樂的愛情的條件是李志樂與葉嵐共同將仇恨拋向母親,是葉嵐必須在高學歷女性被假定為愛情與學術不可兼得的偽二元對立中作出選擇。其實,葉嵐所面對的偽二元對立,也包括多元情慾與單偶純愛。而《幻愛》無法把她的情慾探索進行到底,便也親手馴化了這位原本頗具顛覆性的高學歷慾女。
Thumbnail
《似曾相弒》敘述了一位心理學家葛蕾琴面對一件冷血殺人案件的故事。薇奧拉是一名精神疾病患者,被控弒母但卻毫無悔意。當這位心理學家收到她的朋友留下的謎樣留言後,發現朋友已經服藥過量身亡。她必須在面對警方不信任的情況下,揭開這一切的真相。
Thumbnail
"業力"是這樣來的,小時候遭到某男性或女性長輩情勒或霸凌,等長大出社會,職場上遇到其他主管做出類似舉動,便容易因為幼時遭遇到的經驗,反向投射到這些人身上,對方可能並沒有真的幹嘛,自己就先警界起來,圍牆高築後,反而無法正確接收訊息,而做出錯誤判斷。
Thumbnail
我們看到拉娜買了演奏會剩餘空位的票券,但卻沒有任何朋友可以送。於是回到過往上班的市府把票券贈出,甚至在故事的發展中,這些票券甚至像在清庫存一般送給售罄場次的排隊民眾。或許觀眾會以為這是愛子心切的母親,想幫兒子充場面,更博愛一點可以說是把好的音樂給傳出去。但拉娜是雙面的,她同時是母親,也是鋼琴師。
Thumbnail
傳記電影《作家不跳舞: 等待貝克特》是以愛爾蘭、法國諾貝爾文學獎者-山繆貝克特的一生為主。在獲獎當夜,劇作家貝克特試圖逃離原本典禮現場,與另一個自己對話,他們從過去談論到現在,兒時的母親、跳舞的女子、二戰的摯友、伴隨一生的妻子等。貝克特試圖找尋人生的汙點、戲謔與荒誕,跳上舞台韃靼的脫離現實主義。
Thumbnail
  本片描述一位已退休公務員LARA(柯琳娜哈佛克Corinna Harfouch飾),在60歲生日當天一天之內的故事。當天的壓軸,是參加由其一手栽培的兒子維特(湯姆希林Tom Schilling飾)的鋼琴音樂會。而LARA之所以有能力教兒子鋼琴,除了她小時候曾經學過鋼琴外,更重要的是她的音
Thumbnail
法國電影《墜惡真相》運用懸疑驚悚的敘事結構,展現了當代社會中女性創作者所面臨的困境與壓力,女性主義批判意識深受包藏,透過荒謬的審判過程,對法庭和媒體上的「厭女」言論和指控進行回擊。
Thumbnail
一個農家年青人愛上彈琴技巧高超、音樂世家的小姐,他沒有彈琴天份,卻不知道自己是編曲天才,一位中年鋼琴家同情他的單戀之情,答應在鋼琴方面指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