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安通越嶺道─西段】健走→(午餐)→【北迴歸線標誌公園】/【掃叭石柱】→【花蓮糖廠】→【馬太鞍濕地公園】→(晚餐)→【飯店】
清晨安通溫泉飯店
清晨醒來,
窗外下著雨,
看見地上濕漉漉,
花草也滿身水,
太陽被雲朵請去休息,
看來早上勢必「雨」神同行。
吃過早餐,
趁著出發前的空檔,
捕捉溫泉飯店的景致。
往步道口忐忑經歷
搭上九人座包車,
往安通越嶺古道西段步道,
一開始是還可以雙向通行的柏油路,
後來變成一部車的寬度,
坡度緩慢上升,
且路面龜裂破損的情況越來越多,
行駛中很多樹枝樹葉掉在路中,
坑洞積水,
兩道車轍中間長出青苔雜草,
山上的水也不斷從路面向下流,
首輛車透過無線電回報路況,
坐在車內又期待又怕受傷害,
沿路沒看到建築物,
擔心有車子要下山時要怎麼會車?
最後在路途中唯一可以迴車處停下,
總共有六部車,
平坦的地方不夠停,
有好幾部車是停在斜坡上,
下車時還要小心積水和路旁的樹枝。
迴車處是在地鄰長的家,
領隊說明回到原地集合時間,
準備好裝備就開始健行了。
因為有伴所以勇敢往前
穿著輕便雨衣拿著傘爬山,
經過了竹林,
沒有詩意只有濕意。
再經過檳榔林,
原先有些寒意,
爬坡了一陣子,
雨衣穿不住了。
走了2公里才到圖騰柱,
有些人在此拍照後就往回休息了,
聰嫂在此撿到一根樹枝當手杖。
轉個灣設置有阻擋車輛的欄柱,
路面布滿落葉,
應該是許久沒有人走過,
加上兩旁各種原生植物自由開展,
開始有古道的韻味了。
坡度緩慢增加,
爬起來不費力,
偶而出現的階梯落差不大。
來到連續階梯,
途中經過一座涼亭,
有團員在此休息補充能量,
我們誤以為是第一觀景台,
士氣大增繼續往上爬,
又爬了好長的階梯,
來到一座小拱橋,
踩腳的防滑橫木泰半脫落,
下雨後看起來很濕滑,
沒有看到其他團員返程回報,
自我安慰天氣不佳,
到第二觀景台也看不到景,
隨即往回下山。
上山容易下山難,
尤其是天雨路滑,
每踩一步都要謹慎,
回到圖騰柱再拍一張照片,
這次只剩下短袖T恤了。
走回鄰長家,
借用洗手間順便換下T恤,
聽鄰長敘述,
才知道可從拱橋下通過,
拱橋後走上一大段陡上的階梯,
才會到第一觀景台。
如果不是有一群人同行,
我應該沒有勇氣再來一次。
回到車上惡補一下古道資訊,
這是第一條跨越海岸山脈,
連通東部海岸及花東縱谷的道路,
清朝時期因「開山撫番」的政策,
提督吳光亮因此開闢越嶺道,
為清朝至日治時期通婚、傳教、
挑貨的重要道路。
安通越嶺古道自1970年代荒廢後,
鮮少人跡,
直到2002年之後,
林務局重修安通越嶺古道,
聘請專家勘查;
東段地處偏僻因此不再修復,
西段因具有人文與生態旅遊價值,
於2008年重修完成,
東段部份也在2016年開通。
這條步道比起西部原始,
沒有廁所也沒有補充物資的地方,
最好還是結伴同行。
在地小吃玉里麵
集合時間到就下山,
到玉里吃中餐,
全團分到相鄰兩間麵店用餐,
四人一桌共用拼盤滷味和燙青菜,
每人一碗餛飩湯和乾麵,
玉里麵用比較細的油麵,
加油蔥不加肉燥。
要吃乾麵才道地。
麵店隔壁是豆花店,
台北的團員念念不忘古早味豆花,
吃完麵改換甜食的胃又裝進去。
住在彰化的我們,
美食小吃是日常,
台南的團員贊聲,
上次到彰化肉圓吃了3個,
又打包20個。
補完肚子補腦子
在車上就是小胖開講時間,
可以了解很多知識,
例如怎樣分辨芭蕉和香蕉樹,
芭蕉葉子圓,
香蕉葉子長。
洛神花是吃花萼。
台東有三多:
監獄多、機場多、溫泉多。
六十石山有很多雲林的閩南人,
和八七水災時的西部移民。
釋迦又稱番荔枝,
送人一籃釋迦,
保證會讓對方念念不忘。
一開始會注意是否熟軟可吃,
但是一起成熟時,
家裡人口簡單會吃到膩。
原住民有16族,
怎麼輕鬆記:
「邵太太打卡,阿薩布魯哥,被嚇得跑走啦」
16字分別代表
「邵」族、
「太」魯閣族、
「泰」雅族、
「達」悟族、
「卡」那卡那富族、
「阿」美族、
「撒」奇萊雅族、
「布」農族、
「魯」凱族、
「噶」瑪蘭族、
「卑」南族、
賽「夏」族、
賽「德」克族、
「排」灣族、
「鄒」族、
「拉」阿魯哇族
舞鶴北迴歸線標誌公園
下午第一個景點是
北迴歸線標誌公園,
北回歸線是是北溫帶
與熱帶的分界線,
太陽在北半球所能直射到
距離赤道最遠的位置,
位在北緯23.5度。
每逢夏至的那一天,
太陽就直射在北回歸線上,
正午時分的「立竿不見影」,
更是北回歸線上的獨特天象。
在臺灣一共有3處
設置北回歸線標誌,
分別在嘉義水上鄉、
花蓮瑞穗鄉、豐濱鄉。
瑞穗的北回歸線標誌
設立於1933年,
原在瑞穗火車站的西側,
後因東線鐵路拓寬才遷於現址。
白色日晷造型的北回歸線標誌,
是旅客經過舞鶴台地時
必拍照的景點,
而公園內周遭設有
巨大茶壺造型的裝置藝術、
廁所、休憩區。
巨石文化掃叭石柱
接近北回歸線的
舞鶴台地中的西側坡上,
有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
掃叭石柱。
這兩根大石柱,
高者5.75公尺,重9.5公噸,
短者3.99公尺,重7.5公噸。
在日治時代被日本人所發現時
南邊的石柱已倒臥在地,
直至1972年左右,
才由瑞穗鄉公所將其扶正。
當地阿美族與
撒奇萊雅族的傳說與謎團,
讓這兩根高聳的石柱,
充滿許多的想像空間。
光復糖廠吃冰
之前幾次到花蓮光復糖廠,
都是在炎熱的夏天,
買冰吃冰的人強強滾,
這天氣溫驟降迦上下雨,
人潮少了許多,
吃冰吃到皮皮剉,
趕快又買了一杯熱咖啡。
糖廠宿舍整修成住房區,
看了有些心動。
巴拉告捕魚體驗
接著來到馬太鞍欣綠農園,
體驗巴拉告捕魚體驗,
巴拉告採用自然素材,
幫魚蓋三層「公寓」,
供牠們棲息繁衍。
通常最底層鋪設
一整排中空的大型竹筒,
讓底棲性魚類如:
鰻魚、鱔魚、土虱等棲息;
中層是成捆九芎樹枝,
讓小魚小蝦出入;
最上層再放空心竹筒,
才是溪魚的住處;
最後水面要覆蓋檳榔葉,
擋住部分陽光,
讓魚蝦住得安心。
想要體驗捕魚活動的人
要赤腳到池中,
天氣冷加上下雨,
只剩下幾個年輕妹妹下水,
其他的人就站在橋上觀賞。
先把最上層的檳榔業掀開,
空心竹筒也拿掉,
檢查九芎樹枝,
攀附在樹枝間的是有殼的小蝦小螺,
將牠們抖入三角魚網中。
底層的大竹筒空空如也。
接下來搜尋池中
是否有漏網之魚,
中間的人拿網,
兩旁的人踢水,
一步一步逼近,
把水裡的魚兒趕到最角落,
今天成果不太好,
只抓到兩條小魚
都要放牠們生路。
石頭火鍋魚湯
晚餐的魚湯要用「石煮法」完成,
先介紹以檳榔葉鞘
製成的天然鍋具,
因為有季節性取得的限制,
今晚我們的魚湯是裝在大竹筒。
當地特有的蛇紋石
加熱至800度以上,
夾起先放入清水洗過,
再丟入魚湯,
利用石頭的熱度,
快速煮滾湯頭。
整個過程需放入
3至4次熱燙蛇紋石,
再放入野菜熬煮,
一鍋天然的野外火鍋瞬間完成!
蛇紋石只能使用兩次,
礦物質釋放完再繼續燒可能裂開,
也會影響湯的味道。
野菜在捕魚的池中長的喔!
晚餐菜色太澎湃了,
除了石頭火鍋,
還有鹽烤魚、山豬皮……,
離開往住宿飯店,
氣溫驟降洗洗睡最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