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之下成為「戲院救世主」的《鬼滅之刃劇場版:無限列車篇》,上映後繼續有很多爭議,有觀眾認為不外如是,亦有觀眾被感動到流淚。雖然我是後者,但明明並非忠實粉絲,對電影亦非完全正評,到現在還是很疑惑「為什麼我真的會哭呢?」
先說電影壞話:這部根本不是電影,而是接著動畫版結尾的第27集!
跟日本電影經常被詬病「只是電視特別劇水平」一樣,《鬼滅之刃劇場版:無限列車篇》並沒有特別因為是「電影」而另有呈現模式,當然打鬥畫面華麗刺激更勝動畫版,但觀眾只像在戲院欣賞第27至32集動畫,中間甚至恍神到想按「暫停」吃零食(可惜現在戲院禁止進食);開頭又沒有任何前情提要,結局就算劇情悲壯,收尾只傳遞「請收看下一集」的訊息…
饒是如此,看到最後還是不爭氣地流淚了。
老梗的家庭牽絆及堅守信念,就是動容
打從動畫版開始,就覺得《鬼滅之刃》是世界各地的老梗大匯集,既有日本王道JUMP系漫畫的熱血元素,亦有金庸小說及《倩女幽魂》既視感,今次則直接聯想到《西遊記》(1996年TVB版)橋段——魘夢控制人心的幻覺「夢境」,就是人類心底最嚮往的生活;然後劇場版主角煉獄杏壽郎戰鬥到最後捨身成仁,單純只是「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覺悟,自己用文字覆述劇情,還是質疑自己「為什麼真的哭了?!」
老梗再「老」,只要能夠觸動到你的心靈,就是成功。無論是動畫版或劇場版,貫徹《鬼滅之刃》整個故事的核心,就是「信念」與「家庭」,尤其是後者。無論你與家人的關係如何,「家庭」是構成一個人性格的最重要元素。《鬼滅之刃》有關各式各樣的家庭關係,就算是反派,心結幾乎皆與家庭及成長有關。
今次的主要反派魘夢沒有家庭心結,導致他的被感染力不及那田蜘蛛山的累,不過家庭心結「跑馬燈」就落在煉獄杏壽郎身上——既糾結父親從景仰的強人變成酗酒度日的廢人,亦糾結早死的母親對他的期許,因為自己的能力比他人強,所以就要守護他人,所以杏壽郎要守護無限列車上二百人,一個都不能死去,面對戰力比自己強得的猗窩座仍繼續奮戰,甚至為此丟掉自己的生命,貫徹自己的信念而行。
當下世道異變,人心惶惶,要堅守信念談何容易?或者這就是觸動到觀眾流淚的原因吧,最少我是被杏壽郎臨終前看到母親的幻影,被讚賞「你做得很好」而感動到的。
畫功之外,幕後用聲音演戲的感染力
有很多人讚賞動畫製作精良,甚至「救了」風評兩極的原著,可是空有畫面成就不了「動畫」,為什麼大家就是遺忘了動畫版另一群重要功臣——「聲優」,即聲音演員(日文稱演員為「優」),雖然香港通常稱他們為「配音員」,可是這種叫法忽略了「用聲音演戲」的職業特性,把他們當成單純的後期幕後製作人員,有一定程度的貶義。
坦白說,《鬼滅之刃》有大量內心對白,抽出來單獨看其實有點矯情,為什麼仍然能夠令觀眾感動?因為聲演角色的聲音演員投放了感情,利用聲線向觀眾傳遞情感以及畫面以外的訊息,例如角色的心路歷程、思想鬥爭之類,令觀眾隨著畫面的「人物」同喜同悲;而且日本動畫通常是自製的,並沒有什麼「原聲」可以參考,畫面只有2D平面繪圖的人物,聲優單靠畫面憑空想像去演繹角色,難度不比一般3D真人演員低。
雖然本身對日本聲優界並不熟悉,但早已聽聞《鬼滅之刃》的日本聲優陣容非常強大,甚至有說連出場即死的「鬼」,都用上一定咖位的知名聲優飾演,看得出負責製作的ufotable有多重視這部動畫。當然本身不熟悉日本聲優界就不敢班門弄斧,但是從劇場版上映前後的新聞及八卦,可以發現《鬼滅之刃》的成功亦令到這群幕後功臣更活躍於人前。
幕後功臣走到幕前的意義
通常老牌或人氣動畫喜歡找有知名度的演員、歌手來增加噱頭,例如為人熟悉的《多啦A夢》系列、《柯南》系列、《你的名字》、《天氣之子》等等,聲演陣容當中總有非專業聲優,反而《鬼滅之刃》劇場版全以專業聲優上陣,上映前後的宣傳工作亦是主打聲優,不擔心觀眾知道廬山真面目後就不再投入劇情,對「聲音演繹」的專業有足夠的信心。
最近只要網上搜尋《鬼滅之刃》,都會搜到「炭治郎」花江夏樹、「禰豆子」鬼頭明里、「善逸」下野紘及「伊之助」松岡禎丞的名字,甚至八卦雜誌都要報導花江夏樹的小道,諸如雙親離世、被批評受訪態度「傲慢」、規矩多多…曝光率及受重視程度不亞於當紅人氣偶像演員,證明他果然紅了!就算日本聲優已經比其他國家的「配音員」更受禮遇,《鬼滅之刃》爆紅的確為聲優界帶來「更上一層樓」的影響力。
話說回來,台灣上映的時候會提供「台配版」,甚至鬧出找網紅配音然後反悔的風波,把《鬼滅之刃》熱潮炒到另一個層次,可是香港呢?明明香港有很多出色的粵語配音作品,亦有OTT平台購入動畫版權,可是「粵配版」始終沒有出現,因為在香港,他們只是「配音員」而不是「聲音演員」嗎?一邊羨慕台灣能夠為「中配版」爭吵,另一邊為香港整體忽視「聲演/配音」而有淡淡的哀傷。