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台北市文化局所主辦的【台北文學·閱影展】,從2010年迄今,已堂堂邁入第12屆,此次將在9月4日起,在光點台北電影院正式與觀眾見面。在疫情的影響下,原定上半年舉辦的【2020台北文學·閱影展】一直延遲至今,但在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台灣電影文化協會等各界支持下,仍是順利開展,預計將帶給影迷超乎想像的感官體驗。
今年的【台北文學·閱影展】在選片上,因為疫情所帶來動的衝擊與不安,在選片風格上不僅多了一份革命性的力量,電影的衝擊及色彩也更加強烈,此次特別規劃日本前衛電影大師-寺山修司的專題,藉由電影中大膽挑釁及對時代批判的影像魅力,為身處動盪帶的人們指引方向、給予更多的勇氣。
這位已故的日本藝術大師,不僅是劇作家、詩人、作家,更是一位個人風格非常強烈的電影導演,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作品《上海異人娼館》,便是改編自安娜·德克洛的《O孃的故事》,此次也將會與台灣觀眾見面,另外還有日、英、法等國共17部精選電影,從文學到電影,片單內容豐富多元,不僅展現了主辦單位的誠意,更是影癡們的福音。
每年的【台北文學·閱影展】都會找來影展嘉賓,今年則找來剛以《親愛的房客》奪下台北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的莫子儀二度擔任,他與此次焦點影人-寺山修司同樣都擁有多重身分,不僅是位優秀的電影、戲劇演員,更擁有豐富的舞台劇表演經驗,也曾出版個人創作集《失眠的人》,找他來擔任影展嘉賓,絕對是再適合不過的。
寺山修司作品批判力道大 莫子儀:很敬佩他
寺山修司從1960年代開始,一直被視為日本反叛文化的指標性人物,不管是電影、戲劇或文學等創作領域,都顛覆了傳統,替日本現代藝術奠定了革命性的基礎,他不僅透過影像來抒發、批判當時的各種現況,也運用了許多恐懼與情慾等元素。
對此,莫子儀表示在看到寺山修司作品中的這些元素,對他來說,是一種感動:「我知道有一些創作者有自己的喜好,譬如說會強調性癖、或是性暴力等這些元素,那我覺得寺山修司讓我感動的是,他將所有的東西都平等的正視著,就是他的電影裡你不會只專注在描寫性的慾望,他也有在講對於生存的迷戀。」莫子儀以《上海異人娼館》為例,他認為在這部作品中,寺山修司很聚焦在每個娼妓背後的故事,無論是純真的情感,或是角色們被遺忘、被拋棄,都真實的呈現了她們在那份工作上經歷過對於「愛的得失」的過程:「對我來說,他是把人擁有的情感,都很平等的放在同一個平面上,然後進行創作,這是我對寺山修司最敬佩的地方。」
與寺山修司同為劇場人 莫子儀為觀眾帶來新嘗試
寺山修司在32歲的時候,成立了實驗劇團「天井棧敷」,即便寺山修司過世後,這個劇團並沒有因此解散,而是由「天井棧敷」的核心成員另外成立了實驗劇團「萬有引力」,現在仍然活動中,其寺山修司執導過的舞台劇,迄今仍舞台劇迷心中的經典。
同樣身為劇場人,莫子儀曾於2018年改編自己的文字創作集《失眠的人》成為舞台劇,不僅親自演出,更擔任本劇的編導及音樂創作等,莫子儀認為過去所累積的舞台表演經驗,對他在擔任編導上,有非常大的幫助:「其實我自己在做劇場的時候,也都會有自己的美學,或是我喜歡的形式,像我在做《失眠的人》舞台劇的時候,我就希望可以把『聽覺放在』放在最前面,再者是『視覺』,所以我是在做這個樣子的實驗,就等於我是『去故事化』、去角色,就只剩下最純粹的聲音及視覺的情感。」
莫子儀表示,知道自己的作品是非常小眾的,但他非常樂意為了支持他的觀眾,而進行一場比較實驗性卻又能夠代表自己的創作。
從演員、編劇到詩人 莫子儀:有一種使命感
與寺山修司同樣多才多藝的莫子儀,在劇場中奠定了精湛的演技,發展多元的他,不僅是演員,更是編劇及詩人,與導演樓一安共同擔任編劇的電視劇《台北歌手》,也讓兩人拿下金鐘獎戲劇節目編劇獎,同時擁有這麼多身分的莫子儀,又是如何在不同身分中調整自己?
莫子儀說:「我也很好奇寺山修司大師是怎麼在做他的創作,他有沒有刻意切換他的身分?但像我自己,譬如說像寫東西,它就像是一個不得不的狀態,就是我有很多感觸,我想要寫下來。」莫子儀表示,其實也不是最初就決定要當一個作家或是詩人,但當他到了生命中的某個階段,就非常想要將自己的心情、感覺給寫下,所以這些東西便透過他被寫出來。
對於演員的身分,莫子儀則認為這幾年自己有一種「宿命論」,覺得自己似乎生下來就注定要做這件事:「就好像是我這趟來人間的一個功課、一個使命吧。」也因為這樣,莫子儀覺得自己對演員這個身分有一種使命感:「就覺得我要好好的把這件事做好,做好上天要我做的事情。」
另外,在問到是否會像寺山修司一樣,多一個電影導演的身分,莫子儀說:「也許再幾年之後吧。」莫子儀表示,無論是電影導演或舞台劇導演,都需要非常專注,而自己一次只能專注做好一件事,所以未來如果想試著當導演的話,可能會那一整年就不會做表演的工作,而是專心投入在導演這個身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