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黃瀾思
民進黨前秘書長羅文嘉日前接受《聯合報》訪問時表示,歷經一整年的黨務工作,他必須承認,民進黨從政黨文化、派系生態乃至政黨價值,有非常多改變,當年在街頭衝撞、充滿理念的民進黨,如今已成世俗化政黨,且有些處理事情的界線,超過他的理解,他並判斷民進黨“遲早會出事”。
民進黨真的遲早會出事嗎?對於羅文嘉的說法,綠營內部反應不一。黨內大佬林濁水便認為,羅文嘉的話說得客氣,並表示自己前年便稱民進黨已經失踪;但民進黨現任立委陳亭妃則對此不以為然,認為羅文嘉身為前黨秘書長,如今跳出來說這些話,既是傷害黨,也是傷害自己。
不論羅文嘉究竟是出自肺腑的建言,抑或又是一出引人揣測的“黨內鬥爭”方式,當然都極大程度了說出民進黨的現狀。而民進黨是不是會因此而“出事”?的確也是“遲或早”的問題罷了。
其實民進黨早就“失踪”已久,羅文嘉此時才跳出來勸諫,不免顯得有些遲鈍與矯情。而羅文嘉在2019年回鍋政壇後,為了幫民進黨扳回2018年地方選舉大敗的頹勢,特別以太陽花學運時的領袖林飛帆出任民進黨副秘書長,原因是「這個人很難搞,愛放炮」,能讓民進黨更貼近民意,帶給民進黨不一樣的改變。
然而林飛帆入黨至今,除了跟著民進黨大大小小的選舉場合輔選造勢之外,卻不見他為民進黨帶來任何改變,他不會再說出“民進黨無民主、剩黨意” 、也不會再嗆聲“民進黨就繼續墮落吧”這種話,唯一一次發表不同意見,便是反對一個“藍綠都反對”的藍營政治人物擔任監察院副院長,他不愛放炮了,看起來也並不難搞。
如果從內外因素來觀察,民進黨要在台灣內部“出事”,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畢竟現在“抗中”是台灣民意的第一要務,有藍營人士便曾感嘆,民進黨恐怕要長期執政超過20年。不得不承認,從2016年民進黨執政過後,雖然屢因爭議政策而民怨不斷,但社會上的反對力量與社會運動的能量確實大不如前了。
在馬政府執政後期,許多公民運動的能量達到顛峰,引起社會大眾對公共事務的極大關注,也因此才有了所謂“公民覺醒”的風潮。然而這些反對力量在2016年蔡政府完全執政後便幾乎銷聲匿跡,同樣是強迫民宅拆遷,在大埔案時社會上不斷呼喊著“今日拆大埔,明日拆政府”的口號,然而如今南鐵東移案,卻只剩寥寥無幾的聲援者與屋主在死守抗爭,激不起社會半點漣漪。
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可能是社運人士被吸納進了體制,也可能是抗爭者有了不同的人生安排,也或許,台灣人自始自終反對的就不是社會上的公義與否,而是對特定政黨的厭惡與反對。
台師大公民教授黃信豪在接受多維採訪時,對於台灣人是否真的稱得上“公民覺醒”抱持著高度質疑。他認為過去所發生的社運問題,在2016年政黨輪替之後依然存在,但這些不會在媒體上出現,也不會變成眾所矚目的事件,背後的邏輯還是因為,當初是國民黨執政。
“這次總統大選前礦業法除了環團之外,你有看到有人出來抗議嗎?沒有啊。還有包括像勞工團體、國道收費員等事件,也都沒有掀起太大的波瀾,但如果這件事發生在馬政府,我覺得就完全不一樣。我不能說所有年輕人在民進黨上台後,對於這些社會議題就不關心了,但比例上確實差別很大,這表示背後左右他意識的並不是所謂的「進步價值觀」,而是政黨認同或是身分認同。”他感慨,身為知識分子應該是當個忠誠的反對者跟監督者,而不是當一個拉拉隊,投票給誰就什麼都支持他,但現在看來,台灣好像拉拉隊比較多。
2016年上台後社會運動的衰落與低迷,反映出一個嚴肅的問題:屢屢自稱關心政治、“公民覺醒”的台灣人究竟真的關心公共事務,還是從頭到尾就只是特定政黨的支持者或反對者?其實蔡英文獲得的817萬票組成也極其複雜,裡麵包含了死忠支持者、也有純粹害怕台灣被對岸併吞的中間選民、也有認為“藍綠一樣爛,但國民黨更爛”的無奈選民。若台灣社會依然由死忠支持者所主導,那民進黨離“出事”恐怕還有一段距離,但如果台灣人是真正“關心政治”的公民,那對持續墮落的民進黨必然會失去耐性。
撇除台灣社會內部,外部因素當然也是一大重點。台灣看似與美國鞏固了良好的外交關係,台灣民眾也沉浸於“台美關係史上最好”的喜悅,認為穩定的台美關係將能給予台灣最大的保障。但許多事情總是福禍雙至,美國或許會幫助台灣有限的擴大國際事務的參與空間,也會藉著販賣軍備、對外放話等方式表達對台灣的“重視”,但在危急關頭對台灣能有多大的保障,從來都需要打上問號。
但民進黨政府為了選票,從來不會顧及台美關係與兩岸關係的平衡與進展,也從未誠實告訴台灣民眾現實中的兩岸關係的重要性與危險性。當此路線走上極端,北京對兩岸和平統一已不再抱持任何虛幻的期待與希望時,或許便是“出事”的那天。只不過到時出事的不只是民進黨了,而是整個台灣人都可能面臨兩岸地動山搖所帶來的風險。
若民進黨持續因權力而腐化,不論是基於外部或內部因素,“出事”必然是遲早的,但台灣人可以不要跟著出事,如何讓民進黨也從中警惕、自我革新,台灣民眾與社會還是最大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