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步道口忐忑經歷
搭上九人座包車, 往安通越嶺古道西段步道, 一開始是還可以雙向通行的柏油路, 後來變成一部車的寬度, 坡度緩慢上升, 且路面龜裂破損的情況越來越多, 行駛中很多樹枝樹葉掉在路中, 坑洞積水, 兩道車轍中間長出青苔雜草,
山上的水也不斷從路面向下流, 首輛車透過無線電回報路況, 坐在車內又期待又怕受傷害, 沿路沒看到建築物, 擔心有車子要下山時要怎麼會車? 最後在路途中唯一可以迴車處停下, 總共有六部車, 平坦的地方不夠停, 有好幾部車是停在斜坡上, 下車時還要小心積水和路旁的樹枝。 迴車處是在地鄰長的家, 領隊說明回到原地集合時間, 準備好裝備就開始健行了。
因為有伴所以勇敢往前
穿著輕便雨衣拿著傘爬山, 經過了竹林, 沒有詩意只有濕意。
再經過檳榔林, 原先有些寒意, 爬坡了一陣子, 雨衣穿不住了。
走了2公里才到圖騰柱, 有些人在此拍照後就往回休息了, 聰嫂在此撿到一根樹枝當手杖。
轉個灣設置有阻擋車輛的欄柱, 路面布滿落葉, 應該是許久沒有人走過, 加上兩旁各種原生植物自由開展, 開始有古道的韻味了。
坡度緩慢增加, 爬起來不費力, 偶而出現的階梯落差不大。 來到連續階梯, 途中經過一座涼亭, 有團員在此休息補充能量, 我們誤以為是第一觀景台,
士氣大增繼續往上爬, 又爬了好長的階梯, 來到一座小拱橋, 踩腳的防滑橫木泰半脫落, 下雨後看起來很濕滑, 沒有看到其他團員返程回報, 自我安慰天氣不佳, 到第二觀景台也看不到景, 隨即往回下山。
上山容易下山難, 尤其是天雨路滑, 每踩一步都要謹慎, 回到圖騰柱再拍一張照片, 這次只剩下短袖T恤了。
走回鄰長家, 借用洗手間順便換下T恤, 聽鄰長敘述, 才知道可從拱橋下通過, 拱橋後走上一大段陡上的階梯, 才會到第一觀景台。
如果不是有一群人同行, 我應該沒有勇氣再來一次。 回到車上惡補一下古道資訊, 這是第一條跨越海岸山脈, 連通東部海岸及花東縱谷的道路, 清朝時期因「開山撫番」的政策, 提督吳光亮因此開闢越嶺道, 為清朝至日治時期通婚、傳教、 挑貨的重要道路。 安通越嶺古道自1970年代荒廢後, 鮮少人跡, 直到2002年之後林務局重修安通越嶺古道, 聘請專家勘查; 東段地處偏僻因此不再修復, 西段因具有人文與生態旅遊價值, 於2008年重修完成, 東段部份也在2016年開通。 這條步道比起西部原始, 沒有廁所也沒有補充物資的地方, 最好還是結伴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