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3|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筆記】學佛群疑

  • 殺生的定義和範圍是什麼? 原則上說,不殺生戒的重心在不殺人(知是人、預謀而有殺念、殺死)。 有情眾生:有活的細胞、有神經的反應、有思想及記憶。有神經就有痛苦,就會怕死。動物。 無情眾生:有活的細胞,沒有神經和記憶,雖有生死的反應,沒有苦樂的感覺,更沒有思想及記憶。植物。
主張不殺生,主旨在於眾生平等的慈悲精神。
  • 佛教徒應以怎樣的態度來賺錢? 佛教徒有個原則,即凡是殺業、淫業、盜業、賭博和妄語、酒類等的買賣,都應避免。
  • 如何做佛事? 焚燒竹紮紙糊的房屋、家具、交通工具等冥器,以及經咒、紙錢、銀箔,乃至生前的衣物,都是民間信仰的習俗,與佛法的佛事無關。唯其有慰靈、祭典的作用,也不能一概否定。 喪葬宜力求莊嚴、肅穆、簡單、隆重,否則不是佛事,而是藉亡者的喪葬儀式來顯示葬家的虛榮而已。當然也不宜用貴重的衣物及珍寶陪葬,此對亡者沒有實際的利益,同時也浪費了有用的物資。
  • 在家居士如何設佛壇? 以佛教的觀點而言,開光儀式並不一定是必須之舉。個人在家供養佛菩薩的聖像時,並不需要昭告社會大眾,所以也不一定需要舉行開光儀式。 因為佛菩薩只是用來當作修行的工具,最重要的是在於信心、虔誠心、恭敬心的感發,不在於聖像本身。
  • 在家學佛如何課誦? 課誦的原則,以定時坐定課為主。內容應該包括供養、禮拜、禪坐、持名、讀誦、發願、迴向等。
  • 消災、延生事可能的嗎? 佛法所講的因果,就是指自然力的平衡。災難現象的發生或幸福的來臨,就是因果的酬償。所以佛法的觀點而言,消災、延生的最好辦法,是為善去惡。
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迴向諸眾生,解脫三界苦,皆發菩提心。
  • 加持的功用是真的嗎? 不執著有無、善惡、嗔愛、得失等任何一邊,故稱為佛法無邊,稱為究竟自在;所以,也就無需求取加持或給予加持。加持雖非佛法的究竟,佛教為了接引方便,和適應大眾的需要,並不否定和反對加持的信仰和作用。加持只是一種方便,不是根本辦法。
  • 如何使人相信三世因果?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 現在的今生就是未來的過去;現在的未來,就是未來的現在;現在的過去,就是過去的現在。清楚地了解、掌握現在這一刻,那就已經包括了三世因果的現象。
  • 什麼是中陰身? 凡是眾生,若在欲界與色界,除了大善大惡能於死後直昇直墮之外,都會經過中陰身的階段。他不屬於任何一道,當他所待投生的因緣成熟,就會以入胎和化生的方式確定投生的類別。
  • 佛教的授記觀念是什麼? 授記是佛教的專有名詞,是十二部經的一種,它的意思是預告,是佛對於已發心的眾生,預告其必將成佛者。 佛能見一切眾生心行和修行的歷程,並暸若指掌。等修行者已經位階不退,他的前程已經很明白。像是一位導遊為旅行者從地圖上指出到達目的地的路線,這其中沒有神秘色彩。
  • 先度眾生還是先成佛? 早成佛道救度眾生與度盡眾生方成佛道,二者係出於諸佛菩薩不同的悲願。
  • 廣結善緣怎麼講? 自利利他的關係稱為善緣,不涉私欲的關係稱為淨緣,造成眾多的善緣和淨緣,稱為廣結善緣。 若從三寶的立場來講,廣結善緣是指無差別的平等布施。
  • 佛教的無神論的意思是什麼? 佛教的無神,並不否定多神、二神、乃至於一神的信仰和作用,只是把它們當作眾生的類別。
  • 一神教的上帝是假的嗎? 上帝有沒有創造宇宙、信徒有沒有受騙,都不是問題。如果未曾創造宇宙而願意承擔宇宙間所有眾生的痛苦,給他們恰如其分、適得其時的救濟,那不就是菩薩嗎?如果信徒真的受騙,可是他們終究得到安慰和鼓勵,那種受騙還是值得的。
  • 密教是什麼? 密教的起源是印度的民間信仰,最後發展成密教或密乘,則屬於印度晚期大乘的事。它以佛教大乘思想的理論為基礎和根本,引進了印度教的觀念和修法。 密教的上師,就是法的傳承者,是直接從金剛薩埵,或者是佛的法身,傳承下來的,不能自稱為上師,必須師師相乘、口口相傳,必須修完一定的坦特羅,而有傳承者承認他已得了大成就,才可以成為上師。 中國天臺宗講到成佛有六種層次 理即佛:若說一般眾生就是佛。 名字即佛:學佛之後,已經知道自己是佛。 觀行即佛:開始修行,稱為觀行佛。
  • 佛教對世界末日的看法如何? 佛教把此世界的生滅,分作成、住、壞、空的四個階段。空是無中生有,有的階段又分為成、住、壞,壞的結果,又歸於空無。我們的世界只有在住的階段可以有生物及生命的活動。 最初的生命,是由他方世界化生而來。 佛教另有一個名詞稱為末法時代。原則上,世尊在世的時代,稱為正法,世尊涅槃之後,稱為像法,此時只有形象作為代表;再過一段時間之後,稱為末法。但對你個人來講,只要努力不懈,可由末法時代的環境,進入像法時代乃至正法時代的環境。
  • 逃避和出離有什麼不同? 若能厭離煩惱,就能逐漸離地離開煩惱;多離一分煩惱,便多得一分解脫與自在。厭離是知苦、避苦因而學佛脫苦,乃是為了疏導問題。首先是厭離世間,結果既然已知道諸法空幻,也就不起煩惱和執著,也就不需要厭離。
  • 如何選擇明師? 大智度論,四依法: 一、依法不依人,因緣法、因果法。 二、依義不依語,正法應注重義理的相通。 三、依智不依識,從無我的大智、同體的大悲中產生。 四、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六祖壇經》無念、無相、無住,不為什麼,也沒有什麼,只是照樣地吃飯、穿衣、過生活、自利利他、精進不懈。
  • 蓮花在佛教表示什麼? 三界的眾生,以淫欲而托生,淨土的聖人,則是以蓮花而化身,因此,蓮花表示清淨的功德和清涼的智慧。對於聖人而言,是無形的,顯現於凡夫之前,便以人間所熟悉的形象來表現。
  • 佛教對神秘現象的看法如何? 假如有人,不論僧俗、不論佛教徒或外道徒眾,自稱是佛菩薩的化身,他若不是想以大妄語來博取利養、恭敬、妄自尊大的名位,就是鬼神、外魔附身、顯異惑眾。 從佛教的使傳所見,只有釋迦世尊是佛。如果自稱是佛,不論是佛的什麼身,都是大妄語,要不便是鬼神附身的現象。表面看,他們是行道救人,事實上是惑亂人心,鼓勵大眾不從事實際的努力,只求倖致的福佑。 至於菩薩也是一樣,歷史上的菩薩,在佛的時候,只有彌勒,說他是在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在此世界第二位成佛。其他如觀音、文殊、普賢、地藏等並非歷史人物,而是由佛介紹而知的大菩薩。
  • 應該用科學觀點解釋佛法嗎?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道家是自然主義者,是屬於物質的真正瞭解者,而佛法認為瞭解自然也是多餘的,若得心明,自然就在其中;了解自然而融於自然,也不等於自我中心的執著獲得解脫。
  • 佛法說得「聖言量」經得起考驗嗎? 1. 現量:用事實證明。 2. 比量:用邏輯推論。 3. 聖言量:佛在經中所說。 佛教的聖典,在釋迦世尊的當時,並沒有留下成文的經典,最早的經典傳誦,也不是成文的書籍,是憑以口傳口,代代相傳。 佛說的聖言量,應該貼近到佛法的根本教義,「三法印」「四依法」為基準。以此標準,即可明辨那一些是佛的基本教義,那一些是隨順是俗要求而說的方便教義。 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書名:學佛群疑
作者:聖嚴法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我希望把接觸到的佛法記錄下來,讓更多人受到利益。同時推廣理念"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奉獻我們自己,成就社會大眾"。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