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牛的印跡【第十一章】十牛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 十牛圖是以「牛」和「牧牛人」兩個角色為主軸而展開的。
  • 牧牛人所代表的是修行者,但不是指一般意義下的整個人,而是指「內在要修行的自我」。
  • 牛代表的是「心和新的活動」,它是修行者要面對的主要對象。
  • 切不可太過膨脹這十幅圖的意義,以為他們所描繪的禪修階段是絕對的,是每個修行者都必須逐一經過的。實際上並非如此,每個人對修行的反應,都會因跟器與姻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有些人進步迅速而穩定,有些人則緩慢而時斷時續。同樣的,每個人體驗的形式和環境都是不同的。因此十牛圖雖然可以提供我們禪修道路的方向感,但不應把它們視為是不可更動的。
  1. 尋牛:修行者越來越感覺到,自己失落了一種真實和不變的本性,所以渴望可以把它找回來,只有這樣,它才能獲得內心的安寧。
  2. 見跡:這幅圖所象徵的,是一個人已經跟隨了師父,或是讀過了佛經上有關修行的說明。他知道,那些過去到達過開悟的人,也曾經和他一樣,只是個普通人,因此能培養出信心,認為自己也一樣可以做到。不過,由於自己沒有任何的體驗,並不知道如何著手。
  3. 見牛:牧牛人經過一段長時間的尋牛後,終於看到了從樹後面伸出來的一根牛尾巴。見牛的階段相當於一個人第一次乍見到自己的本性。禪宗把見性視為覺或開悟的一種形式。
    見性是要讓自己的心到達一種絕對的平和。
    要重視修行的過程,而非結果;修行的過程就是最後的結果。因此,一個人不應該執著於體驗,不管那是好的還是壞的體驗。
  4. 得牛:可以說,處於這階段的修行者已經獲得控制煩惱的能力,能夠與自己的本性保持一致。雖然仇恨的思想偶爾還會出現,但他們不允許自己像個平常人那樣,受到這些思想的驅策,而去做出一些傷害別人的事。
  5. 牧牛:這個階段的修行重點是培養定力。一個人經過初步的見性後,有必要去深化定境,因為一旦培養出夠深的定力,那即使煩惱升起,也可以迅速加以驅散。
  6. 騎牛歸家:這時候,修行者是不費催灰之力的,就像完全沒有修行似的。修行者的六識都已淨化,一切煩惱的汙染都已盡去,這樣的人在接觸外境時是不會生起煩惱的。因為戒、定、慧都已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7. 忘牛存人:在這個階段,一個人已不再認為煩惱是有必要刻意去馴服、開悟是有必要刻意去追尋的。他已經做到六祖慧能所說的,執著與顛倒不再糾纏於心的境界。真正的僧人,一個無事可做的僧人。
  8. 人牛俱忘:當一個人與本具的佛性和一時,牛與牧牛人會同時消失,是自然不過的了。當主觀的我確實成為自性,就再也沒有可以去實現的自性或去實現這自性的自我了。而只要二和唯一的觀念還存在,只要還有一的觀念,那就不會是真正的一。
    必須謹記的一點是,如果你走的是正道,那修行這條道路的終點就覺不會是無形無相的斷滅。
  9. 返還本源:修行者從絕對統一的定境,返照現實的生活。不管他遇到什麼,都會依事物的本來面目看見事物,而不生一絲煩惱。
    人在開悟前和開悟後所見到的山水都是一樣的,但有一個重要的不同;在開悟前,人是帶著執著和分別心去看他們的,但在開悟以後,就不會有執著和分別心。在這個層次,一切都可以用來幫助其他眾生走上開悟之道的。
    獲得深邃開悟的修行者會把萬物的存在歸還給萬物,完全遺忘自我,任由世界自發地運作,不把任何人為的界線或關係強加到世界之上。到達這個境界的修行者,念茲在茲的都是為一切人一切物帶來最大利益,希望一切都完全依其本來的面貌如實呈現。
  10. 入廛垂手:一個完全開悟的修行者擁有大慈悲心,象徵著一個已經覺悟的菩薩為了救助眾生,是有能力示現為任何形式或化身為任何人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會員
6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龎演向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舉止像個禪師或談論何謂禪師是很容易的,但要真正成為禪師卻相當困難。
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 六祖壇經告誡修行者,絕不可以把修行的前導步驟誤當成禪本身,只在有需要的時候才可以使用它們。某個意義下,一個人愈投入於這些前導步驟,離禪的真正精神就愈遠。
默照是一種簡單的方法-太簡單了,以致於它的簡單反而成為一種困難。歸根究柢,它是一種無法之法,修行者只要拋卻一切尋求、一切執著、一切期望,直接生活在禪裡就可以。
資質越魯鈍和情緒越複雜的人,所需要使用的修行方法就越複雜迂迴;反之,根器越銳利和性情越單純的人,需要使用的方法就越簡單直接。至於那些根氣極端銳利的人,有可能單憑一句話既達到深邃的開悟。
當我們意識到人類與其他形式的生命或物質存在關係密切時,又怎能不對萬物產生同情心和關懷呢?這種擴及所有地方一切生命的慈悲,來自於「我們其實都是一家人」的洞見,這就是佛教慈悲的基礎。
五停心: 簡單來說,是五個淨化心靈、促進禪定的方法。禪定在中國又稱為止。 然而「止」不過是觀的基礎,觀這個字有觀看或觀想的意思。心一旦透過「定」獲得淨化和統一,他就會變得很深邃、很有力很清澈。 四念處:基本上就是「觀」的四種方法,透過對身、受、心、法四者的觀想,我們可以拔除貪
舉止像個禪師或談論何謂禪師是很容易的,但要真正成為禪師卻相當困難。
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 六祖壇經告誡修行者,絕不可以把修行的前導步驟誤當成禪本身,只在有需要的時候才可以使用它們。某個意義下,一個人愈投入於這些前導步驟,離禪的真正精神就愈遠。
默照是一種簡單的方法-太簡單了,以致於它的簡單反而成為一種困難。歸根究柢,它是一種無法之法,修行者只要拋卻一切尋求、一切執著、一切期望,直接生活在禪裡就可以。
資質越魯鈍和情緒越複雜的人,所需要使用的修行方法就越複雜迂迴;反之,根器越銳利和性情越單純的人,需要使用的方法就越簡單直接。至於那些根氣極端銳利的人,有可能單憑一句話既達到深邃的開悟。
當我們意識到人類與其他形式的生命或物質存在關係密切時,又怎能不對萬物產生同情心和關懷呢?這種擴及所有地方一切生命的慈悲,來自於「我們其實都是一家人」的洞見,這就是佛教慈悲的基礎。
五停心: 簡單來說,是五個淨化心靈、促進禪定的方法。禪定在中國又稱為止。 然而「止」不過是觀的基礎,觀這個字有觀看或觀想的意思。心一旦透過「定」獲得淨化和統一,他就會變得很深邃、很有力很清澈。 四念處:基本上就是「觀」的四種方法,透過對身、受、心、法四者的觀想,我們可以拔除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之前不是說買到《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的新版嗎? 到了十牛圖的地方,突然有所感。   十牛圖,wiki就可以看到了,就不貼在這裡了。 這組圖,總之是修行之圖。   不過,河合大師在書中提到,上田閑照等佛教學者跟他說, 1到6圖也可以倒過來看; 這件事突然讓我想到,其實整個10圖,也可以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放下成見,用心學習_禪七開示節錄9v3_方丈開仁長老 一、我們是為了「修行」而來 學習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在調伏煩惱、習氣的過程。瞭解嗎?我們來這裡不是為了享受,不是為了度假,我們是為了修行。 二、凡夫都是被無明及身見主宰著自己
把固有的成見放下_禪七開示節錄9v2_方丈開仁長老 一、現代眾生的根性,較難專注於學習 二、把握好因緣,將固有的成見放下 其實,學佛的人如果沒有在聽聞佛法,雖然可能學到很多修行方法、很多方式,也都認為自己是在實修,但是帶著這種根深蒂固的身見、我見在修,實際上是很難有成就的。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常聽人說,從此案到彼岸,想要回歸到純真的赤子之心,是我們的彼岸,而學習認識我們的情緒與思維,則是我們的起步。簡單說,啟示告訴我們這過程就是從**了解自己**、**改變自己**、**要求自己**到**回歸自己**的過程。但這過程應該要怎麼前進,須要什麼要素呢。嘗試來聊聊看。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很多人對修道人的認知,覺得那些既然自稱是修行者、或是身心靈老師,怎麼會有情緒呢? 這是相當錯誤的認知,他們只是他們會比一般人,更容易覺察到自己的問題,並且以較有效的方式,快速的解決情緒上的問題,進而快速轉念與善解,如此而已~ 修行絕對是一輩子的課題,不是一出家就會了,也不是變成修行者,情緒就自動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之前不是說買到《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的新版嗎? 到了十牛圖的地方,突然有所感。   十牛圖,wiki就可以看到了,就不貼在這裡了。 這組圖,總之是修行之圖。   不過,河合大師在書中提到,上田閑照等佛教學者跟他說, 1到6圖也可以倒過來看; 這件事突然讓我想到,其實整個10圖,也可以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放下成見,用心學習_禪七開示節錄9v3_方丈開仁長老 一、我們是為了「修行」而來 學習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在調伏煩惱、習氣的過程。瞭解嗎?我們來這裡不是為了享受,不是為了度假,我們是為了修行。 二、凡夫都是被無明及身見主宰著自己
把固有的成見放下_禪七開示節錄9v2_方丈開仁長老 一、現代眾生的根性,較難專注於學習 二、把握好因緣,將固有的成見放下 其實,學佛的人如果沒有在聽聞佛法,雖然可能學到很多修行方法、很多方式,也都認為自己是在實修,但是帶著這種根深蒂固的身見、我見在修,實際上是很難有成就的。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常聽人說,從此案到彼岸,想要回歸到純真的赤子之心,是我們的彼岸,而學習認識我們的情緒與思維,則是我們的起步。簡單說,啟示告訴我們這過程就是從**了解自己**、**改變自己**、**要求自己**到**回歸自己**的過程。但這過程應該要怎麼前進,須要什麼要素呢。嘗試來聊聊看。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很多人對修道人的認知,覺得那些既然自稱是修行者、或是身心靈老師,怎麼會有情緒呢? 這是相當錯誤的認知,他們只是他們會比一般人,更容易覺察到自己的問題,並且以較有效的方式,快速的解決情緒上的問題,進而快速轉念與善解,如此而已~ 修行絕對是一輩子的課題,不是一出家就會了,也不是變成修行者,情緒就自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