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7/2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樂評] Bing & Ruth - Species

Bing & Ruth - Species
Genres: Ambient, Drone
Rate: 8.3/10
「氛圍音樂編制Bing & Ruth,進駐大廠4AD後發行的第二張作品,以探索風琴肌理及家鄉海景做為靈感。嶄新的創作為樂團締造出第二刻璀璨,也見證十年淬鍊後,或將成為下一極簡/前衛派的新傳奇。」
來自美國布魯克林的鋼琴家 David Moore,自2006年領軍氛圍樂(ambient)樂團 Bing & Ruth。在十多年裡,樂團從複雜又困難重重的十一人龐大編制,減少到七人、五人。這些圍在鋼琴旁的樂器,與其說是輔佐反倒像是在填補 David一人還無法表達的心境。換句話說,「編制精簡」正是他正逐漸進化、成為完整個體的最好說詞。
多說無益,音樂本身就是最好的解答。
[David Moore 的早期個人作品之一,可至Bandcamp下載收聽]
「用最原始的樂器呈現最自然的每一個細節」可說是Bing & Ruth一團的秉持。我們可以從 David的早期個人作品,孤獨的琴鍵映出都會生活的惆悵;關鍵作品《City Lake》和《Tomorrow Was The Golden Age》,藉自然與街頭細緻描廓出的對比,隱晦表達「從夢境拉回現實」的另一種鄉愁;而在《No Home Of Mind》嘗試摸索了各地十七台鋼琴,是B&R最複雜、最親土的大自然共鳴。
[上面兩首各為《City Lake》和《Tomorrow Was The Golden Age》的曲目]
而到了2020年,樂團的第四張專輯《Species》如脫繭般地進入了下一個創作階段。主題不再只是日常的紀錄、起初的鋼琴音階也無法滿足現狀。
[《No Home Of Mind》首發歌曲]
David Moore在製作上一張專輯時因緣接觸到電子風琴組(Farfisa Organ),更豐富延展的音色使他著迷到直接搬一台回家創作。這次陣容再次縮減到三人,找了他的兩位摯友兼雙簧管手、大提琴手作為補足風琴缺乏的厚度和氣流上共鳴的延伸。
而主題上《Species》比起以前的任何作品還要抽象、私人化。David Moore反過來用他最愛的事物—漫跑在無界的沙漠海濱中,藉此擬化出內心世界中、安詳和諧的綠洲。
鐵粉如我第一次聽完專輯後覺得既陌生又熟悉。即使換了琴鍵,那如流水一般的連奏漸層不禁憶起代表作裡最璀璨的年華,不論是”Body In A Room”萬花筒式序曲、”I Had No Dream”刺眼的霓虹街景、或是”Live Forever”深層的安撫,都是腦海中最親切的同溫層
但”Badwater Psalm”、”The Pressure Of This Water”高壓的狂妄奏曲,跟”Blood Harmony”、”Nearer”非自然的風琴獨奏四首曲目的衝擊下,首次體會到 Bing & Ruth深處野心的潛能。
至於對想嘗試類似曲風的聽眾《Species》需要時間咀嚼,但其中餘韻很值得大家嘗試。
8.3分對我來說算是很兩極的分數。驗證前文所說,主腦 David Moore在音樂的表達能力正逐漸成熟,精簡編制的同時也更豐沛了音樂本身,正是 Bing & Ruth最大的魅力之一,但反倒其行弱化了曲目銜接時的流暢實在令人難解。另外這次抽象、過私人的主體耐人尋味,但另一方面又少了些共鳴。(團長都含糊說創作時都是即興發揮,很愛賣關子)
而這次電子風琴的加入把樂團的創作信念拉到一個灰色地帶,雖說有點自打臉但或許也是Bing & Ruth轉型的契機,一方面我也能理解真正的管風琴真的不是每個人都能玩(笑
就算在訪談中表示還沒構思未來的規劃,但《Species》早就透露出 Bing & Ruth想成為繼 Brain Eno、Steve Reich後,近年前衛、極簡音樂的代表之最。這條路勢必很長,但相信總有一天能達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