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4/0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從衝突管理論 看課綱微調爭議

    (原文發表於台灣醒報 2015.06.16)
    持續多時的高中課綱微調爭議,近期出現爆炸性的發展,兩百多所高中串連反對,教育部長吳思華被迫親自出馬直接與學生座談,結果仍無功而返。
    吳部長上任之初被譽為「傑出管理學者」,無功而返並非「理論實務落差」所致,而是課綱爭議本來就屬無解,任何人都無能為力,堪稱是「神仙難斷家務事」。
    【關乎政治而非教育】
    處理衝突之前必須做好衝突診斷,否則成效難期,而診斷首重屬於原則問題或技術細節。教科書在台灣向來只是階段性工具,畢業升學後就棄如敝屣,從不理會其中有何錯誤,故課綱爭議顯然並非著眼於歷史專業,必須拉下假面具,承認爭議起源在於政治而非教育。
    爭議雙方都展現出口是心非的偽善。表面上雙方都指責對方不應該用「政治力介入校園」,不應該用教科書對學生「洗腦」,但實際上雙方都堅持用政治力介入校園,都想要用教科書對學生進行洗腦。而且雙方都很清楚,只要對社會人文課程訂出強制性課綱,就必定有強烈的思想教育成份,而決定思想教育內容當然就是政治力介入,就是對學生進行洗腦,沒什麼好爭辯的!
    再探討衝突事項的可分割性。課綱微調爭議與史實關係有限,只是中國史觀與台灣史觀的衝突,這點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實,否認的話就是睜眼說瞎話了。原有課綱是李登輝時代啟動的「去中國化」,而微調後的課綱回到憲法的「大中國觀點」(也就是台灣獨立觀點下的「去台灣化」),台灣史觀的支持者不肯罷休,持續抗爭而愈演愈烈。
    從「光復」與「接收」、「日據」與「日治」等遣詞用字上的爭議,就可以知道究竟是怎麼回事,不需要遮遮掩掩。
    既然屬於政治事件,而且起源是中國史觀與台灣史觀之爭,無法分割為若干相互獨立的議題,於是衝突情境的結論就此浮現:這是難以化解的衝突,即使有部分事項可以藉由讓步來達成共識,整體而言雙方所要的都是「整碗捧過去」,不可能談出皆大歡喜的方案!
    【怯戰讓步並非良策】
    國民黨在課綱調整過程便宜行事而留下了把柄,後果之一是在行政法院中敗訴。這個把柄正是太陽花學運表面上主張的「程序正義」,其實程序正義向來不是台灣民眾關心重點,否則不會容許立法院經年累月「密室協商」,也不會容許台北市的柯文哲團隊多次演出「密會」!
    但違反程序正義在社會公評中將陷於正當性不足,堅持立場可能讓民眾產生「鴨霸」和「死不認錯」等負面印象。這是國民黨必須斟酌的罩門,同時也是台灣史觀支持者最有力的籌碼。如果沒有這個變數,教育部可以嚴正駁回如下:我們是中華民國的教育部,不能支持違反中華民國憲法的教材!
    按理,教育部必須斟酌上述情境,決定要採取對抗、妥協、或投降的策略。以教育部目前的課綱「新舊並陳」和教科書「新舊隨選」等動作而言,似乎選擇了妥協,但此舉形同全面認錯,以國民黨的立場而言並非上上之策。
    最合理的抉擇是先行承認疏失並以「既成事實」切割程序正義罩門,然後採取「包裹式比對」,在中華民國憲法之下逐一審視各項質疑,並以整體相對優劣呈現比對結果。
    此舉聚焦於結果的正當性,可以輕易反駁「接收」與「日治」等台灣史觀的攻訐,同時對民眾傳達「理性討論」的印象。當然,其中涉及大量幕僚作業,而且必須先行確定比對結果是對新課綱有利。
    後記:這篇是配合媒體字數要求的刪減版,我自己看了都頭疼...也因此決定永遠不再投書該媒體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